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与产品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交互

2019-07-08李志鹏

工业设计 2019年6期
关键词:消费需求交互

李志鹏

摘要:产品设计是在音乐等感性思维的介入下相对客观理性地思考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机器之间的之间矛盾交互关系的。在消费导向需求的当今社会,产品的艺术性、情感性、象征性等感性需求已成为消费者购买时的考虑因素。音乐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已成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感性需求。因此这种感性需求与理性思考构成了一种以产品设计为视角下的新交互。在产品设计中借鉴音乐的表现手法,流行音乐的审美趋势,是丰富产品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层面,同时为智能化音乐产品设计研究带来新的设计思路。文章从音乐与产品的关联交互,音乐和产品交互设计的案例这两方面来论述感性与理性的交互。

关键词:感性化;消费需求;交互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6-0070-02

1 音乐与产品的关联交互

从广义上讲,音乐是一种艺术的、愉悦的、谨慎的语言或者说是一种其他安排的声音,是一系列声乐,沉默和时间的组织。在音乐学上,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利用有组织的音乐创作艺术形象,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1]。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转变为“感性消费”。产品的研发设计也以满足用户个性,操作情感化、多样化的需求为主导。逐渐地,产品设计朝着以消费者体验的感性目标发展的同时也考虑到理性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功能主义,于是产品设计进入了一个感性的后现代主义时代。在感性的融交互下,音乐相关的智能产品(如Al语音助手、MP3、GD播放器、智能手机等)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象征着个性,代表着最为时尚的感性,在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同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设计的潮流,影响着整个数码产品设计的审美和发展方向[2]。

1.1 共鸣交互

汉斯力克曾说,“其他艺术是说服我们,音乐则是突然袭击我们”[3]。音乐其实是情感化的艺术表达,今天的产品设计也趋向于抒发情感。两者之间的情感共性是产品设计与音乐相关联的重要理论基础。音乐的情感可以看做是一种共振运动,根据一定的节奏形成各种音符的运动;人类情感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共振运动,音乐运动被投射到人们的情感活动中产生共振,所以说共振是艺术美学的普遍现象,是艺术美学下的交互。在“视觉艺术”(油画、雕塑、装置等)领域,产品设计也算一种附加功能性的视觉艺术。其审美思维模式是:同构——直觉——协同——共鸣——审美,产品方面,让人可以与产品进行操作沟通,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绘画方面,在欣赏康定斯基大师的绘画时,画作中的点,线,面的视觉效果冲击和情感可以与心灵产生共鸣。但这种共鸣却是在经由了思考和分析之后的。画作中的点,线和面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及作者想要在其中传达什么样的内涵,这些都需要领悟才能发现。当人们头脑中储存的视觉记忆触点达到共振时从而产生交互。

1.2 感官交互

感官交互也叫联觉,英文为synesthesia。感觉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可以通过真正的刺激伴随着另一种感官来解释[4]。

联觉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心理现象。对于通感,它可以从心理学的“异构同构”理论中解释。“异构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格式塔学派认为人类视觉皮层是一个电化学场,大脑皮质中活跃的生理力被称为场力和皮质力。因此,在具有不同性质和相同或相似结构的物理——生理——心理学之间存在相应的“力”,被各种感官接受并转换成皮质力的外力达到相同的程度的“同构”状态[5]。各种感觉之间存在联系关系,感官之间可能会出现“异质同构”。

产品设计主要运用过各种硬件传感器达到基于视觉交互(或触觉)中的体验。产品的造型、材质处理、色彩语言也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感官传达给人们。以当下流行的AppleHomePod为例,利用其内置的itunes网络流媒体曲库和siri的视觉化面板图像反馈,带来一系列独特的视听语言。这种语言会感染使用者并留下深刻印象。它使“听觉、视觉(触觉)”成为可能,并为产品设计和音乐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1.3 节奏和韵律上的交互

节奏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是音乐艺术的基础和生命。音乐的节奏特指音乐的长度,高度,强度和弱点的组合。然而,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节奏不仅存在于音乐艺术中,在自然界中也无处不在。四季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风声、鸟语、流水、蝉鸣、蛙叫)都是各种节奏的体现。节奏本身具有影响或者控制人们情绪的神奇力量,还可以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带来所谓轻松和伤心的微妙心理变化。作为一种抽象的时间艺术,不同的节奏可以具有不同的音乐演奏效果。因此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在舞台视听感观交互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的音乐类型根据不同的节奏类型区分。艺术感官交互的魅力在于它的形式与技巧部分的空间表现,由于它们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表现出来,能够被人敏锐的感官所关注,但它只是艺术表现最外在的形式。感官交互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静态和动态交互。所谓静态是指运用艺术技法表现下所呈现的形式美感;动态是指在技术层面的视听感受,通过某种视觉技术呈现立体的动态视觉效果然后反馈给用户。

