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环境美育对儿童审美的影响

2019-07-08李思涤

工业设计 2019年6期
关键词:美育

李思涤

摘要:美育对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环境美育以开启人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为己任,通过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从美育以及细分到环境美育的相关概念入手,研究美育所具有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之上对于环境美育对儿童的审美发展存在哪些重要作用,以及思考美育的意义有哪些,做出了相应的回答,希望能够使人们对于美育以及环境美育所具有的意义给予重视,对相关人员能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美育;环境美育;儿童审美

中国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6-0110-02

1 美育概念界定

在18世纪的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席勒提出了“美育”概念,并且在《美育书简》中对其美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当时的席勒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实际现象指出:人在工业社会里,享受与劳动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感觉就好像被束缚在一个孤独的残片之上,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是机器的轮盘,耳朵能听见的也只有烦人的嘈杂声,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的本性并没有得到舒展,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刻板、僵硬的符号。除此之外,席勒还解释了不是要美的角度来对美育进行阐释,而是需要从人的身心关系等基本哲学的角度进行理解,使得人们对于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 儿童环境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采取各种美的事物,来培养人们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以及审美创造力,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促进人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环境美育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以及个人所处的小环境,根据环境所具有的美感特征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作用,进而产生激发审美意识和体验审美情感的影响。儿童环境美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他们的审美潜意识,促使他们用自觉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审美教育对于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可视化语言。黑格尔曾经就直接指出:“美的生命在于显形。”环境审美教育应该采取让儿童直接参与到大自然或者是多媒体教学形式等直观的、实际可感的生动形象,引导儿童对增强对环境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还是需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观察、感受与体感,来丰富对于美的事物的理解,形成审美素养。

2)情感共鸣。在环境美育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情感来打动人,产生情感共鸣。在儿童的眼中,每个事物都是有色彩、有情感的,这样借由周围事物组成的环境所营造出一种氛围,如果可以对这个情感环境加以利用,那么对于儿童的想象力是有所帮助的,而想象力的丰富对于判断力、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有所裨益的。所以,对于儿童来说不管是审美的形成还是其他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3)教育性。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9月15日《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环境审美教育可以给审美主体带来极大的感官享受,但是在体验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所以,环境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寻求感官上的刺激,而是需要激发儿童对于美的追求并且不断地发展美,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儿童养成保护美的意识,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美的责任与义务。

4)潜濡默化。潜濡默化的环境美育方式是指在环境审美教育中使儿童可以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接收美的熏陶,对儿童的思维情感和精神状态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这种在无意识下的自觉行为所产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是更加具有稳定性和长久性的。在短期内也许儿童不会意识到,但是这些将是他们以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3 环境美育对儿童审美的陶染

环境美育有多种不同的美学手段和审美取向。美的事物会给予人们以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等精神上的享受,在各类学校中都应该把环境美育的内涵作为重要内容,并在培养儿童的素质时加以贯彻实施,尤其是在素质养成阶段的儿童时期,应该更加地予以重视。2018年8月30日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也对美育的重要作用作出了强调,并且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饱有殷切的期望。此外习主席还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环境的物质属性不但对人们的实际生活产生影响,而且还具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环境的美育意义,在精神文明的教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就在于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来陶冶人们的心灵和性情,从而达到“树人”的目的。在优美的环境中,人会慢慢地沉淀下来,由此可见,从环境美育这个角度看,它是具有巨大的“育”的意义。例如,在小学的美术课教学中引入环境美的元素,可以组织学生对大自然的生态景观或者是自然景观予以观察,并且通过采取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环境美的体会。

3.1 帮助形成审美潜意识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与众不同的天赋,而孩童时期是挖掘他们天赋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其以后的人生发展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儿童的审美能力的意识激发与能力培养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成长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予孩子们在审美上的引导,让他们体会真、善、美的美好的同时也需要接触到生活中的苦难与悲伤,不同程度上丰富儿童的情感积累,在此基础之上,使得儿童学会情感发生时与之相对应的事物结构。处于社会中的人,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儿童处在这种不同角色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之中,通过周围环境长久的潜移默化以及儿童自身的学习行为,很快便会对不同的角色产生不同的定位和认知。这种形式从外部形式与个体内化两个方面来培养儿童的审判感知以及审美能力。所谓个体内化就是指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学习,接受社会化教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而外在的形式则是艺术的外在符號给儿童带来的美的感受与体验,例如音乐剧的视觉享受,形成一种直接的审美感知。具体内容上,主要是对儿童审美情操的陶冶,让儿童在快乐的环境之下获得知识,收获不同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人格健全的自由主体。

3.2 积累儿童审美情感体验

黑格尔在《美学》中对人物性格中提过:“人物性格必须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融合在一起,它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必须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儿童所处的环境可谓是复杂多样,但是都会对儿童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环境美育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审美过程中增加了互动模式,这样的交互形式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入,而是充分保证了儿童的主动性,在这样的环境美育中儿童会对喜欢的事物表达出浓厚的兴趣,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审美情感,为将来的审美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引发审美想象力

尊重儿童的重要表现就是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的审美培养中尽量营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不刻意地在乎结果,注重的是过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尽情地拓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提升儿童的审美素养。因为对儿童来说,只有当他们的感官得到刺激,他们才会产生对事物的兴趣,进而引发学习行为。

3.4 建立兒童真善美人格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世界里总是纯真、快乐、积极向上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此外孩子的思维与成人之间的思维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儿童是不会带有色眼镜去看待任何事物,对待事物的情感全凭他们自身喜欢与否,十分纯粹,几乎不带任何杂质。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所接触的事物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儿童的认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过来的,所以需要对此进行正确、适当的引导。环境美育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孩子们获得事物的判断标准以及人格而形成往往受家庭、学院这两个主要环境的影响较大。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就在致力于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纯净的环境,这样积极向上的美育环境,对于儿童真善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通过对美育的研究知道,环境美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环境美育作为美育里的重要手段,凭借着其所具有的优势,对儿童的审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美育对儿童的影响,就要充分利用儿童所处的环境。

在环境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明确了儿童天性的重要意义,尊重并且释放儿童的天性,保护学生的感知思维、想象力,以及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形成。在现实的生活中,家庭和学校在美育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而创设有利于学生审美形成的美育环境,就需要这两方共同发力,各自都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可懈怠。

参考文献

[1]李晓斌,从“美育”特点谈少儿美术教育的价值[J],艺术评鉴,2016 (16):170 171+

[2]张青苗,儿童美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徐建华,论环境审美教育[J].环境教育,2004 (5):9-11.

[4]高华.浅议美育对幼儿自身发展的影响[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 (4):49.

[5]王礼,我国的环境美学教育浅析——试论大学和中小学的环境美育[J].环境教育,2010 (8): 44-45.

[6]郑东明.幼儿美育的途径和形式[J] .当代教育科学,2003(13):47-47.

[7]唐登玉,浅淡对幼儿美育途径的认识[J].新课程(上),2017 (3):75-75.

猜你喜欢

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育史料·孟宪承演讲《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