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悦来:在上海建造2040个社区花园

2019-07-10韩卫峰

中华环境 2019年6期
关键词:创智悦来农园

他相信未来,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在自然教育中成长的孩子中终有人会成为国之栋梁,而泥土和植物所教会他们的,就是天地之间的刚强。

“山前但看花,湖边且听雨。春风虽浩荡,在手有几缕?”

生活在都市里的很多人都向往田园生活,但常常是“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有这样一个人改写了这种现状。

从2014年起,他和团队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区陆续建了63个可以吃的“小森林”。采摘瓜果,收割水稻,榨菜籽油……这些你以为在农村才实现的田园梦,他都给你搬到家门口。

他就是刘悦来——同济大学的景观设计学者,一个梦想在上海城区建成2040个小花园的大叔。他用500元将自家楼下的破烂堆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苔藓花园”,从前无人问津的邋遢角落变成了连接家庭与孩子的植物乐园。他所创办的NGO四叶草堂,把上海的63个社区角落变成了社区花园,让钢筋水泥的角落里也照样生长出蔬菜和粮食,帮许多家庭圆了一个都市田园梦。

十年间,没有一个甲方接受他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刘悦来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毕业。之后做了五年设计师,他见过了太多的大型喷泉和巨型山石,那些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商业景观仅仅两三年后就荒废了:喷泉堵塞,水池被改造成花坛……居民只能被动地接受,很少能真正地享受到景观带来的乐趣。

博士毕业后近十年时间,刘悦来一直坚持在各种景观规划里提出运维都市农园社区的建议,他坚信社区居民应与生活环境有更深的互动。但十年间,他的建议没有被一个甲方接受,开发商不是嫌这样的农园不太好看,就是觉得建起来太慢,总之统统被否决了。最终,刘悦来下定决心:“如果我们自己不实地去做一个的话,就没有人会为社区花园的计划买单!”

2014年初,他和同伴发起成立了NGO——“四叶草堂”,许下了一个巨大的心愿:到2040年,要在上海改造和共建2040个社区花园,给都市里的成年人一方宁静的田园以休憩,让孩子们在自己亲手种下的稻田中“听取蛙声一片”。

紧闭的大门背后隐藏着一颗颗渴望敞开的心

上海宝山区的“火车菜园”是刘悦来的第一个都市田园改造项目。这里是淞沪铁路沿线的一条狭长地带,原来堆积了很多建筑垃圾,因环境“脏乱差”频遭周围居民投诉。土壤情况也很糟糕,没有营养,种不了东西。

刘悦来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工作人员一起把草屑、落叶、枯枝等铺回到土地里,慢慢地让土壤恢复了生机。然后,他们把三个废弃的集装箱改装成了自然学校,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申请试用这片场地,但是来的人一定要给“火车菜园”留下点东西——要么带点种子来,要么帮忙干点儿活。

如今“火车菜园”成了家庭生活和自然教育的天堂。每天鸣笛经过的小火车见证着这里变得野趣横生。在废弃集装箱改装成的自然学校里,小朋友上自然教育课,给黄鼬搭窝过冬。大人也参与做雨水收集系统、浇灌菜园、堆肥事农。菜园里种满了各种果蔬,有蚕豆,有白沙枇杷,也有黄灿灿的油菜花……孩子们第一次用自己种的油菜籽榨出了油。

秋天,山楂树的果子红了,桔子结满枝头,南瓜地里也结出了大南瓜……年轻的爸爸带着儿子从土里挖出蚯蚓当饵,从田沟渠里竟然钓到了小龙虾。

“火车菜园”的成功让刘悦来确信,在孤独弥漫的大都市里,紧闭的大门背后隐藏着一颗颗渴望敞开的心,人们愿意聚集起来,在一片土地上耕种,等待种子破土。

打造“创智农园”,连接两个社区

在杨浦区大学路有一个“泾渭分明”的地区——一块荒废了13年的都市隙地,一边是高档小区,一边是老旧小区,两者本没有什么交集,却因中间一块三亩空地紧紧连在了一起。这块地早先被锁起来了,荒草丛生,后来被刘悦来改造成了“创智农园”——开放性的街区花园。农园中心的几个集装箱被漆上了具有文艺气息的蓝色,成了“社区会客厅”。

各种各样的自然课堂在这里展开,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得开心。年龄小的孩子可以挖土、浇水、认种子,大孩子学习如何做厚土栽培,辨识香草,记录植物成长。满满一墙的“种子图书馆”汇集了上海当地的原生种子,想种点什么就登记认领,不过得拍照证实:你确实种了!经常来这里的小朋友会很自然地去墙壁上取下水桶和小花铲和大人一起刨土摘菜,用完了再放回去。

这里有38个一米见方的菜园,不论你是住在高档小区还是老旧小区,都可以加入种菜小分队。全家人一起自由认领一块专属小菜地,黄瓜土豆还是萝卜白菜,想吃啥就种啥。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几天没浇水了怎么办,叶子枯了怎么处理……都有人在旁指导,时不时还有大小农友在群里喊:“你家的卷心菜该收了!”

