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碳账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9-07-11吴嘉莹毛庆庆董炳灿

时代金融 2019年14期
关键词:大数据

吴嘉莹 毛庆庆 董炳灿

摘要:个人碳账户的建立和发展能有效降低碳排放。但个人碳账户的建立,个人碳交易模式和运行机制一直未有定论。本文通过对蚂蚁金服的蚂蚁森林项目的研究,发现蚂蚁金服正走出一条个人碳账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利用蚂蚁森林建立碳账户,通过和各数据平台的合作,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碳账户平台,为未来介入个人碳交易打下基础。这为个人碳账户和个人碳交易的实现提供一种可操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个人碳交易 碳汇交易 碳信用 大数据

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节能减排措施的深入推广,企业领域碳减排潜力越来越有限、减排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却有很大的潜力;中国科学院《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政策和建议》也指出1999-2002年,中国碳排放量的30%来源于家庭,虽然我国个人碳排放所占比重较小,但中国消费领域碳排放正处在快速上升期,如果不进行控制将会抵消国家在其他领域减排的努力,且消费领域的碳排放有一定的碳锁效应,一旦形成高排放的消费就难以改变,因此在这个消费高速增长的时候予以引导低碳的消费模式,以个体为主建立起碳账户来参与碳排放交易,是符合市场化可持续化要求的,也是未来的必行之路。

个人碳交易在理论上公认的三大难题:一是个人碳排放的监控测算成本太高;二是个人碳排放标准和模式的确定存在争议;三是绿色环保信息披露力度不够。随着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发展壮大,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以蚂蚁金服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蚂蚁金服涉及的个人碳账户的蚂蚁森林项目进行解构,认为其个人碳账户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通过环保概念加娱乐性质来增加用户量和滞留度从而实现增收;第二阶段是通过种树提供碳汇,待碳汇量足够大的时候进行在碳汇市场中进行交易从中获利;第三阶段是构建碳账户体系,成为一个个人碳交易平台。目前尚处于第二阶段的前期。其次,对比蚂蚁金服之外的企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最后,提供个人碳账户的未来可能发展前景。

一、研究综述

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调研和整理,目前对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碳交易的理论研究

1996年,Fleming首先提出了个人碳交易的概念,Fleming认为个人碳交易是一种新的,未经实验证明的在家庭层面减少碳排放的方式。Fawcett主张个人碳排放权应该免费,而且随着国家碳预算的减少,配额也逐渐减少。

Seyfang建立了个人碳交易与互补性货币的概念链接,认为碳知识技能以及支持碳币引入的集体行为的治理是未来个人碳交易研究的两个主要领域。

D.Niemeier等提出建立美国加州家庭之间的碳交易体系,并分析家庭碳交易要比碳税的效用高。范进基于消费者视角,分析了个人碳交易对家庭福利影响,提出了把消费者纳入减排的机制。

综上所述,目前个人碳交易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均属于理论探讨阶段,并没有实证经验,鲜有关于个人碳交易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而且国内开展相关研究的学者较少。但是个人碳交易是未来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有段,可以作为上游交易机制和碳税的补充,因此,当前条件下,迫切需要对个人碳交易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为中国未来个人碳交易体系建立探路。

(二)关于互联网大数据与个人碳交易的融合发展研究

娄飞鹏 (2015)在《互联网金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与路径》中,指出互联网金融基于服务成本低、时空限制少、灵活性高等优势特点,可从政策扶持、产品创新、跨界合作、风险管控等维度着力,主动服务“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绿色金融”也能为互联网金融的规范成长创造更为良性的发展环境。

钱海利(2017)在《互联网与绿色金融结合呈十大趋势》中,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更多依托互联网的功能,搭建产业物联网平台,并通过技术端口的大数据功能,让绿色产业的供需双方获取技术更便捷,使用资金更简单,项目落地完成更标准,从而让更多的优质绿色资产与绿色金融对接。

查娜、刘璐等人(2017)在《以互联网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正当时》中提出四點绿色金融需要互联网大数据的原因:一是绿色金融运营成本高;二是绿色金融发展不平衡;三是绿色金融业务较僵化;四是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

陈小燕(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蚂蚁森林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中,针对支付宝上线的“蚂蚁森林”的“互联网+绿色金融”“互联网+公益”的创新模式,基于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探讨了蚂蚁森林的产品方案,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刘莹莹(2017)在《消费者使用意愿研究——蚂蚁森林为例》中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企业在进行市场定位时,要关注消费者的人口特征因素,并对此类绿色金融的实施给出三个建议:一是细分用户市场,采取差异营销;二是注重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三是适度营销推广,获取积极评价。

