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志愿填报模式改革对于市属高校的影响性分析

2019-07-10徐敬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6期

徐敬明

摘 要:志愿填报模式改革提升了高校的录取情况,加快高校专业内涵建设,推动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同时也加剧了高校生源的扁平化,加速了高校之间的等级分化。通过对部分北京市属高校四年来录取分差、录取分数变化情况的调研,结合实证分析,从宣传队伍建设、专业兴趣培养、宣传模式改革三方面为高校生源结构优化、生源质量提升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志愿填报模式改革;平行志愿;录取分差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正式启动。《实施意见》中将“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作为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2015年起,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模式正式改革为考后知分大平行,即本科一、二、三批次均为平行志愿,分别可以填报六所平行高校。

志愿填报模式改革赋予了考生对于高校更大的选择权,提升了考生志愿填报的精准度。具体表现为:一是考后知分、知线、知排名填报模式提升了考生的知情权,提高了考生高考成绩与填报高校之间的匹配度[1][2][3];二是高考、志愿填报之间的时间差使得考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志愿填报,考生的兴趣和意愿得到更好体现,有助于缓解以往“高考考学生,填志愿考家长”的情况;三是平行志愿扩大了考生对于高校的选择范围,对高校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降低了志愿填报风险,高分低录、高分落榜的情况大幅减少[1][2]。

诚然,高考志愿填报模式改革有利于消除考生志愿填报博弈带来的影响,给予考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维护了考生利益,彰显了教育公平,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4][5][6];然而,高考招生涉及考生和高校两方利益主体,涉及高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截至2018年,北京市高考志愿填报模式改革已经推行四年,改革的实施对于高校,特别是市属高校的影响情况怎么样?伴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高校又应如何积极应对?基于上述两个问题,本文尝试从北京市属高校近年招生录取数据入手,探索高考志愿填报模式改革对于高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志愿填报时间变化的影响

相较于以往的考前估分填报志愿,考后填报志愿给予了考生对自身更精准的把握,更易于考生依据高校往年的录取情况“对号选座”。知分后的“分分必争”使得在填报志愿过程中,相较于录取分数区间,高校和专业的录取最低分更容易成为考生的参照系数。考生参考高校和专业往年录取的最低分,对应高考成绩进行匹配,容易造成高校生源扁平化现象的加剧,同一专业内生源同质化现象的加重。

对比六所北京市属高校四年(2014年—2017年)的录取分差,即录取最高分与录取最低分的差值,可看出志愿填报时间的变化对于生源情况的影响作用。录取分差是生源差异化最直接的体现,分差大意味着录取学生的区分度大,录取生源呈梯队化分布,反之则是区分度小,生源扁平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2015年,北京市高考志愿填报时间由考前估分调整为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填报时间的变化引发了北京市属高校录取情况的波动。以北京地区本科一批次理工类录取情况为例(如表1所示),表1中六所市属高校2015年录取分差较2014年有了较大幅度的缩小,缩小分值区间为21分~38分;2016年、2017年录取分差在2015年的基础上略有起伏。整体而言,学校层面录取分差的缩小已成定势,高校生源扁平化的现象日益凸显。分数与高校的“对号选座”加剧了考生的“名校情结”,导致了考生的扎堆报考,不利于高校间生源的良性竞争;专业对于考生的吸引作用被弱化,普通高校的优势专业没有了优质生源的支撑,必然影响到高校和专业之间均等发展的机会[7]。

学校层面的生源扁平化在专业方面体现为同一专业内生源的同质化。为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典型性,笔者选取了北京建筑大学七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四年(2014年—2017年)的录取分差进行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除自动化专业(本科二批次招生)录取分差略有增加,2015年其余六个专业的录取分差较2014年均有缩小,缩小分值区间为20分~50分;2016年、2017年的录取分差整体而言进一步缩小。录取分差的缩小意味着学生区分度的降低,持续下去必然导致同一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处于同一起跑线”,给后续的教育教学、专业发展和拔尖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

同时,考生对照高校和专业往年录取最低分进行志愿填报的趋势和分数扁平化情况的加剧,势必促使高校对于高招工作和录取分数更加关注。本年度的录取分数将成为来年,甚至今后若干年学生选择高校和专业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在提升生源质量的驱动下,高校必然对招生录取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生源的竞争在深层次上是高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竞争,高校将会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推动学校和专业内部改革以达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升生源质量的作用。以北京市属高校为例,2015年,北京工业大学新增两个实验班,并进一步扩大大类招生的规模;北京建筑大学开设了建筑学实验班在内的4个实验班,并实施3个类别的大类招生;北方工业大学全面推行大类招生改革,将28个本科专业合并为9个大类进行招生。考生在进校一年或者两年后,对于专业有了相当的了解,再进行二次选择专业时往往更为理性,从而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投档录取模式变化的影响

2015年起,北京市高考志愿填报改革为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考生在本科一、二、三批次均可填報六所高校,六所高校之间是平行关系,并依据“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进行投档。平行志愿减少了考生填报志愿风险,提升了考生与录取院校之间的匹配度,保障了高、中分段考生的利益,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4][8]。

