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父亲的后视镜》中作家的创作心理

2019-07-14喀什大学844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作家女儿母亲

(喀什大学 844000)

分析一个文学作品的好与坏必须分析这个作家的创作心理,作家想向我们描绘什么,表达什么。作家是社会的人,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着作家从事创作时的心理状况。作家又是生活在一定历史进程中的人,几千年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半个多世纪来的革命历史文化,不能不给作家的创作心理以或大或小的影响。当作家选择的题材正好是作家所熟悉或亲身经历的某一段历史时,则影响更强烈。作家个人的世界观、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积累、艺术素养等,对于创作时的心态更有直接鲜明的影响。了解作家心理背景,不仅对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创作,而且对科学地研究文艺创作的过程和正确地评价作品、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父亲的后视镜》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讲述了父亲的大半生,这个女儿可以认为是作者本人,因为作者是一名70后的女性,他们的父亲正好就是文中建国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这篇文章中作家的创作心里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透过父亲这个形象看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和反映作家自身的婚姻观、家庭观与人生观。

一、透过父亲这个形象看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1.经济方面的变迁

文中有出现了几个物件可以反映。第一个是80年代的艺术照。“父亲的驾驶室上挂着一个小相框,倒不是常见的平安符之类的东西,也不是毛主席肖像,是他80年代在彩虹照相馆拍的4寸艺术照。所谓艺术照,也就是在黑白相片的基础上,涂上些彩色,眉毛加黑了,嘴唇微红,衬衫涂成了蓝色。”第二个是日历。“每次回家看看日历,摸摸脑袋,哎呀,这个月又穷啦?”第三个是电话。“那个时候没有移动电话,全靠父亲从某个途中加油站,拨个电话回家报平安,有时候是清晨,有时候是深夜。”第四个是相机,年轻时父亲从工会主席那里借相机,退休后已经事业有成的哥哥给父亲买了莱卡照相机。第五个是汽车的变化,年少时一直想做父亲的大卡车,最后女儿在买下人生第一辆车那天,隆重邀请父亲这个老司机坐到副驾驶位。这些生活中事物的变化,看似平淡却表明了社会的进步,时光的飞逝。

2.文化方面的变化反映社会变迁

年轻的时候父母的生活很单一,父亲不停的出去跑车,母亲操持家中,养育两个孩子长大成人。等到了母亲去世、父亲退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正式登场。首先是火遍大江南北的“广场舞”现象,几乎都是大爷大妈们的主场。“在横跨运河的那条潮王桥下,依着河堤的那只桥洞里,开有一间歌舞厅,名叫水晶宫,在运河一带是极其有“老人气”的,白天集中在河边运动的老人们,到了晚上会带着舞伴来这里娱乐。”然后在这里父亲经历了一场“黄昏恋”,但最后被欺骗。反映出现代社会老龄化严重,独生子女让“空巢”老人增多。子女一方面为了理想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去了别的城市,父母留守在地方,老人容易孤独,子女感到愧疚,最终给了很多诈骗犯可乘之机。也反映出现代社会人性的冷漠,为了利益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让我们思考,将来的社会会比这更加糟糕么?

二、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婚姻观、家庭观、人生观

1.客观看待人物关系

女儿写父亲出轨时用了很多比喻,感觉没有特别责怪父亲,觉得那个女人也受到伤害,比如“叫声既像一个人在发疯,又像是拉响的警报,”“雪仿佛是被它从天上叫下来的,簌簌发抖着跌落地面。人们看着这不明来路的庞然大物,竟然不敢张口开骂,只是探出头去,像看到一只受了伤、不断哀号的野兽。”在这场婚外恋中,女儿的视角相当于第三人称,比较客观。因为现实是父母聚少离多,父亲在外认识了那个“四川婆”,她给父亲的生活带来一些激情与活力。而回到家中母亲不停的抱怨生活的疲惫,站在客观角度父亲一定觉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缺少激情与活力。但父亲最终选择回归家庭,这个决定让他们的家庭没有支离破碎,她和哥哥正常优秀的成长,但母亲操劳过度较早的离开了人世。我认为女儿一方面感谢父亲没有抛弃他们,为他们撑起一片天,但又伤心母亲的过早离世,非常同情、感怀她的母亲。如果没有这个“公路上设的一个路障卡”他们的母亲可能过得更幸福一些。

