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寒山区地震救援担架设计研究

2019-07-08李宏

工业设计 2019年6期
关键词:玉树伤员山区

李宏

摘要:本文从人性化的角度对高寒山区地震应急救援担架进行分析,探讨在高寒山区地震特殊环境下,如何进行减少“二次伤害”的救助转移伤员。在此基础上提出寻找一种科学的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新途径,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震;高寒山区;救援担架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6-0068-02

从汶川、于田、鲁甸、玉树到2017年九寨沟等多次地震,每一次地震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经历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各职能部门也积累了一定救灾经验,但是在2010年青海玉树和2014云南鲁甸地震救援中却突显出新的问题和困难[1],救援工作异常艰难,因为玉树、鲁甸处于高寒山区地带。这表明针对高寒山区地震救援方面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和考验,所以在救援转移过程中高寒山区地震救援担架的设计显的尤为重要。

1 高寒山区地震救援概述

1.1 高寒山区阐述

高寒山区,一般是指海拔较高,常年平均气温较低且多处于地下纵横交错的高原或山区。我国的高寒山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还有少部分内陆的山区,约占据了国家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局部、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可可西里和东部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区等地区,容易发生低温、霜冻、冻雨等自然灾害。高寒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如发生地震极易诱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低温、冻雨等天气灾害。

1.2 高寒山区救援难度大

青海玉树地震则发生在高寒山区,下面以玉树地震为例来说明高寒山区救援特殊性。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以汶川地震的经验来指导玉树地震救灾,在顺利推进的时候却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地震以后几天里,经历了暴雨、降雪、冰雹、沙暴等恶劣天气[2]。受灾被困人员在寒冷的雨雪天气下,因为转移过程中得不到遮挡和保暖,受“二次伤害”的部分伤员病情加重。救援担架设计就要考虑到这种特殊环境对人的影响,避免或尽量减少这种“二次伤害”的发生,注重人性化的关怀。

2 高寒山区地震中救援担架存在问题分析

2.1 简易担架救援易发生意外事故

地震一般会来得很突然,在救援队伍还没有赶到之前,人们很多情况下采用自救的形式,但是由于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够,紧急救援产品普及率低。所以普通家庭是很少有担架的,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用门板、树枝来当作简易担架使用。这种方式虽然简单快捷,但是在转运中容易产生不安全因素,如简易木棍、树枝容易断裂等现象,带来不必要的意外事故。

2.2 标准式担架易产生“二次伤害”

标准式担架在地震救援中使用频率最高,但是在高寒山区地震特殊环境下往往地震过后伴随着恶劣天气,出现雨雪天气等。如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也处于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复杂,区域气候差异大,地震发生以来,震区连续多日持续降水。这种下雨寒冷环境下普通标准式担架是很难应对,因为普通标准式担架是没有防雨防寒措施,伤员直接暴露在寒冷中淋雨,容易造成感冒,加重病情造成“二次伤害”。救援者如用雨伞帮助被救者挡风雨,效果不好反而降低救援战斗力。

2.3 特种担架设计存在不足

特种担架是专门针对特殊环境下使用,国内在研制特种救援担架方面较晚,特别针对地震救援方面担架较少。目前现有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1)便携多功能担架;(2)便携式分离担架;(3)担架集成式综合救援系统;(4)新型冲气式担架。还有一些针对特殊环境下担架如:海上、雪地、水上等转运特种担架,但没有专门针对高寒山区地震的救援担架。目前这些特种担架对于高寒山区地震救援适应性不强,未考虑高寒山区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雨雪等情况。

3 高寒山区地震救援担架的设计原则

产品为人的需求而设计,以受灾人群和高寒山区特殊环境为切入点,从人性化关怀的角度出发减少其“二次伤害”。救援担架产品使伤员尽快得到转移,实现高效的救助,减少外部環境伤害加重影响。