然而,平行志愿在投档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顺序性,其将依据考生填报的高校次序依次进行投档检索。因此,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在生源竞争中仍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争取更多的考生填报;二是在填报院校中获取更靠前的排位,从而获得志愿的优先检索权。从高校角度看,衡量高考改革成效的关键在于检验其对高校录取情况带来的影响。录取分数是生源质量最直接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录取情况。为检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对于市属高校录取情况的影响,笔者选取了七所市属高校四年(2014年—2017年)的录取分数进行对比,比较对象为北京地区本科一批次理工类提档线(最低录取分数)与本科一批次分数线的差值。志愿填报模式改革后,北京市属高校录取情况普遍经历了一次先升、后降,再到趋于稳定的过程。改革后的第一年(2015年),北京市属高校本科一批次理工类提档线普遍经历了一次飙升,上升的分值区间为2分~27分,多数高校的提档分数上升了20分左右,提档分数达到四年统计数据的峰值。改革后的第二年(2016年),高校的提档线普遍经历下滑,下滑的分值区间为2分~21分;与2016年相比,2017年的录取情况略有起伏,波动幅度不大,录取情况趋向稳定。整体而言,改革后的录取情况优于改革之前,生源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双一流”高校的情况尤为突出,如北京工业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提档线较改革前提升了近20分。究其原因,平行志愿的实施增加了考生对于高校的选择机会,同时在被选择的几率上,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也同步增长;在综合实力和社会认可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双一流”高校在被选择的排位中更加靠前。因此,平行志愿在保障在高、中段考生利益的同时,也对其他高校的录取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顺序志愿填报模式下,考生面临投档比例和专业调剂两方面的风险。投档比例方面,平行志愿改革后,高校普遍将投档比例调整为100%,并承诺没有特殊情况不予退档,以往高分滑档、高分落榜的风险大幅降低;专业调剂方面,为争取优质生源,部分高校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考生的优惠政策,如某高校承诺填满六个专业志愿不调剂,甚至直接满足第一志愿等。基于“利好”政策,考生更敢于冲击综合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高校,会导致其他高校成为高分考生的“保底”。高校之间生源的分层现象更加明显,分数区间和高校的对应关系日益明晰,这给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学风提升、专业发展等方面带来更大的挑战。

结论与建议

志愿填报模式改革加速了高校生源的层次分化,分数、排名与高校的对应关系更加凸显, 加剧了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生源的扁平化,同一专业内生源的同质化;同时,改革也提升了高校的录取情况,并将推进高校以改革为契机,加快专业内涵建设,推动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提升生源的作用。伴随着北京市高考招生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2018年《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印发,北京市高考综合改革已完全涉入“深水区”。批次合并和文理分科的取消必然给高校招生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伴随着新的发展机遇,市属高校如何利用改革之势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在招生录取方面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宣传队伍建设专业化。高考志愿填报模式的改革加剧了院校之间的等级分化,院校的综合排名成为影响考生志愿填报的主要依据,这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为了缓解院校之间的等级分化产生的影响,普通高校可充分利用优势专业吸引高分考生,“招办搭台,专业唱戏”将成为今后招生宣传的主要模式。具体来讲,高校招生办公室应充分做好招考政策分析解读、招生宣传统筹协调两项工作,帮助更多专业教师走上高招宣传的“舞台”,成为招生宣传的主力军。

专业化宣传的实施,既可以采取现场咨询、宣讲培训等“现身说法”的模式,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工具,如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推出的微信版专业介绍,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扩大专业化宣传的覆盖面,提升了宣传接收的便捷度。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力量,组建由知名教授、专业负责人为主体的专业化招生宣传队伍,深入中学开展讲座、咨询,切实做到招生宣传的“全员化、专业化”,充分发挥优势专业对于提升生源质量的带动作用。例如:2017年起,北京建筑大学组建了一支80余人的专业招生宣传团队,团队成员包含学校所有专业的专业教师。该团队每年参加招生宣传活动百余场,并为到学校参观交流的中学生提供专业先导讲座。让专业教师来讲“专业的事”,既可以帮助考生对学校专业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掌握考生的信息需求,从而为考生提供更权威、更切合考生需求的专业指导。

第二,专业兴趣培养前置化。取消文理分科对于高校招生最直接的影响是选考科目的设定。不设选考科目或者选考科目设置过于宽泛势必对后续的专业教学、人才培养造成压力,选考科目设置过窄又会对生源数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帮助中学生尽早了解高校专业,知晓相关专业对于中学科目知识的要求,激发中学生对于专业兴趣的探索,是高考改革给中学生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为高校进一步走进中学提供更大的便利。高校应借助此次机遇,进一步加强与中学的联系,通过开展专业讲座、科技实践等活动,提前帮助更多中学生了解专业、规划选考科目。因此,实现专业兴趣培养的前置化,有益于高校培养更多的潜在生源。

第三,生源重点中学宣传常态化。生源重点中学是高校生源的重点输出地,是高校招生宣传应该重视的着力点。高校须重视其在生源重点中学的声誉优势,通过建立生源基地等模式,强化与生源重点中学的联系与合作。新形势下,招生宣传工作不应局限于志愿填报期间的“临时抱佛脚”,对于生源学校,特别是生源重点中学更应该把功夫下在平时,借助生源重点中学的常态化宣传为学校争取更多优质潜在生源。同时,常态化宣传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招生咨询,对象也不限定于高三学生,可以举办针对中学教师的专业宣传讲座,也可以舉办针对中学生深度体验大学生活的公益行,或是举办大学生与中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活动。

注释:

①据各院校招生办公室网站公布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康乐,哈巍.高考志愿填报改革对录取匹配质量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4(1):105-125,191.

[2]樊本富.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J].考试研究,2014(2):38-43.

[3]王世斌,刘旭东.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机制的演变与优化[J].江苏高教,2018(5):60-63.

[4]张刚,王运芳.论“平行志愿”录取方式的改革[J].中国考试,2014(9):9-13.

[5]刘海峰.“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利与弊[J].教育发展研究,2011,33(18):87.

[6]乐毅.简论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路径与模式选择[J].江苏高教,2014(2):38-41.

[7]侯定凯,张美娇,李小娜.高考平行志愿政策实施的成效分析—基于上海部分学生和学校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7):27-31.

[8]李凤,甘犁,杨小玲.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和录取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10):53-59.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招生就业处)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