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2019-07-09贾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叠词诗经意象

【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拥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对后世诗词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叠词的运用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对于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营造诗歌意境、增强韵律的美感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世诗文中也对叠词的运用加以沿袭。为此,本文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诗经》;叠词;意象;音韵美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詩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灿烂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诗经》之所以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语言运用是分不开的。而大量叠词的运用是诗经语言表达的一大特色,据统计,在总共305篇的《诗经》中有189篇运用了叠词,可见叠词在《诗经》中的使用频率十分广泛。正因如此,对《诗经》中叠词运用的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叠词突出意象特征

意象是诗歌中的重要因素,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能够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意境,给读者更身临其境的视觉联想,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而叠词的运用更能够突出意象的各种特征,从而使意象产生更佳的表达效果。

(一)运用叠词描绘意象的声音

《诗经》的叠词运用中有很多拟声词的运用,拟声词不仅可以模拟事物的声音,还能够增强诗歌的画面感,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充分激发读者的联想。同时,叠词更有利于突出意象的特点,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思想传递。例如,《诗经》中最广为流传的《关雎》一篇首句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中就运用了“关关”这一叠词用来模拟雎鸠雌鸟和雄鸟和谐鸣叫的叫声,不仅能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听到鸟儿鸣叫的声音,还仿佛能够看到雎鸠鸟两情缱绻、相互和鸣的甜蜜场景,从而引出下文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通过叠词对声音的描绘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关雎》一篇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而在《伐檀》中多次用拟声词“坎坎”模拟伐木工砍树的声音,将劳动者们一直辛勤砍伐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也借此突出了劳动者辛劳终日的劳动成果却被贵族们轻易剥夺的愤慨,让诗歌的内涵表达更为深刻。在《七月》中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中也通过“冲冲”模拟冬日凿冰的声音,表现工人们在寒冷的冬日还要劳作的辛苦,也更能够反映上层统治者对下层贫苦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硕人》中的“鱣鲔发发”也通过叠词“发发”模拟了鱼儿摇尾巴时击打水面时发出的声音,不仅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场景的声音,还仿佛能够见到鱼儿在水中欢悦的样子。

(二)运用叠词描绘意象的形象状态

许多叠词都有着丰富的含义,也更能表现出意象的形态、样貌。因此,《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精准地对景物和意象的形态进行了描述。例如,在较为著名的《桃夭》一篇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灼灼”都是描绘花朵绽放明亮鲜艳的样子。“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中的“蓁蓁”也指树叶繁茂的样子。在同一首诗中就出现多处应用叠词描绘意象形态的句子,可见,该类手法在《诗经》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在《葛藟》中也有“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的句子,其中“绵绵”也展现出野葡萄藤生长的连绵茂盛的样子,来讽刺亲人和社会的冷酷无情。《新台》中的“河水弥弥”和“河水浼浼”中的“弥弥”和“浼浼”都表示水盛大的样子,通过叠词的运用一下子将河水流淌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来。

(三)运用叠词描绘意象的色彩

诗歌之中场景的描绘有很多是通过色彩的描摹得以实现的,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都通过大量的颜色描写,给读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诗经》中也通过大量叠词的运用去展现意象的各种色彩。例如,《蒹葭》一篇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苍苍”就展现了蒹葭苍翠的色彩。《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青青”也是展现子衿色彩的叠词。

