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土地扬帆新征程
—— 寿宁老区绿色产业托起群众小康梦

2019-07-12吴通华

红土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自然村红色旅游老区

◎吴通华 文/图

仲春时节,山花烂漫。山上,农民们戴着斗笠,背着竹篓,双手如飞采着茶树上鲜嫩的“一心二叶”。“昨日我俩采了16公斤茶青,每公斤卖26元,卖了416元,茶叶真正成了我们的‘金叶子’。”3月19日,在山上采茶的寿宁县犀溪镇甲坑村郑家坑自然村农民叶家云与他的老伴脸上浮现着满满的幸福。

寿宁县是福建省32个重点老区县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山区条件造成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一系列扶贫致富奔小康政策引领下,寿宁县不断完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全域旅游相结合,以绿色产业托起群众小康梦。

基础设施大嬗变

寿宁县是“中共闽东特委”“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所在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刘英、粟裕、叶飞、范式人、曾志、叶秀蕃、范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武装斗争,全县205个建制村(社区)中有179个是老区村。解放初期,全县有930多人被评为革命烈士,1200多人被评为革命“五老”。

老区基点村甲坑村位于寿宁县犀溪镇东南、闽浙两省三县市(寿宁、福安、泰顺)交界处,下辖甲坑、郑家坑、富家村、麻竹宅等14个自然村,有388户1526人。1935年10月,刘英、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主力突围后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独立师在郑家坑会师,并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下辖浙西南和闽东两个特委。在革命低潮年代,甲坑村多次遭受敌人洗劫,房屋被焚毁,被杀害村民400多人,仅甲坑村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61人。

解放后,甲坑村群众发扬老区革命传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重建家园。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甲坑各自然村先后完成了自来水、通村公路、高压输电线路和村小学校舍等各项工程建设。

曾几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一度制约着老区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迫在眉睫。

“往东经甲坑、郑家坑到犀溪有16公里,往西经含溪至南阳有15公里,步行从集镇往返一趟就需要一天多时间。”回忆当年没有公路的日子,现已79岁的麻竹宅自然村黄明祥老人记忆犹新。当年,黄明祥一家每年要交400多公斤公粮,仅挑到镇里就需要8个工作日。

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998年,甲坑村通了公路;2008年,甲坑村到西浦村全程硬化水泥公路。去年,甲坑村又投入100多万元对富家庄至社坑长2公里、宽4.5米的公路拓宽、水泥道路硬化,解决了这一带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如今,甲坑村往南进入福安,往西进入南阳,公路纵横交错。为改变偏远山村群众的居住条件,甲坑14个自然村有6个村庄完成造福工程易地搬迁,7个自然村也有了水泥公路。

从2007年开始,老区基点村南阳镇含溪村在省委下派驻村干部的带领下,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行路难”“发展难”“致富难”的问题,全面实现了“五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通),“三化”(公路村道水泥化、日常生活电器化、经济结构产业化)。

2008年,在省、市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寿宁县实现了建制村村村通水泥公路,彻底告别了老区群众肩挑背扛的历史。

搬迁下山,彻底改善老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寿宁县大力实施集偏僻自然村、地质灾害点、灾后重建和建档立卡扶贫开发对象“四位一体”的易地搬迁造福工程,将搬迁户整体移居至集镇、中心村、工业园区等医疗、教育、文化、公共服务水平较高之地,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近5年来,老区自然村整村搬迁127个,1162户5142人。从1994年以来,寿宁县偏远山村“造福工程”累计完成9833户40132人的造福搬迁。

绿色产业增后劲

杀青、揉捻、烘干……在南阳镇山坑村的茶叶加工厂,笔者看到,两排揉捻机不停翻转,发出低沉的磨碾声,杀青后的茶叶随着机身旋转,白色蒸气散发出缕缕清香。

山坑村是老区基点村,辖14个自然村,有336户1448人。茶产业是村民的支柱产业,全村现有茶园面积1800亩,人均茶园面积1.2亩,茶叶加工厂4家。

老区群众不忘初心、持续奋斗、感恩奋进。山坑村大力发展种植新品种茶叶、猕猴桃、油茶等,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夏成建早年种植金牡丹、白芽奇兰等品种茶叶13亩,如今一年的收入近10万元。

“中共闽东特委”旧址所在地含溪村立足当地实际、特色、优势,引导群众种植桃、李、板栗、杨梅等优质水果。全村高产茶园累计达1200多亩,村民户均拥有高产茶园4至5亩,年茶叶收入达万元以上。如今家家户户告别了土坯房,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甲坑村在相关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郑家坑、社坑等村发展山羊、土鸡鸭养殖业。3年来,共发展养殖山羊1000多只,土鸡鸭20000多只,养殖业产值达300多万元,经济效益翻番。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寿宁县委、县政府以“加快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和建设闽东北寿宁高山茶生产集散中心的发展定位,通过改良品种,创立品牌,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据统计,寿宁县现有茶园面积15.54万亩,茶叶产量1446.7万吨,年产值超过10亿元。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寿宁县实施龙头引领带动计划,加快高优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示范园、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片向周边贫困乡村拓展。现已初步建成凤阳千亩高优农业园等8个千亩基地和14个乡镇300亩基地。全县组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6家,发展生态茶园、油茶、果蔬、中药材、林竹6.5万亩,培育市级精准扶贫示范社3家,县级精准扶贫示范社10家,辐射带动农户5890户。

红色旅游添异彩

在下党乡党的作风建设教育基地施工现场,笔者看到,古风古貌的教育展示主楼已封顶,工人们正在进行室内装修,4座配套楼房的坡屋顶也正在施工中。

寿宁县以红色旅游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去年7月,寿宁县与福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定合作协议,投入资金建设“难忘下党”旅游项目。“难忘下党”旅游项目建设范围包括下党村、梦龙天池、溪源村和碑坑村。一期项目建设以下党乡党性教育培训配套产品体系建设为开发重点,联动溪源村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和碑坑村民宿改造,完善旅游服务平台与旅游形象宣传窗口,做好党性教育培训相关功能设施建设,初步建成群众路线的教育基地、精准扶贫的实践基地及党的作风建设的示范基地,树立党性教育学习品牌。二期项目建设布局规划梦龙天池党性教育培训第二基地及配套休闲项目开发,连同下党整体打造为集党性教育培训与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目的地。进而串联西浦古村、银山花田、三峰公园等旅游景区,甲坑、含溪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助力寿宁全域旅游发展。

寿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区村旅游业的发展,成立寿宁县旅游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寿宁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任务要求和政策措施等,推出了“下党·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和“廊桥水乡·状元故里”两个旅游产品。

甲坑村建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纪念碑”“中共闽东特委福寿办事处旧址”纪念碑和“省军区纪念亭”。挖掘“红军洞”“站岗树”等红色旅游景点,美化“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闽东特委福寿办事处”“革命烈士、革命五老”流芳碑和“革命传统教育室”等。红色旅游吸引了闽浙边不少远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

红色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日益凸显,下党村、西浦村不少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下党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光玉与他人合伙创办“百口食堂”餐馆,年收入3万多元。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前来寿宁老区村旅游、培训的人数高达10万多人次,带来上千万元的营业收入。

猜你喜欢

自然村红色旅游老区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延安,老区的希望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河南所有贫困自然村 实现4G网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