在产品设计中,有着静态的产品外观造型语义的节奏和韵律变化,比如说方圆变化,曲直、虚实变化。用户还可以感受到工业设计师如何使用这些造型语言处理形态过渡和CMF肌理細节。因为艺术是普遍的,把抽象音乐艺术中的元素用具象化的符号语言结合动态的音乐多媒体技术整合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节奏的体感互动,这将会是未来智能产品的一个设计趋势。

2 音乐与产品交互设计的案例

Walkman是索尼于20世纪70年代发布的播放器产品,定位于随时随地收听音乐,并对当时的产品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iPod音乐播放器作为音乐数码产品的经典,无论是在消费者还是市场销售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iPod mini、shuffle、nano、touch等一系列产品,不断延续其简约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简约时尚的音乐潮流。音乐与产品结合的案例还包括现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技术(MR)的发展,也涌现出以HTC VIVE、Hololens等产品带来的虚拟视听效果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图1、图2)。

2.1 Sony Walkman系列音乐播放器的发展历程

1984年,Sony首创CD Walkman,并于1992年推出MDWalkman,再次享誉全球。Walkman的音乐欣赏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欣赏音乐。随身听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体现,是个人随身听的代表,是市场上的时尚宠儿。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1998年,韩国的Shiha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MP3播放器。在那之后的短时间内,MP3变得流行起来,MP3已成为计算机的首选音频格式。基于磁带的Walkman越来越小,Walkman系列播放器也已经转变为芯片存储产品。然而,随着Apple的ipod系列播放器的横空出世,Walkman产品逐渐淡出市场。

2.2“sound drum”奴热里·艾尼可触摸的电子鼓

这是一款由中央美术学院17届毕业生奴热里·艾尼设计的由手去触碰音响表面,通过手掌的震动频率来发声的可演奏电子鼓,是一款无线蓝牙智能音响(图3)。

“sound drum”是一款结合数字音乐播放技术的多功能智能电子乐器。这款智能电子乐器不但具有传统的乐器演奏方式以外,而且自带独立播放的360度低音立体环绕音响系统,音质柔和细腻,音响系统包括蓝牙、TF插卡、AUX音频输入、FM收音、音乐教学和通话等功能的。Sound drum专门设计的APP软件提供多种演奏模式及不同人群、不同年龄的使用教程。用户不仅可以通过APP录制你自己的音乐,也能够通过APP中的音轨道编辑器编辑音乐效果。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来调整sounddrum参数,使其发出更多不一样的音色、音调,同时APP支持一键实时分享和下载自己演奏制作的音乐到社区的功能。这款“sound drum”打击乐器的设计从它的外形到功能设计都符合了现代乐器产品的智能化操控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在功能实现上还是在传统鼓的形态语意提取上也更加符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用需求。

2.3”SYNCHRONY”自闭症音乐疗法平台

“SYNCHRONY”是一个音乐治疗平台产品,能够帮助家长和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发展亲子关系,通过即兴的音乐触摸演奏促进彼此的了解。不管用户的乐感如何,产品的设计都能使其奏出和谐的曲调,促成一个彼此愉悦的音乐制作过程。家长和孩子可以同在一个共享空间中,通过音乐创作进行无语言的交流,在增进人际关系的同时朝着治疗目标努力。该设计获得了2015年度IDEA银奖(图4)。

3 总结

将音乐和其它视觉艺术的抽象感性体验与产品设计中严谨的理性思维结合在一起实现触觉上的交互。融入当代艺术与科技、Al人工智能技术、触觉交互技术、体感交互技术所进行的智能音乐产品设计将会具有良好的市场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淑云,缪杰.音乐知識与欣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5-30.

[2]陈长链.杨雄勇,产品设计的音乐感表达[J].艺术与设计,2008,6.

[3]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4]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5-33.

[5]刘笑冬.书法审美与格式塔心理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10-12.

猜你喜欢

消费需求交互
实验激发思维 问题交流智慧
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
浅析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对策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大学英语教师“交互”信念、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需求和营销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