APP下载

新视觉媒介下的视觉转译与表达

2019-07-14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符号化跨界媒介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一、单一语境下的视觉表达

视觉媒介从报纸杂志等印刷品的出现开始,经历了传统的纸质媒介、以电视电影等影像为代表的图像媒介还有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互联网媒介,作为视觉设计师不断思考着信息的传达者即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信息传递所达到的有效程度。新的视觉媒介是当代较为流行和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新一代媒介,在沉浸式的视觉表达这一类设计开辟了一个视觉体验的新领域之后,视觉设计师通过对几种感官的综合性实验,让参与者感同身受从而具备共时性和交互性。1

互联网这类交互媒介的出现丰富了传统视觉媒介的范畴,由于观众的接受程度不一,所以信息或是情感表达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时视觉设计师就开始思考如何尽最大的可能让受众感同身受,只有设计者和观众产生共鸣,作品才会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视觉艺术家已经不单单是设计师的身份,他们更是科技的实践者也是心理学家……基于这些现象,伴随新的视觉媒介所出现的沉浸式体验设计中,观众可以被称为艺术家所输出信息或情感中不可缺少甚至是不可替代的组成成分即参与者,过程中所产生的的愉悦、奇想、领悟、发现和探索本身促成了艺术观念表达的完整性。2

二、视觉转译

1.视觉转译的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视觉设计师通过利用艺术通感转化感知形态,结合运用视觉语言和思维模式,来表达个人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在信息或是情感输出时的转译目的。比如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将点、线、面的构成以及色彩的描绘表现出具体的事物,再通过各种视觉媒介经由设计师的审美加工之后,向观众输出他所希望传达的虚拟思维,只有通过转译功能才会将设计者脑中的虚拟思维转化为观众所认知到的现实存在,进而完成转译的过程。

“艺术形态确立的核心是媒介,媒介分类也是最科学有效的分类方法,也是分析艺术的重要依据”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如是说。3法国哲学家又将媒介定义为转变虚拟为实在的中间物质,因此媒介在视觉的转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在的信息时代,传统视觉艺术一定会趋向于符号化、信息化以及共生性,并且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感知、高速时效、科学跨界、模块交互等介质的实现。在过去止步于单一视觉层面的输入方式,现在则迈向综合视觉感官的包围沉浸式视觉体验。4

2.视觉转译的表达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充斥着各种转译现象,艺术设计的呈现方式就越发向生活化去进行转译,视觉转译的表达表现出符号化、图像化、IP化等特征。符号化就像弗•杰姆逊将现代主义的具体表现总结为平面感、断裂感、零散化与复制性一样,这些特性在波普艺术中被着实反映出来,转译成波普性的设计语言,表征出堆砌、客观、浅表和机器性的质感,5波普主义艺术家们对元素的提取具有效且易于接受的特征,他们对元素进行提取和抽离,在这些元素填充,新生成的语境置换之后继而成为与日常生活齐平的符号化的视觉语言深入社会文化。6KAWS将街头涂鸦这种“次文化”的符号融入装置领域,他先是将自己的作品以一种图像化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眼前,近些年的他又将自己的作品通过IP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IP可以具体为一种视觉形象或是一件艺术品,是具有多次改变开发的潜力股。KAWS将自己作品中的形象进行IP化的语言转译借助装置的呈现方式来完成视觉表达,他在梅西百货游行上的气球运用不同的视觉媒介完成了对自己艺术作品的转译过程。类似这样的跨界合作过程使得艺术有了新的含义与延伸。7

3.新视觉媒介下的视觉表达

新的视觉媒介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体验感和参与感的可能性,使得视觉的表达转译出更多的存在形式。8人们仿佛已经习惯了接收符号化图像化的信息,视觉语言的输出面临着新的挑战,视觉设计师们通过转译作用将自己脑中的虚拟思维通过新视觉媒介这种载体转化为观众所认知的存在,形成现在流行的图像化、符号化、IP化的视觉形象,并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视觉表达以达到转译的目的。