二、蚂蚁森林的发展模式和前景

蚂蚁金服通过数字技术触达用户,天然具有低碳环保的基因。碳账户鼓励全民主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以下是3种蚂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社交引流

2016年8月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森林具有社交引流的属性,上线最初用户数量只有6000万左右,截止2017年底用户已突破2.8亿(见图1);蚂蚁森林是一款公益游戏,通过“绿色能量”这一概念,将用户的日常支付行为公益化,同时吸引用户留在支付宝平台上,形成习惯,更多的使用支付宝支付以及其他的理财产品。其运营模式见图2。

当申请种的树被公益机构认领后,支付宝会授予用户一张具有唯一编号的证书,证书上记录负责种真树的机构和种树区域,2018年10月23日,蚂蚁金服与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绿化基金会签署了“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战略合作协议,拥有三张“蚂蚁森林植树证书”的用户即可在线申请换取一张“全民义务植树尽责证书”。

简而言之,就是低碳行为减少碳排放,就可以拥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在成就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为了能够尽快种下一棵树,用户会尽量多选择使用支付宝进行付款,这便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付宝的使用频率。而同时,认领的树苗种类不同,所需要收集的绿色能量数量也各不相同。最普遍的梭梭树需要17.9kg能量(代表一棵梭梭树一生能够吸收17.9kg的二氧化碳),这意味着用户需要更多使用支付宝,增加低碳行为,践行低碳生活,更快实现自己种树“小目标”。

由此可见,蚂蚁森林在个人碳账户上迈出的这一步尝试是值得借鉴的。蚂蚁森林就是通过这种游戏娱乐的方式,使用户亲身参与到低碳生活和环保公益的实践中去,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唤起用户的绿色环保意识,增强体验感,以达到吸引用户的效果,从而提高支付宝的线下支付率,增加活跃用户占比,提高客户粘性。

(二)林业碳汇交易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以此类推,林业碳汇则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这其中包括了通过营造林措施恢复森林植被和加强森林经营增加碳汇;通过减少毁林、保护森林和湿地等减少碳排放以及促进碳汇交易等活动和机制。只有具备额外性,符合方法学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等项目产生的净增碳汇量才能进入碳市场交易。

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在清洁发展机制的减排量之外的自发的、公益的、可认证的减排信用额度为VER。VER市场是对CDM市场的补充,当项目符合CDM标准,但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CDM执行委员会(EB)或国家发改委(NDRC)对CDM项目的要求进行开发和销售,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申报VER,获得额外补偿收益。VER项目比CDM项目减少了部分审批的环节,节省了部分费用、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开发的成功率,降低了开发的风险,同时,减排量的交易价格也比CDM项目要低,但开发周期要短得多。

因此可将蚂蚁森林归属于VER(如图3),类似于CDM项目,所以从实现减排的原理上讲,可以分为两大类(如图4):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蚂蚁森林个人碳账户所用的就是直接减排的第一种方式,通过林场碳汇交易实现利益交换(如图5);

