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图书馆发展的个体融合与整体重构

2019-07-10罗英好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知识网络智慧图书馆

罗英好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个体融合;整体重构;知识网络

摘 要:文章分析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历史变迁与核心发展理念,并对图书馆的“智慧”属性及新型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阐述了图书馆智慧发展的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6-0128-03

1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历史变迁与图书馆的核心发展理念

1.1 图书馆知识服务内容的历史演变过程

对图书馆核心要素的探索和应用是图书馆人永恒的追求,“三要素說”和“五要素说”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流位置。吴建中于2012年提出应从“人”“资源”“空间”三个方面对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进行探究[1]。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交织影响下,图书馆服务重心演变历程如图1所示。

1.1.1 人。“人”作为核心要素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服务于核心读者。二是指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即以开放的姿态将社会中的相关者和潜在用户纳入服务范围。三是指图书馆以显性知识存储为主,而人对知识的体会和探寻会形成一种更具价值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推动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2]。

1.1.2 资源。图书馆“资源”完成了“为藏而藏”向“为用而藏”的转变。在技术匮乏的时代,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被记录下来,却不能很好地存储和传播,因此,以藏书阁(经)为主要形式的图书馆将其功能定位为“为藏而藏”[3]。

1.1.3 空间。“空间”要素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借阅空间、传播空间、交流空间。借阅空间是指提供读者所需的实体物理空间,属于被动服务;传播空间是指图书馆已经成为城市的“知识中心”,可以使知识的固有价值属性得到释放;交流空间不仅指读者与知识之间的交流,还包括读者间的交流。

1.2 重塑图书馆的核心发展理念

1.2.1 知识内容是基础。知识是对经验的总结,它在人类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并逐渐累积加深。在不同历史阶段,虽然技术手段的进步提升了知识的存储效率和传播速度,但图书馆作为资源收集与传播、促进知识应用和转化的资源载体属性并未发生改变[4]。

1.2.2 满足用户需求是目标。用户需求是图书馆的动力源,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生存与发展。“图书馆学五定律”有三条内容涉及用户,但近年来学界对本体论、信息化和网络化等内容的关注度远高于图书馆用户[5]。因此,图书馆应坚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1.2.3 技术支撑是驱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图书馆的发展同样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云存储、并行计算、物联网技术使图书馆的发展速度数倍于以往。图书馆读者服务以及知识组织、协调、管理业务的实现均需技术驱动,但在智能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技术至上”的观点。

2 对图书馆“智慧”属性的再认知

2.1 实现人与图书馆的双重“智慧”

2.1.1 人类在知识范畴内的智慧活动。“智慧”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事物进行推理和反思的行为,包含最初的个体智慧和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集体智慧。个体智慧经历了内在化与共同化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在化是个体的浅层智慧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和知识构建的过程;共同化是已有认知与个体意会认知的融合,这一行为属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的深层次智慧活动。个体智慧活动向集体的转变,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一方面,个体知识在交流中被细化,加深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外化与分享使集体隐性知识成为大众认可的显性知识,即公众知识;另一方面,个体所具有的隐性知识经过筛选可以实现向显性知识的升级。

2.1.2 凌驾于技术之上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智慧化的内核应是助推用户的智慧活动,作为人类智慧生产活动的推动者和辅助力量,既要具备个体开展智慧活动的必备条件,又要提升图书馆价值,激活集体的创造性智慧。

2.2 用户对图书馆智慧提出的要求

2.2.1 知识需求精细化。具体表现为:一是从用户视角看,信息资源是海量且碎片化的,几乎没有用户能完成某个具体专业领域的全部资源获取。对用户而言,如果间接从海量碎片数据中查找、遴选对应知识,知识的阅读、理解和抽取过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从图书馆视角看,图书馆资源的选购数量和分配比例都由核心馆员判定,这种主观行为会使图书馆馆藏资源与用户真实需求存在偏差,这就背离了“为用而藏”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初衷,导致图书馆用户数量减少。

2.2.2 交流空间开放化、轻松化。对图书馆用户而言,舒适的空间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光照、温度、噪音等因素容易引发用户对知识的认知负担,而传统图书馆在这一方面的调控与管理能力不足。同时,虚拟图书馆场景中的知识交流服务还不到位,无法支撑泛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获取和知识性探讨的需求。

