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和道路选择

2019-07-10翟任任孙鹏博江帅

市场周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

翟任任 孙鹏博 江帅

摘 要:当今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中流砥柱”,是中国未来经济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正确认识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其未来发展的道路是什么,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含义的分析,结合其本身的特性,阐释了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讨如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5-003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促进企业创新化、制造业高端化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也是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产业优化的重要抓手。可以说,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厘清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阐明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道路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阐释

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在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同时,对节约生产要素投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资源环境成本、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形成了有力支撑。一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的发展、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经济重大关系协调、循环顺畅的发展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

(一)在理解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的核心要义时,在结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的理解的同时,必须紧紧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以下鲜明特征:

1. 明确以服务型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以强大的应用性和完善的系统性有力地支撑了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创新,尤其是技术集成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由制造业发展的附属者转向产业资源的整合者,要充分发挥对制造业、农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发挥引领作用主要通过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的有效协调、整合和耦合来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将设计研发、品牌开发、市场渠道、创新技术与生产制造整合,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二是将新知识、新技术与资本、人才的耦合,引领制造业孵化新产品、孵化新行业。

(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框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指创新成为核心动能、协调成为鲜明特点、人民满意作为根本目标的发展,讲求的是质量第一、 效益优先,在以高质量的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来满足和引领高质量的社会需求的同时,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来调动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提高有限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化,以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主动回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公民的幸福感及获得感和均衡化大众福利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品化、细致化、品质化发展,在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2. 以创新驱动的发展

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以互联网及其应用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并行至世界经济的前沿,必然进一步从旧的劳动力与资本驱动的模式转向新的以创新驱动的模式。

3. 更高水平结构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服务产业内结构优化调整、向更高端服务业转型,即以“服务业+”思维方式来实现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业态的互动融合与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圈。要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根据市场规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长,引导培育扶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发展,力争建成一批诸如华为、阿里等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以及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项目。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带动一大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兴起。

4. 更高经济效率的发展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从宏观层次的人均产出、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与产出投入率,还是中观层次的资金使用效率与科研转化率,或是微观角度的人均营业收入、行业利润率与中高端服务产品占比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距离。

5. 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发展

全球经济早已进入服务经济的时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环节上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在推动自身深化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逐步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围绕大数据服务、共享经济平台、人工智能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现代金融服务、现代供应链、智慧生活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本服务、文化创意等十大服务业新业态领域,突出研发设计、战略投融资、集成创新等高端环节,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性供给能力。一是以产需互动为出发点,推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导向的“反向制造”和“定制型制造”。激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服务产品柔性化改造;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充分利用行业信息、扩展营销渠道等独特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从而实现服务向产品化发展。二是完善包括金融、科技、中介、商务服务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网络,建立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新兴技术服务机构和各级政府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新技术向制造业领域渗透,催生制造业新行业、新产品。

6. 更为平衡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而来的产业,按照一般规律和国外经验,服从于“中心—外围”理论下的层级分工。如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的“極核”效应较为明显,人才、资本、技术涌向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城市的发展。所以政府要为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创造条件,综合运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兼并破产时给予坏账核销、区域联合协作贷款、债务清偿时免息、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多类方式,用于保护和扶持带动性强、具有示范效应的优势产业,以便其尽快发展、增强竞争力,以实现各城市层级分工。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