蚂蚁金服在《2016中国新型智慧城市蚂蚁模式白皮书》中提出的未来将通过CCER机制等进入碳市场,通过碳交易变现功能,激励用户各种低碳行为,调动全民主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根据目前碳汇的定义、碳汇交易市场的分类及碳汇所有权的界定,再结合蚂蚁金服蚂蚁森林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将蚂蚁金服通过蚂蚁森林项目种植的各类防沙林等环保项目归为林业碳汇,并纳入碳汇交易市场。蚂蚁森林的“树木”符合林业碳汇标准,理论上可以进入碳汇市场交易,而且蚂蚁森林项目所带来的碳汇量巨大而且增长迅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一,支付宝全球用户数量庞大,约为9亿,而且随着支付宝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宽,用户数量也会持续的增加。而依附于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无疑有较高的用户增长潜力。同时,蚂蚁金服公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9月,刚刚上线两年的蚂蚁森林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5亿。第二,蚂蚁森林用户做出的碳减排量巨大且增长速度很快。截止到2018年9月,蚂蚁森林项目已种下5552万棵树木,包括梭梭木、沙柳、樟子松等,累积碳减排283万吨。而在2017年4月,仅为845万棵和67万吨。随着蚂蚁森林的进一步发展,树木数量和碳减排量的增长速度将会更快。第三,蚂蚁森林的碳减排算法相对科学准确且在不断升级,蚂蚁森林可检测到的用户行为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蚂蚁森林的算法是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共同研究制定的,符合各类碳汇方法学(包括“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和“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等)。结合人们真实的低碳减排场景,北交所几易其稿,还优化了基准情景线科学化,引入新的项目调整因子等项目,能使其更好兼顾准确性、可操作性和透明性,不仅可以更科学地服务于全球领先的个人碳减排场景蚂蚁森林,在全球范围内也有重要的探索和实践价值。而在2018年的95公益周上,蚂蚁森林推出“绿色星球计划”,鼓励更多低碳场景接入,同时号召政府机构、企业、公益组织等共同参与到这场公益创新中,为“全民低碳”提供更多可能性。这将明显扩大检测用户低碳行为的范围,从而进一步提升检测到的碳减排量。第四,客观的说,蚂蚁森林这样的“個人碳账户”项目在国内仍属于初期探索阶段,还有需要不够完善的地方。但尽管如此,该项目目前每年所带来的碳减排量已经十分巨大,甚至远远高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CMD项目。根据蚂蚁金服公开的数据,2017年4月到2018年9月,蚂蚁森林整体的碳减排量为216万吨,按照每吨40元约为8600万元。而很多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的年碳减排量不足50吨(见图6)。而2018年,绰尔林业局通过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这一国家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向浙江华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售VCS项目中金额为80 万元的碳汇权益。所以,蚂蚁森林目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汇项目。如果考虑到蚂蚁森林的用户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蚂蚁森林用户的平均碳减排量的增长速度等因素的话,蚂蚁森林的碳减排量就更加具有前景了。

虽然森林碳汇的交易并不能使蚂蚁森林获益很多,但是在其树立一个公益环保企业形象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额外的弥补,使得其更具有可持续经营效应。

除了林业碳汇潜在的经济效益之外,蚂蚁森林还通过现有的电商生态系统积极探索其他可能的盈利模式。比如,在2019年1月10日举行的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上,“MA”沙棘(一种从沙棘果里提炼出来的饮料)首次亮相。这样的新产品的出现意味着蚂蚁森林种下的防护林不仅仅具有直接的生态环境效益,未来还有可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个人碳信用

个人碳信用,指居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低碳行为而降低碳排放所形成的的碳资产。这种资产是通过市场手段变个人“减少的废气”为无形资产,是可以出售的资产,同时还具有可储备性。个人碳信用市场包括个人碳信用观的建立,碳足迹的计算及减量,碳资产的形成,个人碳平衡与碳购业务以及个人碳金融的发展。基于个人碳信用的交易模式我们将它定义为:涉及到碳排放属性的产品的流通与交换。主要有两种模式:

1.碳配额下的碳交易。碳配额是指按规定必须完成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碳配额交易的实质,就是在一个原本是自由排放的领域,通过对排放上限的封顶,从而把不受约束的排放权,人为地改造成一种稀缺的配额的过程。

个人碳交易旨在以更有效、更公平方式来改变人们行动以减少碳排放。个人碳排放津贴的主要内容:每個家庭都拥有一个碳账户,每个月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免费分配给每个家庭一定数量的“碳币”。家庭在缴纳电费、燃气费等费用或者交通出行时,不但要缴纳现金还要花费“碳币”,在月底未用完的碳币会自动保存到下个月或者被出售。具体流程如下:一是卖方递交申请:碳币卖方向交易所提出交易申请,由第三方核查机构对其进行认证和核证。二是审核:核查机构向交易所递交核查报告,交易所对其相关信息审核,审核合格的挂出“碳币交易”公告。三是买方递交申请:碳币买方在了解公告后提出交易申请,办理相关的手续并缴纳保证金。四是出售配额:个人根据核实的碳排放量出售“碳币”。五是交易清算。由专门的清算中心进行个人碳交易的清算,建议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执行清算权利。六是监督管理。由专门机构对交易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这种背景下,每个人都存在对应的碳账户,所以蚂蚁金服完全可以运用自身优势搭建一个中介平台从中赚取中介费,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但这种模式存在以下问题,目前来看前景暂时不太广阔,政府短期之内不会考虑这种强制性的碳配额制度:一是由于牵扯到原本不必要的经济利益,社会认可度不太高;二是建立以及运行个人碳交易系统的成本都显得较高,如果不能获得更多收益,引入个人碳交易只能是纸上谈兵。

