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林学学科发展趋势

2019-07-10蒋喜武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中国发展趋势

蒋喜武

摘 要: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林业与生态建设的重视,林业工程项目相继实施。的就是进行对于森林的发展过程以及管理过程的学科,并在进行森林管理和发展研究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自然科学体系中,林学是一门涉及到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本文对中国林学学科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其我国林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林学学科;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的逐步提升,林学作为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得到的资金支持和建设人才保证力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林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林学学科所承担的课题项目和得到的资金项目的支持也逐步增多,林学正逐步的从“不挣钱的酱油学科”逐步的转化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得重要组成部分,林学也正逐步的成为社会研究的焦点领域之一。

一、林学学科的必要性

生态危机既是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给林业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国际社会对森林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特别关注,林业问题受到空前重视。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关系到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改善当代人的生存发展条件,为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我国林业战略地位的总定位是,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要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构建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发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提升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功能,以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这既是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林业的战略地位。

二、林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为止,随着我国林学研究体系的逐步成熟,我国的林学产业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林学研究体系的多年发展建立,我国的林学学科已经初步的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并在进行林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林学研究人才的团队精神和科研精神,并在一些高等教育院校和中科院中,建立起了一套具有着国际化研究水准的林学研究队伍。

林学基础研究为林学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抗逆分子基础、生物学基础科学问题与森林功能之间的关系、树木生长与木材形成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优质林木培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规律及其网络化,森林植被对区域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基于 CFERN 长期连续观测研究基础数据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动态研究,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及其生态调控,森林与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三、林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林學,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基础理论研究是保障其持续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推进了我国林学学科的发展。例如:1)以全球气候变化为切入点,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研究,如森林的固碳功能与全球温暖化及其对森林的影响;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定位监测,以及面向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特别是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定位监测;针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与技术集成,为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以树木抗逆、水分高效利用、速生和优质生长为主线,研究树木速生、抗逆、水分高效利用和优良材性性状形成过程中生物组学及杂交和倍性育种与生长发育调控机制。 3)林业生物质材料形成与转化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产生了显著效益。

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林学的研究涉及不同尺度的多个领域,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成为林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学

学科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对森林和木材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回答和解决上述宏观问题,既需要大至国家尺度的研究,也需要不同地域尺度的研究,以及群体、个体和分子水平的微观研究,多尺度的研究可能更加深刻地揭示林学各领域的内在规律,并制定其相应的应对策略,提出控制生态环境、发展森林碳汇、发展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加强多功能森林营造的理论与技术。

3.林学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与渗透

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包括林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以及林学中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常态。特别是生物学科、信息学科与林学的渗透,已经对林学发展显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态学作为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的基础逐渐渗透到林学的各个分支。例如,对于红松、落叶松等主要造林树种从耐阴性、抗寒性、抗旱性、林隙动态以及与森林立地关系上的研究,为造林树种选择、苗木培育、森林结构(如混交林中树种间关系)调整、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森林养分循环、森林退化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为形成杉木、桉树、落叶松等树种的森林立地生产力长期维护与可持续经营技术奠定理论基础;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

的变异与进化、种群动态、群落结构以及物种间关系的基础上,揭示森林有害生物的发生机理、自我调控功能及其机制,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措施。

四、林学学科发展的支撑与保障

1.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机制

设立长期稳定的支撑体系,以适应林学发展长周期的特点。对基础研究的支持重点逐步过渡到大型开放共享装备平台的建设、维持与运行; 加大对稳定优秀团队与稳定研究方向的支持。加强学科科学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健全研究单位间的实验室联合和开放机制,跟踪国际实验室建设步伐,加强野外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和森林经营技术定点观测站建设。

2.加强林业教育,培养学科队伍

拓宽林业教育范围,更新与整合教学内容,使林学学生更加面向实际、面向生产、面向世界,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林区,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和培育,使学生学到对全球环境改善有益的知识,立足培养有大环境意识的专业人才。通过现代化教育,实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造就一支适合现代林业建设的一流学术和技术队伍。

3.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瞄准学科生长点,针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内外基础研究和关键科技的联合攻关,造就国际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提高林业科技人员整体学术和技术水平,扩大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的国际影响,增强我国林学科技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自然科学体系的逐步完善发展,我国的林学研究也开始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的林学发展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重视到对于林学研究薄弱点的总结,促进林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鑫.浅析中国林学学科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研究,2016(02):39.

[2]曾凡勇. 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3]范志昊.我国林学学科发展概览[J].品牌,2015(05):254.

猜你喜欢

中国发展趋势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