动(静)态设计感是当今时代追求的潮流,动态视觉设计根据客观环境以及客观环境联系与融合。9美国新兴的艺术团体Assume Vivid Astro Focus他们的作品背后持续性放大与虚构视觉形式的真实。作品Looking for Xanadu中艺术家们用数码艺术微喷的方式,平铺各种图像在画框中,悬吊一个镜面反射灯光配合装置在内部的电子迷幻音乐播放器,于此同时邀请观众在舞动,将一切看似视觉之外的科技赋予动感使得观众沉浸在目前都市化与幻境乌托邦的呈现中,10其中所有的视觉表达在这种包围式沉浸体验空间中完成,营造一种综合感十足的视觉盛宴,实现对图像视觉语言的转译过程,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体验形式也丰富了艺术的概念。

新的视觉媒介不再单一且单向的向观众表达,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及新的媒介新的表现形式来全方位的给观众直观感受,将触觉、听觉、视觉等感官得到释放达到感知事物的目的及视觉表达的转译。来自法国一家餐厅的3D投影餐前秀,以建筑投影及智能交互为手段的新型感官视觉媒介的餐厅将传统单一味觉体验填充为多感官全方位的感官体验,顾客在享用美食时还能进行多种功能的互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新鲜感使得“吃饭”这一行为变得更加具有仪式感和趣味性。11科学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的视觉表达不再单一而是转变成为一种综合感知的过程,转译为时空概念中实时的输出方式,体现出科技与艺术共生的发展潜力。

新视觉媒介下的艺术表达会带给我们更加真实且全面的视觉感受,通过新的视觉媒介完成符号化、图像化、IP化的视觉形象转译,丰富了艺术的视觉表达内涵,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也促进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行为,模糊了二者边界的同时也创新了艺术感知的方式。

三、总结

当代艺术所拥有的前卫性和实验性是这个时代的侧影,新视觉媒介的出现更加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体验。当代艺术中融合了科技和视觉艺术的沉浸式设计不仅拉近了设计者和观众的距离感,同时也将一种真实的体验感输出给观众,在借助新视觉媒介完成符号化、图像化、IP化的视觉转译表达的过程,也是一种真实且新鲜的视觉体验。所以说借强大的新视觉媒介创造出新的艺术类型,为视觉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都提供了新的动力,更加完善了艺术与科技的可变与互置关系。12新视觉媒介下的视觉转译与表达将艺术的形式变得多元起来,增加了艺术的弹性范围,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艺术的参与者和体验者。

注释:

1.杭云,苏宝华.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6):21-24

2.柴秋霞.数字媒体交互艺术的沉浸式体验[J].装饰,2012(2):3-75.

3.Herbert Marshall McLuhan马歇尔•麦克卢汉 何道宽 译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7,(7).

4.彭涛.信息时代视觉造型艺术对数字媒介元素的转译与借鉴[J].艺术与设计,2017(9):90-92.

5.章丹音.“超平面”:世界末的日本新波普艺术 [J].艺术研究,2017(4):12-13.

6.王静,崔君霞.跨界•当代艺术的跨界领域实践者及思考 [M].新星出版社,2010(1):55.

7.岳子楠,李雪艳 艺术向公众延伸——城市公共艺术调研[J].美术教育研究,2019,(6):74-75.

8.杨月涵,李元媛 功能与审美在南京德基广场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82-87.

9.刘金昌,李明,刘雅迪 论动(静)态结构设计之空间艺术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9(6):32-34.

10.王静,崔君霞.跨界•当代艺术的跨界领域实践者及思考 [M].新星出版社,2010(1):55.

11.郑锦荭,张亚倩,戚飞 新媒体环境下的可移动微建筑[J].美术教育研究,2019(5):88-89.

12.张宁,华阳 利用微信公众号提升大学生对摄影实践活动关注度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9(9):159.

猜你喜欢

符号化跨界媒介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