二、通过叠词突出人物形象

《诗经》中还有很多对百姓生活的描写,其中也出现了很多人物形象,而叠词的运用则能够使这些人物形象的特点更加鲜明。而且这些叠词从很多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例如,《氓》之中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涟涟”就是一种神态描写,展现了女子泪流不止的样子,突出了真性情的女子以为情郎失约,又焦急又悲伤,因而“泣涕涟涟”,该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描绘了女子的形态,更表达了女子当时复杂的心情。除了神态描写还用有动作描写的叠词刻画人物,例如《卷耳》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中的“采采”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夫人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而无法专心采摘卷耳,体现了妇人动作的随意和心不在焉。同时“采采”也体现了妇人的思绪已经飘向远方,为此就忘了手上连续采摘卷耳的动作,所以采了又采也没有满筐。通过一个叠词将妇人对丈夫的深刻思念表现得淋漓精致。再比如,《黍离》中的“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里面的“靡靡”描绘行走缓慢的样子 。通过这一动作表达官员由临故国国土时,想到昔日景象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之中。此外,叠词还可以用来进行人物评定,去赞美人物的某种品质。《崧高》中“徒御啴啴”的“啴啴”译为众盛貌,表现了步卒车骑军容盛,从而表达百姓对他们的尊敬和敬仰。除了赞扬之外,也可用于讽刺和批判。例如,《巷伯》有多处都运用叠词表现了一些不好的品质或行为。例如“缉缉翩翩,谋欲谮人”中“缉缉”表示附耳私语的样子。“翩翩”表示往来迅速的样子。而“捷捷幡幡,谋欲谮言”中,“捷捷”表示信口雌黄的样子。“幡幡”则表示反复进言的样子。这些例子充分表现了叠词在《诗经》人物刻画中的广泛运用。

三、运用叠词增强诗歌的音韵美

《诗经》中的内容大部分是民歌和可配乐的歌词,其中民歌有一百多篇。因此,为了方便这些诗歌能够在百姓之中流传,创作之人也更注重于对诗歌韵律的雕琢,叠词的运用则极大程度地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这种音韵美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声音的回环美,另一方面是声音的节奏美。

(一)声音回环美

声音的回环之美有点像西方的回旋舞一样,通过音律的重复从而达到音律上的朗朗上口,形成如乐曲韵律一般的回环之美。例如《桃夭》之中连着三句出现“桃之夭夭”,利用叠词的重复让诗歌变得动听优美。此外,还有“肃肃、迟迟、依依、离离、靡靡”等,这种独特的音韵回环之美增加了《诗经》的独特魅力,也使得诗经广为传唱。

(二)声音的节奏美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大多可以进行配乐演唱,主要得益于诗经中独特的节奏美。首先,《诗经》的字数非常整齐,都是四言诗句,这种整齐的句式为诗歌的节奏美提供了基础;其次,实际上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很多时候为了迎合句子朗读的习惯,都会对音阶进行一定的补充,从而使句式整齐,提升文章阅读的韵律。例如,《曹刿论战》中的“公将鼓之”中的“之”是没有实意的,用在此处只是为了补足音节。《诗经》中许多叠词的运用也是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苯苡》中的“采采苯苡, 薄言采之”中的“采采”实际上单音节词就可以表达这一动作,但诗歌中却利用叠词将其变为双音节词就是为了解决节奏的问题,让文章更具节奏美。这种用法在《诗经》中还有多处体现。例如《燕燕》中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鸱鹗》中的“予羽谯谯,予尾修修”,不仅补足了音阶韵律,还通过彼此句子之間的押韵使诗歌的节奏美感更加凸显。

四、结束语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瑰宝,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世诗人创作诗歌提供了重要的源泉。《诗经》除了创作内容蕴含的巨大价值之外,所使用的手法也独具特色,有着极高的研究意义。叠词的运用是《诗经》语言运动的一大特色,也是《诗经》艺术成就的重要体现。为此,本文对《诗经》中叠词的运用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但《诗经》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值得进行更深刻、更细致的研究,为此还应该在今后学习和研究中加深对《诗经》的研究和探索,从而让《诗经》在我国的文坛中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姜守阳.浅析《诗经》中叠词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8-19.

[2]陈光祖.略论《诗经》中叠词的效果[J].考试周刊,2016(8):22-23.

[3]张富翠,余庆.叠词在《诗经》中的艺术功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3-16.

作者简介:贾娟(1982-),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晋中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1.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地方小戏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兼及方言文化的保护策略”(项目编号:2017041023-6);2.2015年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课题《诗经·王风》之《兔爰》《大车》历代注解研究(项目编号:2015GX01)。

猜你喜欢

叠词诗经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妙用叠词我来说
来自林间的风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巧用《诗经》解难题
可爱的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