3.1 造型适应环境特点

担架形态要以高寒山区的特殊性环境做设计,以弧形、流线形为主,可以避免风大的阻力,也适合雨水的流动。充分考虑高寒山区的复杂地形,山区路面的崎岖不平等环境。从展开式、折叠式、背带式、推动式、收缩型等多种的造型结构考虑,尽量让造型结构多样性,适合快速展开救援工作。

3.2 防风、防雨、防雪的功能

救援担架不同功能部位要考虑其使用不同面料,不仅要具备担架的转移功能,又要达到防风、防雨、防雪功能。其中面料特性上要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耐磨性、撕裂性、超强抗断裂性和透气性。面料部分可以考虑防水布料,胶布、油布、塑料薄膜和特质尼龙等。目前在防雨雪方面比较好的是涂层布料,它是一种经特殊工艺处理的面料。在面料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覆盖胶料,从而达到防水、防风、透气等功能。

3.3 材料的环保性与保暖性

在结构材料部分选择方面要符合低碳原则,要考虑其回收性、可拆卸性、可重复使用性[3]。高寒山区一般环境植被不好,生态环境脆弱,更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情况下,保证担架完成其应有的功能。高寒山区温度低,还需要选择保暖性材料或者发光材料,保证伤员和救援者的热量,避免冻伤。节能、环保的低碳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部分,它也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4]。

3.4 易用性与安全性

地震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来自不同的群体,有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5]。使用时候要易学易用,引导大家方便使用。比如弧面圆柱设计可以使人联想到按压的使用感觉,不同的产品形态可以给人不同的引导。高寒山区还要考虑到寒冷湿滑,地形复杂,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担架要安全性高,可使用背带式卡捆等形式,方便固定伤员和救援者使用,避免转移过程中发生意外。

3.5 色彩以暖色系

色彩用的好坏对伤员心理情绪影响较大。在色彩表现方面,寒冷的环境下要尽量考虑颜色用暖色系列,比如红色、橙色、黄色系列,这样既醒目又给人温暖感和安全感,也可适当使用蓝色,起到舒缓伤员紧张情绪的作用。

4 高寒山区救援担架设计实践

通过上文分析高寒山区地震救助过程中恶劣天气等问题,从人性化关怀的角度去设计,采用担架跟帐篷的结合设计,担架上有个折叠的帐篷,针对风雨天气情况下,抬起伤员时候可以把帐篷打开,这样可以避免雨、雪恶劣天气环境影响。

采用一种折叠与伸缩的结构方式来实现帐篷与担架的结合,既满足功能使用又能够拆装自如、携带方便。颜色方面采用黄色和蓝色,黄色的帐篷部分有利于识别.担架部分用蓝色可以缓解伤员紧张情绪;材料上,在结构受力部分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坚固结实、轻便、易于折叠,担架表面部分采用牛津革面制成,抗压和耐磨,帐篷部分采用聚酯纤维面料和透明薄膜,面料上采用防水设计,雨水很难渗透进去,结实并可以防风防寒,透气耐用。透明薄膜视野开阔,有利于救援者视线不被遮挡,而且可以很好地观察伤员情况。担架上配备背带可以挂在肩上,减轻手部用力,并且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如图1。

5结语

本文通过在高寒山区地震环境下分析目前救援担架的缺点,从而找出这种特殊环境下救援担架的设计原则,实现救援担架设计在高寒山区环境下的人性化,从而减少降低对伤员的“二次伤害”。高寒山区地震救援设计方面还有很多空白,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将对特殊环境下产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康鹏.我国西部地震大规模创伤复杂成因及其初步建模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15.

[2]吴云芳.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对高寒山区地震应急问题中的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魏捍东,刘洪强,高原缺氧地区地震救援特点和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

[4]李思益.现代设计方法[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柴艳芬.建立灾难救援“特种部队”适应现代急救和灾难救援的需要.第二届全国急救与灾难救援高峰论坛,2010.

猜你喜欢

玉树伤员山区
伤员呵护队
《山区修梯田》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玉树留芳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山区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