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程属性看任课教师素养

2019-07-10袁本文刘以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素养教师

袁本文 刘以沛

摘 要:课程属性关乎任课教师的合理配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学科性、延展性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属性。这些属性对任课教师在政治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知识储备、国际视野和科研与教学能力等素养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对高校管理者在选拔任课教师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关键词:课程属性;教师;素养

课程属性是对课程性质、特点及作用的明确定位,与任课教师选配之间有着紧密关联。只有准确认清课程的属性,才能合理选配具有相应素养的教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在高校思政课中学分设置最多、教材修订频次最多的一门课程,承担着向大学生及时、全面、准确阐释中国共产党最新理论成果、培养他们理论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的重任,是思政课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认清“概论”属性及其对任课教师素养的要求,对于思政课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非常必要。学界对“概论”属性鲜有研究,从课程属性来探究教师素养的成果更少。对“概论”属性认识不到位,将会影响高校选配任课教师,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

“概论”课程具有独特属性

1.政治性

首先,“概论”是政治课,或者称意识形态课,这是其区别于高校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之一。这一属性是由思政课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由开设“概论”的初衷决定。2005年,教育部发文指出,开设“概论”,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1]再次,由教材与教学内容决定。“概论”教材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其教学必须主要围绕这些内容而展开。最后,由教材的统编性和基本观点的统一性决定。由于“概论”教材反映的特定内容,自2007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统编教材出版以来,“概论”教材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属于全国统编教材,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编写领导小组组织编写,高校和其他机构、个人不能擅自编撰,确保了教材内容和基本观点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要求任课教师在重大问题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理论性

“概论”是一门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程,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之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规定了这一属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真理性,是经受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规律性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根茁壮成长的“树干”,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世界形势,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国情,作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概论”教学目的规定了这一属性。课程要引导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2]因此,任课教师不能仅仅对中央精神简单进行政治表态,而是应凭借自己的理论功底与知识储备,用自身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理解与研究,对这些政治性很强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准确解读,“达到科学研究的水准,讲出学术来”。[3]

3.学科性

“概论”有明确的学科归属。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是科学,就必然有其学科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另一方面,“概论”已明确归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05年,国家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清晰划定了高校思政课的学科定位,强化了学科歸属,给任课教学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思政课能找到对应的二级学科支撑。“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为学科归属。

4.延展性

“概论”的延展性体现在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一是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二是党领导开展的丰富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进行了长期艰难探索,形成了极其丰富且十分鲜活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特定的内涵,是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论”承担着传播理论、弘扬文化的功能。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与能力。本科生思政课与高中生政治课在教学内容有前后衔接关系,前者比后者有更高、更深的要求,前者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后者既要拓展学生的知识,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与能力。“概论”因其特定的教学内容,在回答“为什么”的过程中,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来说,由“是什么”到“为什么”的递进,既是知识的积累与扩展,也是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是其他课程罕有的功能。

“概论”教师须有较高素养

任课教师素养直接关系“概论”教学效果。从“概论”课程属性看教师素养,有助于我们更好选配合适的教师。

1.政治站位有高度

教师应有较高的“政治站位”。政治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教师要从政治高度、战略高度,深刻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对高校人才培养来讲,“概论”是一门塑造大学生信仰的课程,我们不能用通常眼光来看待这门课程。只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制度能否长久坚持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课程的极端重要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心投入教学工作。

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决定教师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所思、所行。教师要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一是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有正确的信仰,才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信仰。教师要补足理想之“钙”,铸牢信念之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思想上的自我净化者,随时清除自身思想中的“雾霾”。无论任课教师是否为中共党员,都应该满足这样的要求。二是政治上与党同向同行。教师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这里的“看齐”,不是事关个人的小事,而是关乎政治方向的大事。每一位教师要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将其牢记于心、外化于行。这是课程属性对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三是教师教学目标定位要高。教师要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看问题,从思政课建设目的看问题,从“概论”开设目的看问题,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

2.理论功底须扎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论”教的不是普通的知识,而是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思维方式,故而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政治站位有高度,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敏锐分辨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才能准确解答学生各种疑惑。一是研读原著是必由路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原著中找到思想家的本意与真意。“概论”教师应该潜心研读原著,尽力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弘扬真理、驳斥谬误。二是重点精读是必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承载这些理论体系的原著数量庞大、内容极其丰富,要求教师都读完这些原著不太现实,必须选择那些阐述深刻、富有方法论与价值观的代表性著作来读。三是学以致用是关键所在。教师学习原著,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应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应着眼于新实践、新创造,“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

3.科研能力要提高

教学与科研对教师的作用,如同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重视科研。“概论”的特殊性要求任课教师做好科研。要做好科研,需具备多种意识:一是科研意识。科研意识是指人们探究未知领域与问题的思维。教师要把科研作为自身岗位的本质要求,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自觉开展科研工作。二是问题导向。科学研究的切入点是研究者能够发现问题、发现合适的问题。这是科研的需要,也是创新的需要。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工作、研读原著、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中发现问题。三是学科归属。科研课题必须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这是选题的根本要求。四是协同攻关。马克思主义研究涉及很多学科,需要广博的知识与学术积累,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取得高水平成果。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既能当主角牵头攻关,又愿当配角协同配合;既讲分工,又讲合作,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优势,努力取得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果。五是坐“冷板凳”。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单单是教师的职业,应成为教师的追求。教师要有“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态度。面对心浮气躁、物欲膨胀的社会,教师应有勿为“浮云遮望眼”的心态,静下心来做研究,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经得起考验。

4.知识体系应广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各个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生态、军事、党史、党建等各个方面,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胜任教学工作。一是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教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著作,原汁原味地学习原著,从中汲取充足的营养,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二是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在近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三是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它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站起来后从贫穷到富裕的变迁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四是认真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掌握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国情,了解许多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五是适当掌握经济、文化、生态、军事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5]六是具有宽广的视野。教师要兼具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又称全球视野或国际意识,即站在更加广阔的高度上认识世界、分析世界。历史视野是一个时间维度,即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世事变迁。教师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6]有比较才有鉴别,“概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既需要从历史视野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又需要以国际视野进行横向比较审视,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与实践魅力,在反思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过程中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5.教学水平显高超

教学工作是一个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概论”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一是精心组织教学环节。教师对所有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对象的确定、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都应该精心设计与组织,实现顺利过渡。善于运用新技术,技术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教学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给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不能对新技术熟视无睹,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应该及时采用新的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二是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是教学技术手段上的创新,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创新方法。教师应重视理論联系实际,既不奢谈理论,又不空谈实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严肃的话题变得有意义且生动有趣,使学生有更多收获。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7]素养是支撑教师搞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高校管理者需要充分认清“概论”属性及其对任课教师素养的要求,把好教师入口关,强化日常培训。任课教师需要清晰了解“概论”课程对自身的要求,自觉提升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05-03-09)[2019-03-11].http://www.moe.edu.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495/moe_991/tnull_10140.html.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9.

[3]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4-8.

[4-7]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1).

(作者单位:袁本文,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刘以沛,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素养教师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兴趣与爱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良好的数学素养依赖于学生学习的再创造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