2.3 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实现

提供用户所需的学习环境是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本质。化解现存矛盾,降低用户认知负荷,图书馆应以“资源”“人”“空间”为核心要素。“人”是一切活动的驱动器,是图书馆的主体,图书馆的变革和完善始终要围绕“人”这个主体。社会发展需要细分的知识组织结构和开放的知识交流空间,一方面,图书馆应提供用户所需的资源和空间;另一方面,图书馆应围绕用户需求搭建组织架构并配置资源,协调管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

3 重构智慧图书馆的新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应以服务策略为导向,重新构建人、资源、空间三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建立新的协同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服务以技术支持为基础,以高效知识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的智慧活动需求,其新型服务体系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3.1 构建网络化知识体系

进入物联网发展阶段后,图书馆可以用新的形式组织用户资源,获取与知识性问题相关的周边信息,在海量冗余信息环境中快速构建知识体系。具体表现为:①知识的收集与融合。知识收集与融合的主体发生改变,由传统图书馆资源转向网络动态信息、个体存储知识、用户访问痕迹记录等。②大数据分析。在海量知识资源中,图书馆可以应用内容挖掘、知识推理、主体分析等技术,寻找蕴含在知识资源中的内在规律,完成有价值信息的重新组合。③知识图谱再生成。不同用户的需求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有时甚至是巨大的,而知识结构、资源体系的自动抽取和构建可以在知识图谱生成技术中得以实现,使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3.2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建应充分运用新技术为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如:物联网传感器的利用可以实现图书馆资源、空间的高效管理。同时,图书馆可以利用人脸识别、红外检测技术进行用户行为感知,掌握用户知识活动的宏观数据。

3.3 實现知识的再生产与增值

智慧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学习、交流的空间,使用户的空间体验感得到了提升。新型智慧图书馆支持用户的各类智慧活动,用户学习时的记录和想法被存储下来,用以构建其知识网络,有利于实现个人知识网络与图书馆知识网络的融合,因此智慧图书馆将更懂用户需求。在服务创新层面,用户的行为、标注、评价记录等可以帮助图书馆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新形态

4.1 落实社会主体责任

具体做法包括:①推动关联行业整体进步。图书馆应以现有的知识集成优势为基础,开展多行业、机构间的合作。通过信息分享与创建的形式,图书馆可以为农业、健康、社会公平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信息支持。②服务于城市和社区文化建设。城市是人的集合,支持城市和社区文化建设是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如:美国堪萨斯城公共图书馆与健康组织联手,推出保健课程及食品健康知识,服务于经济条件欠佳的社区。如果图书馆服务向更多城市延伸,其智慧属性也将不断得到强化。

4.2 保持创新的持续性

图书馆应围绕智慧服务的理念和本质,不断完善智慧服务环境。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是图书馆持续创新的动力,而用户需求难以发生跃变,因此,需求的渐进式变化需要图书馆持续挖掘、整合各方面的技术与资源。人的认知需求与知识服务间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图书馆智慧服务持续变革的本质,新用户需求对现有服务内容的“否定之否定”是变革的表现形式,对客观世界认知的量变转型为改造世界的质变是变革的主要内容。

5 结语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利用,可以使图书馆向智慧化迈进,但是,图书馆不能一味地强调“技术至上”,这将违背“以人为本”的建设初衷。因此,笔者从图书馆的“智慧”本质入手,对图书馆的智慧属性进行了探究,旨在为构建“大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丹.国内外融合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J].图书与情报,2018(2):109-115.

[2] 王顺箐.智慧时代图书馆知识传播的中心重构[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4):12-16.

[3] 梁玉芳,刘丹儒.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技术、问题及应用[J].情报资料工作,2018(5):107-112.

[4] 吴建中.再议图书馆发展的十个热门话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4-17.

[5] 王世伟.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的服务重塑[J].图书与情报,2017(6):6-18.

(编校:周雪芹)

猜你喜欢

知识网络智慧图书馆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知识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智慧信息服务模式探析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