在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种20平米的水稻不可能吗?“创智农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用三个月的时间培育出了一小块水稻田,晚上水田里还传出了蛙鸣。收获的时候,因为实在太难得,刘悦来和孩子们都舍不得一下子全割掉,便分了五次收割。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在体验了收获活动后还写了一首诗《稻草人》:

我们做稻草人。

我们做头,

我们做手,

我们做脚。

我们给它穿衣服,

它痒得咯咯笑。

我们给它戴帽子,

它像个英俊的王子。

我们为它插上竹竿,

它像个拿着剑的,

保护公主的勇士。

我想,

它虽然是稻草做的,

但它有一颗火热的心。

它虽然不会动,但它能吓跑乌鸦。

孩子们看着农园里的幼苗与自己一同成长,感受着来自土地与自然的朴实,那种由内而发的蓬勃生命力便根植在了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很多事看上去很小,但却很有价值,它就在这个星球上,在这个小小的园子里发生。

都市田园梦正在慢慢靠近

把小区边角土地改造成小花园或许已不算新鲜事,但让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其中成为社区自治的一部分就不那么简单了。

刘悦来常说,社区花园的建设关键不在于硬件上投多少钱,也不在乎做得有多快,而是在于参与——社区的深度参与。

上海四平路街道的“百草园”在一个老小区中,四叶草堂鼓励社区小孩子们一起头脑风暴,参与设计自家楼下的花园。孩子们有的提出种草莓,有的希望可以荡秋千……设计师就负责将这些畅想变成可实施的方案,然后,大家一起把方案变成现实!

老人孩子齐上阵,一起捡垃圾,堆肥、培土、铺路、浇水、育苗,人人都关心这个自家楼下的小花园,就连一位不爱运动的胖男孩也跑前忙后,成了社区志愿者里的小明星。

藤条植物长高了怎么办?围栏需要布头材料怎么办?……刘悦来从来不会递给他们一把剪刀、一只钳子,而是帮助他们从自然里找灵感找素材。例如,在播种的时候,对于怕泥土的小孩,刘悦来会教他们把种子搓进小泥球里,这样,不敢接触泥土的娃娃也开心地播种起

来。刘悦来通过这些土味原创方法锻炼着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区景观不再只是被单方面接受,大家可以共同参与创造。如今在上海,这样的社区花园正慢慢地越来越多。2017年,上海的社区花园还只有23座,到2018年底,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63。2019年开春,四叶草堂计划中直接参与设计的花园又多了三十多座,加上通过各种计划培训支持的400多个迷你都市农园,2040的梦想,正在慢慢靠近!

早春,“创智农园”的小池塘里传来了阵阵蛙鸣,刘悦来听着流下了眼泪,因为它象征着城市花园的希望。小青蛙曾经消失过,刘悦来那时伤心地想:它跑到哪里去了?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恐怕活不下来了吧……所幸,这脆弱又坚韧的小生灵没有离开喧嚣的大都市。

社区花园像一座座生命孤岛,而四叶草堂所努力的就是让这样的岛屿越来越多,因为岛屿连起来就是绿洲,绿洲连起来,将成为一片新大陆。

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

社区花园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充满力量,从萌芽到生发,过程很缓慢,但参与其中的人相信它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回馈土地和社区。“创智农园”的一侧有一道围墙,一边是有着五六十年历史的老旧小区,一边是高档小区,两个小区之间存在着一些隔阂。2016年9月,一群小伙伴在青年画家的带领下在这堵围墙上,用缤纷的色彩画下了一扇魔法门,这扇门通往一个没有隔阂的世界,一个互相尊重、和谐快乐的世界。

2019年3月,两年半过去了,当年手持魔法门牌的孩子们长高了,而魔法门在两个小区的协调下也打开了!

五年过去了,“火车菜园”初创之时,当年蹒跚学步的孩子插在泥土里的杨柳枝已有七八厘米粗了。

“看到一个孩子跌倒在泥土与水中,从暂时的害怕到对环境的好奇,主动地去观察与研究一花一草一木,再到把它们画成画,告诉其他孩子这些东西多么美好——这个过程让我觉得比发表几篇文章更有意义。”刘悦来说,生命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不盲目追求效率,给每块土地成长的空间,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也是如此。

有一年暑期自然教育课,刘悦来带孩子们到居委会“考察”,夏天暑热,他戴顶草帽,穿着大T恤,像一位大哥哥。洒水车开来,他带头冲过去和小朋友们在水雾中嬉笑打闹,像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但转过身来面对公众,他严肃地说,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诚实智慧的实干。幸福,没有人会给你也没有人应该给你,只能靠我们自己。他相信未来,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在自然教育中成长的孩子中终会有人成为国之栋梁,而泥土和植物所教会他们的,就是天地之间的刚强。

猜你喜欢

创智悦来农园
城市娃娃农园开发运营现状及策略研究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社区农园功能与策略研究
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灌区简介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小镇上的假钞
李启煊:种一块先锋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