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从《你好,之华》看青春片的情感叙事

2019-07-12山西工商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青春片信件跨文化

⊙康 慧 [山西工商学院, 太原 030006]

近年来,国内影片市场发展呈多元化的形态,异常丰富的影片类型带给了观众更多样的选择。在众多的影片类型中,青春爱情影片屡屡创下市场奇迹,从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无不掀起观众对于青春的追忆以及对于纯纯爱情的回首。但大多青春影片难逃刻板套路的命运,很少能跳脱出浪漫情怀和模式化爱情,触及不到青春背后的反思。岩井俊二导演的《你好,之华》则带来了跨文化的叙事新形态,影片依然保留了导演的作者风格,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新思路。

一、中国内地青春片发展现状

《你好,之华》的导演岩井俊二凭借青春爱情故事片《情书》树立了自己的电影创作风格,对青春片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青春片在日本已经有了类型化的发展,洪旗在《世界电影》中谈道:“在日本,人们习惯将表现青年男女生活爱情的影片称作青春片。”在中国,对于青春片的定义尚未明确,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一书中提到的“所谓‘青春片’的剧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与伤痛。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青春片早期受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发展并不顺利,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前行,但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中国的青春片进入了一个新的飞跃时期。之后,第六代导演们将青春的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小帅拍摄的《十七岁的单车》,管虎的《头发乱了》等都表现了处在转型期的少男少女对于青春的追寻和迷惘。近年来,中国内地青春片进入了高潮阶段。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匆匆那年》《同桌的你》,越来越多的青春题材电影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之后,青春片开始迈向多元发展。无论是偶像演员,超量话题,还是IP 改编,青春片始终拥有一批青年粉丝的支持。然而,近年来青年文化愈演愈热,内容越来越丰富,青春片成为电影市场宠儿的同时也陷入了模式化的瓶颈当中。大众消费下文化缺失明显,重复的叙事内容,相同的情感触点,模式化的停滞不前,使得青春片类型叙事陷入同质化危机。

2018年上映的影片《你好,之华》既包含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过往与遗憾,也包含了爱情片的情感、婚姻和家庭等元素,以人到中年的独特视角,去探索青春的过往张力。同时,国外导演的跨文化探索也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次新的观影体验。虽然在陈可辛导演的帮助下《你好,之华》在本土化的融入中做足了功夫,但影片本身还是存在一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跳脱感。但不可否认的是,《你好,之华》为近年来青春片的叙事思路带来了新的情感读解角度。

二、快时代的情感回归

在如今快时代的发展中,“信件”已经不再是我们通讯的主要方式,甚至已经快要消失,而电子通讯却缺少了笔墨纸香和纸短情长的情感深意。《你好,之华》中以“信件”作为线索,以之南的遗书为悬念,以小说《之南》为引,叙事本身就具有了极强的时代怀旧感,所以故事的叙事中则没有再刻意怀旧。

影片以“信件”作为形成故事的主要框架,采用闪回、插叙的叙事手法,让观众穿梭在回忆当中,寻找之南、探寻青春的意义。一条现实生活的主线,以之华和尹川的相遇牵起一段童年的回忆。一条散落的回忆线,从尹川和之华的双视角,回到了青春的懵懂和美好之中。现实的遗憾是之南之死,但这种情感在开场就被压抑着。导演将所有人的悲伤都处理得极其平淡,直到最后才将这种悲痛转化为对于生活的理解,甚至没有爆发、释放过,仅将这一点具体放在了之南的小儿子身上:从与动物的相处中,一点点直面母亲的死亡,从死去的麻雀,放走的八哥,最后团圆的大狗,孩子最终直面母亲的死亡而放声大哭。导演没有故意去刻画悲伤,这是导演的处理情感的细腻之处,这种方式也使得电影情感表达更为真实。整部电影从通信这一角度出发,以“信件”为线索,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故事。几封书信,几个人的纠葛,让人在隐隐作痛之中感受到丝丝幸福。对于之华来说,信是平淡生活的淡香;对于尹川来说,信是遗憾回忆的追往;对于睦睦来说,信是寻找母亲心门的钥匙。岩井俊二的一贯风格在《你好,之华》当中延续明显,同样是信件作为主要叙事元素,但《你好,之华》当中的这封信的分量又比《情书》中的信更重了一分,《情书》里的信,也许只承接了一个秘密,一段青涩纯净的喜欢。在二十多年后的岩井俊二看来,这封信里藏得却是他尚未揭晓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在这封信里,有袁睦睦寻找尹川,有尹川寻找之南,有之南的无所寄托,还有之华的一生平静。影片的戏剧性全部承载在信件的传递中,最后在那封贯穿始终的遗书里得到升华,影片结尾之南的孩子们通过母亲的遗书感受着母亲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这封遗书写出了之南的释怀,也写出了对于生活,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勇气与坦然。