2.碳积分交易。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另外一种更为可行的碳积分交易方式,蚂蚁森林的“能量”就可以看成是碳积分。这种个人碳交易的方式,大致类似于碳交易所中的碳市场交易,但不存在初始的碳配额制度,而是允许交易。

设想的场景是,每个意愿的用户都会建立一个个人碳账户,每个客户在网上购买某件商品或某种服务时,则可能增加或减少用户账户中的碳积分,如果该商品的碳足迹高于平均水平,则用户的碳积分会减少,就如用电量超出某个平均水平时,客户不仅需要缴费,也需要扣除部分碳积分;反之亦然,用户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被监测下来,转换成碳积分,这些碳积分可以用于兑换一些商品或者折扣券等。如果碳账户中的积分不足以支付所需要的积分,客户一方面可以向其他积分富余的客户购买积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做一些加分项目来增加积分。这里碳积分无形中就成为了商品的一部分,并且成为了用户选择购买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这个场景的核心就是用户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会考虑它的环境影响(碳足迹)。这种场景设想的合理性在于,虽然客户有可能需要付出资金购买积分,但也能从中得到经济利益。而蚂蚁金服作为中介平台则可以从客户交换积分中赚取部分中介费用,也可以向每个用户收取一定的平台维持费用,尽管初期额度不大,一旦更多用户愿意参与进来,不仅可以享受到更多客户流,也会增加现金流。

蚂蚁金服这类互联网企业能够发展这类模式的优势与可能性在于:

第一,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实现碳积分的流转,可以将用户低碳行为的碳积分与商户商品的碳足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纯粹的自下而上的模式,单个企业建立自己的碳交易体系,今后可以与其它类似企业进行衔接,从点到线到面,一级一级拓展,形成潜在的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第二,开展“个人碳交易”对于大型互联网企业或者电商企业来说,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做差异化吸引新一代消费者的机会,消费者的认可度提高自然会产生更强的粘性,就如蚂蚁森林目前定位为公益产品,而后却发现其实它是一个带来用户粘性的很好的工具,比如选择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时候,很多人为了绿色能量,选择使用支付宝。所以互联网公司做低碳不仅仅是做公益,也可以带来商用价值,为主营业务助力。当然做好内部的个人碳交易工作,对于企业履约政府碳排放监管以及对外碳信息披露都是有百利无一害的,毕竟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在碳信息披露问卷上敢写自己有内部碳交易机制。

第三,碳积分基本都需要用户做出一个“兑换”的动作,与外部渠道或资源进行一次交换,蚂蚁金服覆盖新零售、电商拉新、全球化拓展等众多领域方面,可以更容易记录用户的行为,简化“兑换”动作。

三、相似碳账户平台对比分析

近些年做碳账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机构不少,比如广东碳普惠、深圳全民碳路、武汉碳宝包、北京少开一天车、北京低碳帝、抚州低碳城市、全民碳交易等。而将碳账户推向全民普及的还是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比如蚂蚁森林碳账户、京东绿色账单、深圳居民碳账户、与腾讯合作的灵析绿色贡献、永安行碳账户、微信运动的“微信捐步”。不同平台的个人碳账户发展见表1。

每个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色、资源和能力搭建自己的碳账户系统,功能内容方面有所差别,但主体框架基本类似,就目前来看,总体上蚂蚁森林在个人碳账户方面是做得最好的,特别是个人生活缴费、日常消费等多场景线上线下交易数据检测和量化,但是相比腾讯,缺乏一定的社交和互动流量;相比京东,在供应链企业绿色生产控制能力有所不足;相比灵析和永安,针对特定场景的用户原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还缺乏竞争性;相比深圳碳账户,在某些领域或场景中,缺乏政府方面的支持和认可。不过在用户绿色消费文化和习惯的培养、提高用户参与度方面还是值得认可的,通过对比各个企业在个人碳账户所做出的成果,在此提出建立碳账户平台的建议步骤:

(一)定义有效的低碳行为

低碳行为,即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减排量的行为。然而,不是所有的绿色低碳行为都是可被记录与监测的。碳账户平台仍需再结合当下的科技水平,依据可被记录性与监测性,从而筛选出有效的低碳行为。

(二)建立监测体系

平台明确规定低碳行为之后,需要建立一套监测体系,用以记录用户的低碳行为。例如:步行数据,结合智能手机的传感器,用户每日的步行数据都会被记录。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步行成为现在最容易监测的数据。另外还有包括使用共享单车、采购低碳产品、网上消费等行为都可以被纳入碳账户体系的监测范围。