同时站在女性的角度我们看到了男性的真实心理,父亲其实一直心里是有这个“路障卡”。她在真实生活中远离了父亲,可是在心里永远有一席之地,作为女儿还有他们的母亲其实都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只能选择伤害最小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从孩子与女性的角度作者试图客观的去看待一段婚姻、一个家庭以及男女关系。

2.人性的挣扎与坚守

文章一共描写了父亲的三段感情经历,几十年相守的妻子、中年在外遇见的“路障卡”以及退休后的“黄昏恋”。女儿见证了父亲这一生的感情经历,她也一直在纠结是否体谅自己的父亲,文章从始至终都贯穿了女儿的挣扎。第一次挣扎是在女儿买了人生第一辆车的时候,文中写到:“他说,你这样开车,真像那个女人。我愣了一下,才明白他在讲“四川婆”。那个女人开得一点都不端庄。父亲说,就像你现在这样。我猜,父亲跟那个女人爱得很疯狂,那个下雪的夜晚,女人跟踪父亲来到我们红石板街,疯狂地揿响喇叭,母亲说,就像一只在雪地里撒泼打滚的母老虎。”女儿以为父亲早已忘却那个女人,愣了一下才明白其实他们爱的疯狂。女儿第二次挣扎是在某一年的春节,父亲已经决定和他的“黄昏恋人”赵女士结婚,文中写到:“我更多地想起了我们的母亲,这个常年枕着父亲毛衣独自睡觉的女人,这个常年参照着隔壁老王家生活得又苦又漫长的女人。母亲没有跟进到这个越来越美好的新时代,她就是一台过时的拖拉机,永远停留在了那个埋头耕耘的年月。母亲真的没享到福。除旧迎新之际,往事历历在目,我想得泪流满面。”理智上女儿是愿意父亲找一个老伴,觉得父亲一个人很孤单,她和哥哥都已成家立业,有时候一两个月不能回家,但真正发生这样的事情后她的心理是很纠结复杂的。

女儿只能在情感与理智中纠结,最后是由父亲的每一次决定告诉我们父亲的坚守。父亲曾说想要和那个女人见面除非母亲去世,可父亲却再也没有见过,父亲说不能开历史倒车。父亲老年时在德胜桥那次“车祸”,父亲后来反复说不应该停下来。最后作者开始点题:“父亲想起了很多遥远的事情,仿佛他的脑子里有无数面镜子,那些关于我母亲以及我们兄妹的往事,在镜子里成像清晰,他自个儿看得感慨万分。”

女儿眼中的父亲从她记事起一直写到父亲60多岁,作者其实给我们刻画了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轨迹:我们从平静中开始,然后寻找快乐刺激,接着怀念平静,最终归于平静。父母的婚姻很平静;然后父亲在外看了很多风景,有过两段难以忘怀的感情;到了母亲去世,父亲开始怀念由母亲的日子,遗憾没能带母亲去很多地方看看;最终父亲执意去学习游泳,在游泳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就如同文中最后结尾写道:“父亲又回到了河中央,他安详地仰躺着,闭着眼睛。父亲不需要感知方向,他驶向了远方,他的脚一用力,运河被他蹬在了身后,再一用力,整个城市都被他蹬在了身后。”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一生,年轻时有很多理想然后去奋斗,老年时可能并不甘于寂寞与平静,折腾一番,最终接受这样平凡但也很精彩的一生。作者看似消极,其实还是给了我们一个积极的处世态度,还是告诉了我们生活虽平凡,可能有很多痛苦,但我们要勇于承担这些后果,选择就不要后悔,努力的过完这一生。

猜你喜欢

作家女儿母亲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给母亲的信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悲惨世界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