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城市”,需标准先行

2019-07-10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层面标准人工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脱下科幻的外衣大规模走出实验室,走向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应用场景,可以想象,未来,越来越“接地气”的“人工智能+”,必将成为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过去两年里,人们看到北京、上海、长沙、重庆、青岛、雄安新区、天津、宁波、长春、海南、阳泉、保定等一大批省市地区纷纷启动了智能城市建设。随着“智能+”战略的实施,未来人工智能将与城市的产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治理、文化消费、城市创新等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智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技术产业或一个平台,而应将其作为推动智能城市治理、促进新型智能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手段。以建立和优化智能城市标准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我国新型智能城市建设质量。

与互联网技术类似,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是革命性的。“智能+”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长远来看它必将推动管理运营、社会文化和价值理念等深层次的变革。因此。在人工智能赋能城市发展,打开城市通往未来之门的道路上,必须认清趋势、尊重规律、稳步推进,切忌一拥而上、跟风盲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城市是超级复杂的系统,要协调“智能+城市”的不同板块和满足信息社会的多元需求,最重要的是“立规矩”和设置“游戏规则”,也就是制定智能城市的建设和治理标准。

应将“智能+”作为未来城市标准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依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规标准”的要求,予以先行启动。在具体研究制定中,应注意打破条线管理的藩篱,以应用为导向统筹规划,做到层级明确、条理清晰、操作性强。同时跳出技术和投资层面。进入技术集成、综合管理、需求捕捉和完整实现的系统层面。以指导智能城市全要素、全领域、全周期的活动。既要着力避免部门各自为政,标准繁杂,缺乏统一接口,从而导致规划混乱、重复建设和交叉重叠,也要避免建设标准“经济化”,盲目崇拜新技术,使智能城市建设沦为“烧钱炉”和“试验品”。

推动“智能+”城市建设,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规划上?

首先是城市的要素体系。应尽早以标准的形式向各方提供一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智能城市要素体系,用以识别从理想目标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具体着力点和投射路径,为城市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开展工作提供指引。

其次是要尽快建立智能城市评估诊断标准。要以智能城市核心内涵为纲,补充制定具有操作性且与已有标准协调配套的评估诊断标准,找准“城市病”的根源并开出有效“处方”。

第三是数据利用和共享标准。要挖掘、归并、其享对城市管理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定向的数据处理运算,获得能够指導城市决策的可靠结论。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因此,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地区进行实验,为标准的大范围实施应用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同时这也有助于检验标准对不同类型城市的适用性,形成有益的对照分析。探索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智能+城市”建设与运营的解决方案,必将有助于为全球的智能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标准。

猜你喜欢

层面标准人工智能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永远幸福
数读人工智能
党员标准是什么?
下一幕,人工智能!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