(三)量化碳排放

每个产品、每个行为都存在碳排放,例如说一个杯子、一张纸的碳排放量。这些数据被称之为碳排放因子。相应的,减排行为也可以被量化为具体的减排数据。碳减排量 = 行为数据 * 碳排放因子

(四)展现形式与奖励模式

展現形式指的是如何将计算好的碳减排量展示给用户,蚂蚁森林是以“绿色能量”这种自定义的名词用作展现,而用户低碳行为的最终奖励模式为种植一棵真树。而有些企业结合自身现有的积分体系,对低碳贡献的用户进行积分或者其它形式的奖励,增强用户的粘性。

四、总结

蚂蚁森林所具有的三种盈利模式都可以值得各家企业借鉴,具有未来参透新的个人碳账户也可以随即建起,碳账户类似于银行账户,存储的不是钱而是碳减排量,通过记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例如步行、少开车、垃圾分类等行为,量化为碳减排量计入个人碳账户中。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鼓励公众主动选择低碳行为,让环保生活如游戏闯关般充满趣味,让低碳成为每个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此为宣传点巩固用户,增加用户量。

未来一切交易场景的实现,需要各大平台之间互相共享自己积累的用户数据,一方面需要国家政府的出面参与,另一方面需要各大企业和平台不断地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以下几点是对未来个人碳交易发展的展望。

(一)个人碳账户的使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和触手可及

碳账户平台对产生碳减排量的用户要有充分的激励。激励措施对用户要做到有吸引力、简单方便并且有趣,这也是碳账户平台关键中的关键。

目前大多数碳账户平台的激励措施对用户来说无法做到充分而持续的吸引,当然这对任何一家机构来说都受限于财力和资源。而未来可能的破局点就来自于联合,突破各碳账户平台孤立存在的局限,联合起来,形成碳联(类似于银联、信联),实现资源共享,将满足用户的不同诉求。而联合起来也将有助于增进低碳行为数据的全面性。

(二)低碳行为的监测将更精确

现在绝大多数碳账户平台都融入了用户步行运动的数据,步行产生的碳减排量如果要上升到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功能产品时,其监测和算法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杜绝用户舞弊以及中心服务器对用户数据的篡改等行为,这样才能做到人人平等。不少机构开始尝试区块链和低碳结合的碳链开发,用户可以通过步行或骑行共享单车等行为进行“挖矿”,可以获得红包或者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如果最后这成为一个真实广泛的“交易”行为,碳排放的监测和核算水平将需要提升一个等级。

(三)个人碳账户平台上线,未来或参与碳交易

未来每个人应该有三个账户,一个是资金账户,实现金融更加普惠;一个是信用账户,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信用等于财富;另外一个是“碳账户”,激励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支付宝内的个人碳账户平台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例如,支付宝开通的“碳账户”可以让用户通过支付宝度量自己日常活动的碳减排量,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低碳绿色足迹,未来也将是用户绿色低碳减排活动形成碳资产的交易账户。在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了,现阶段对数据监测和数据报送已经做进一步的细化,真正的履约交易阶段会在2020年左右开始,个人碳交易的市场未来也会迎来可期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查娜,刘璐,王帅.以互联网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正当时[J].商场现代化,2017(07):144-145.

[2]赵亚骎,王化雨.林业碳汇产权归属浅析[J].价值工程,2011,30(19):293-295.

[3]张清玉.英国个人碳交易研究及启示[J].财会通讯,2013(12):117-119.

[4]史丹,张成,周波,杨璐.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践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一个文献综述[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04):93-110.

[5]王善勇.个人碳交易体系下消费者碳排放权交易与能源消费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6]李健,朴胜任.个人碳交易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0),1-6.

[7]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2015年第7号,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工作小组.

[8]王一砚.互联网碳金融的发展现状-以蚂蚁森林为例.[A].信合金融 山西晨经.[C].山西.2018.(9):111-112.

[9]陈小燕.“互联网+”背景下蚂蚁森林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A].现代商贸工业.[C].山东.2017. 48-49.

[10]何梦莹.互联网时代下环保公益的传播策略分析——以蚂蚁森林为例.[J].视听新闻与传播,2018(07):204-205.

[11]中国碳市场研究报告2017.

[12]2016中国新型智慧城市蚂蚁模式白皮书.

(吴嘉莹任职于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毛庆庆任职于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董炳灿任职于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大数据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