三、青春故事的情感重构

以往青春片的主线是回忆当年青春时代,以回忆的内容为主要故事线索,以插叙、倒叙的形式将成年后的主人公的故事作为讲述主体贯穿故事始终,“怀旧”是近年来国产青春题材影片的特色,对于“青春”的定义也更多地放在了年龄上,约束在了校园中。近年来,青春片逃离不了“校园、爱情、打胎、高考、遗憾”等元素,时常为观众所诟病。《你好,之华》将青春进行了重构,打破了空间的封闭和时间的固化,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年龄延伸,甚至中年、老年都应以青春的心态面对生活,延伸到下一代的青春故事中,这是对青春更宽泛的定义。无论是人到中年的爱情和对过往的回忆,还是下一代孩子对于青春的体验和期待,都打破了青春片的刻板限制。孩子们在如今生活的时代,由一封信被带入到上一代不同的青春过往中,在死亡的悲伤里,在悬念的牵引下,慢慢看清青春的真实面目,探寻是遗憾还是不悔。这种叙事策略赢得了更多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同时也使得主题表达更为深刻。同时影片主题也不仅在以往青春片的“怀旧”表达上,更多的则是在审视自我的突出表达中,传达出要对未来有美好的期待和信念。一个人的成长,从少年到中年,人格上的成长与认知更加深刻,同时回忆也依然是美好的,遗憾是回忆的最美乐章,当有一天被拿出,看过之后也会坦然地再次深藏,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这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意蕴。

“你好,之华”,是影片中一句信件上的问候,片中之华的每一封信,每一段回忆其实都是与自己的对话,平凡的之华过着平静的日子,这是与每一位观众产生共鸣的地方,毕竟生活中的我们大多都是之华,而不是之南,这也是影片人物设置的与众不同之处。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回忆过往之时脑海中留下的是像之南一样的完美优秀之人,但之华才是我们的青春。

四、跨文化的情感叙事

岩井俊二在采访中说道,自己的作品多饱含浓厚的日本色彩,一直想在中国拍一部作品,比如上一部《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也考虑在中国拍,但由于很多元素不太符合中国国情而放弃。《你好,之华》则在陈可辛的帮助下,从剧本到策划再到拍摄团队,进行了一次跨文化的拍摄尝试。影片选择大连这座城市也是颇具匠心,导演看了许多城市,却在大连看到了影片中想要表达的诗意。跨文化叙事,跨国拍摄更多的是剧本与国情之间的差异,能否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甚至产生共鸣和认同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你好,之华》和《情书》一样是以葬礼开头,但由于中国的葬礼和日本的葬礼很不一样,很多观众在影片开片就觉察到很不一样的风格。虽被称为中国版的《情书》,但《你好,之华》在跨文化叙事中还是会有环境的跳脱,在情感细节的处理上导演很好地弥补了这种缺陷。《你好,之华》能够在保持作者风格的前提下,适应中国市场,为中国观众带来一股新的纯净气息,也是非常成功的跨文化叙事的尝试。

五、结语

中国电影呈现蒸蒸日盛的发展态势,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在2018年上映的电影中,无论是《我不是药神》还是《红海行动》都摘得桂冠。《你好,之华》在2018年中国上映的电影中虽并不是神话票房的影片,但却为国外导演尝试在中国拍片提供了成功的方向,也为中国青春片市场带来了新的尝试和思路,无论是情感叙事还是题材选择,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又一次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看角度和思想体验。青春片短短几年占据了极大的市场空间,应当抓住时机,从叙事内容、创作方式、故事模式和审美情感中不断创新,不断尝试,不断借鉴,寻求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青春片信件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My Vacation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谈《七月与安生》如何成为不落俗套的国产青春片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有奖问答
有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