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探讨

2019-07-10顾淑娟

活力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顾淑娟

[摘要]在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分值所占比率高达13%,特殊句式是学生领悟文言文的关键。而在一线教学中,常面临着教师不擅教,学生学不懂的困境。因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学生厌学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点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

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19分,分值比例高达1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文言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等。这两点要求即是对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能力的考查。如2018年全国卷I“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考查的就是定语后置“屋五十间”即五十间屋。另外,在平时的阅读中,如果缺乏对特殊句式的了解,既妨碍对文本的理解领悟,又对做题产生很大的困扰。面对此种情形,一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实词、特殊句式,这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但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教师教的力不从心,學生学得百无聊赖,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上,常见两种教学模式: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蜻蜓点水般地粗略涉猎后,就开始分析文本甚至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大讲特讲稗官野史。如一些教师在教《项羽之死》时着眼于项羽的英雄事迹而忽略了对诸如“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等特殊句式的分析,而直接翻译为“骑马跟随的壮士有八百多人”。文本分析固然重要,然而理解文言文意思才是基础。否则就如空中楼阁,美则美矣,可惜虚无缥缈。二是秉承“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八字原则,要么由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背注解、背翻译;要么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碎了喂,喂特殊句式翻译后的意思,喂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规律而缺乏分析比较。这种“灌鸭式”的教学屡见不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难怪教师讲得唾沫横飞,然而学生却学得昏昏欲睡了。导致此种教与学困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初中语文课堂上缺少语法教学,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对词性和主谓宾定状补这些基本语法知识都不了解,时常要借英语语法来说明汉语语法。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再加上语法知识本身枯燥无味,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在成绩上呈现出来,学生不愿学。

其次文言文特殊句式本身难度较大。文言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甚远,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字形、字音、字义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特殊句式是在了解单个字音形义基础上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单个字尚且难以理解,何况是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句式呢?

再次,教师教育方法单一,观念落后。本文前面有提到,现在高中文言文课堂,大多仍是满堂灌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系统性、理论性分析。

面对此种教与学的困境,笔者根据自己一线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大家斟酌。

一、分类归纳法

文言文中,不同的特殊句式有不同的判定标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把近期学习到的同一类型特殊句式归为一类,由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比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这几句都是疑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词作宾语,宾语前置。除此之外,宾语前置的类型还有诸如“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这几句宾语前置句的共同点是:都是否定句,并且否定代词作宾语。由此可得出宾语前置的另一类型否定句中,代词(“不”“未”“毋”“莫”“弗”等)作宾语,宾语前置。

二、联系迁移法

教学不能是随性的、松散的,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文言文特殊句式时,教师应该适当迁移曾经学过的知识或生活中常见的句型以引起学生有效的记忆。比如,在教《项羽之死》时讲到定语后置句“汉骑追者数千人(追赶项羽的汉骑兵有数千人)”,这句的结构为“中心词+定语+者”,这种结构类型在学《荆轲刺秦王》时就碰到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群臣侍殿上者(在殿上侍奉的大臣们)”。经过诸如此类反复的记忆迁移,学生有关特殊句式知识点的记忆必然会得到强化。

三、句子成分划分法

句子成分划分法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此方法也适用于古代汉语特殊句式。一般来说,句子主干成分是主谓宾,枝叶成分为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但在文言文中,我们有时会碰到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在这种情况下,划分句子成分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第一句中,“爪牙”是宾语,“利”是定语,是修饰“爪牙”的,这句话可以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第二句中,“农人”作主语,“告”是谓语,“余”宾语,“以春及”作状语修饰“告”,农夫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如若学生能顺利的划分句子成分,那么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四、比较分析法

比如,教师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被动句“而君幸于赵王”和“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如果仅仅是告知学生前句“于”字表被动,意为:您被赵王宠幸;后句“见”表被动,翻译为:恐怕秦国的城池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那么学生就只知道死记硬背“于”“见”是被动句的标志,而不知两个被动句有何区别:“于”表被动时,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使被动意义更加明确;“见”表被动时,不能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发出者,即动作的发出者是不可知或不必说出的,需联系上下文内容方可得出。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普遍语言规律和特殊语言现象,而要掌握这种特殊语言现象并非易事。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仍是一个难点,对此,教师要对症下药,找对方法,找出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古典文化的精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