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识的弱化与优化

2019-07-08计琼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阅读教学

计琼

摘   要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因为教学形式的过度信息化、教学目标的知识侧重性与对学习成绩的潜意识重视,导致文本意识弱化。语文教材是阅读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蓝本,在优化整合学习目标、语文兴趣分组与文本意象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文本自身的目标性阅读、兴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文学作品的赏析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意识  语言文字  文学欣赏

语文教学实践中文本意识弱化现象的产生,会直接导致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拓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失准[1],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从“标准的保底性、文本价值的整体性以及文体意识的渗透”等方面切入[2],让学生以教材与相关课外阅读文章为“本”,在深入文本的审美欣赏、兴趣发展、学业成绩提升与文学梦想追求的活动中,提升与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与语文素养。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识的弱化

1.应试化目标下文本被忽略

出于提高学生语文直观分数成绩的目的,教师把原本完整的语文课文按照“题型”的方式,进行了题目化的设计与转化,使得文本成为了碎片化的各种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与阅读理解题等。这种应试目标化的教学及其持续开展,尽管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比较高效,但让学生无法从文本的整体上去欣赏文本的结构美、语言美、感情美、文学美与主题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从应试的角度把文本的所有信息,设计为各种可供记忆与训练的题目,让教学目标更明确、知识点更细化、题目类型更全面,以确保训练的直接性和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环节也分成了多个“应试型”的环节,如按图索骥的作者信息“应试”,作者的生平和作品了解,文本情节所属地域的自然环境等。在这种教学的持续下,导致学生的意识中只有题目和分数,失却了文本自身及其文学魅力。

2.任务化桎梏下文本被碎片

在打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教改背景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文本的体裁、题材与主题等,为学生设计诸多学习任务,让其在任务的完成中去实现对文本中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操作较多的有:知识型任务,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法知识、文本内容知识与写作手法知识等;应用型任务,包括基础教育阶段的组词造句任务、各个学段的主题写作任务、文本重难点突破任务与文本结构划分任务等;欣赏表演型任务,以角色表演、文本朗诵、主题演讲等。尽管这些任务看似都是有学生自主完成,但却因为任务的多样性与目标性,导致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深入到一个完整的文本中,对文章作出宏观性、结构性的把握,学生也只是在相关任务完成后就摆脱了相关文本。

3.过度化扩充下文本被忽视

在学业考核目标、活跃课堂气氛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某种动因或多种动因的驱使下,教师以文本的相关知识点或信息为核心,对其进行知识或其他方面拓展的扩充型教学,看似课堂知识容量大,却因为关注点过于分散,导致文本被忽略成为一种铺衬。教学实践中,既有专门知识扩充型的课型,常见的以复习课为主;也有教学随即扩充型的教学,如根据某个知识教师本人或学生利用现代互联网设施,开展知识关联性的拓展活动等。因此,在知识拓展中应把握住“度”,使一堂课文本意识能恰到好处、锦上添花。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识的优化

文本意识的建立与强化,是学生阅读学习与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起点之一。教师既要运用共性的激励措施,也要注意运用个性化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稳定、持续与兴趣多元发展的文本意识。

1.文本意识优化的内容

(1)文学知识的挖掘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蓝本,是传授各种知识的基本载体。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充分挖掘与彰显文本自身的魅力,让学生对文本充满好奇、兴趣与探索欲。组织学生开展对各种题材和体裁文本的阅读活动,让其去挖掘文本中的各种文学知识,如体裁类型知识、文学手法知识、文学史知识与其他的文学常识等。如在阅读《沁园春·雪》时,学生就能通过阅读或朗诵,学习到其词牌是“沁园春”,“雪”是题目。以此类推,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的词,都能通过“词牌”直接了解到该“词”的曲调,如“小令”“中调”“长调”等,并进而学习其他的诸如“词”的音韵、意境、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等内容。在学习小说时可以挖掘文学知识,如小说的写作方式——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等;小说情节中开端、发展、高潮等;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学生阅读是一个文学知识的发现、提炼与总结的过程,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去习得并积累相关知识,形成从文学知识到文学阅读能力、到更多知识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2)语言知识的归纳

语文教材体系建设的梯级性与系统性,让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接受循序渐进与不断提高的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积累与语用创新转化,把“关注文本内容”与“注重文本言语表达”的“字、词、句、段”的语言知识学习统一起来[3]。首先,学习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包括最简单的字词等的读音、组词、近义词、反义词、音素、音节、音调等语言知识。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在语文文本的阅读中都会遇到新词、新句子,以及自己以前没有见到的谚语、俚语、歇后语等语言现象等,为提升语文学习能力、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包括语素类型、词的构成、词的类型、短语构成、句子结构、句子成分、病句种类及其改正方法、句式变换等语法知识。特别是在文言文、古诗词与现代文等语法知识的比对下,让学生从汉语语言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中,去认知和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加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了解,在增加学生语言知识和提高阅读乐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3)内容现象的总结

在语文教材全国统编的背景下,各个学段的语文课文都是依照学生成长规律,以每个单元或组为“主题”编选,通过“相应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领会和内化”,逐步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4]。以《诗经》为例,在文本内容的总结时,教师可以先对整个《诗经》内容进行总结,如根据地域和风格不同的“风、雅、颂”进行总结,对其中的“风”之民歌、“雅”之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之王室祭祀或重大庆典的乐歌等;根据《诗经》的思想内容进行总结,如以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根据《诗经》的藝术成就进行总结,如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丰富、形象、简练的语言等。其他如爱国主义、借景抒情借景言志类等,让学生在此类文本主题的阅读中,把文本内容与学生所学习到的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以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活动。

2.文本意识优化的方法

依据文本体裁、文本题材与文本内容的实际,教师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与课外兴趣发展的自主阅读与学习过程,让学生把知识学习、语用活动、语文素养培养与文本意识优化统一起来。

(1)拓展知识,提高学生文本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中文本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单元“主题”去阅读教材及其关联性的文本,在文本题材知识与文本体裁知识的统一学习活动中,将文本意识培养融入到文本知识的学习中,将文本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文本意识。首先,文本知识拓展。让学生在文本主题的总结、提炼与突出主题的句子中,把主题与课文知识、文本意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开展文本结构知识、语言文字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的学习与探索。其次,个人理想追求驱动下的知识拓展。通过文本阅读,学生会发现、明确或纠正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形成学生成长、进步的持续动力。诸如在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爱国文本的教学中,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在人物传记、革命家或政治家的散文、诗词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反思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不畏苦难、坚强不屈的品质,使自己在精神上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2)激发灵感,促进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种体裁与题材的文章,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经典性”等特点的“匠心和美感的文本形态”,是源发和激活“人文精神、美学品质、创造性”等文本意识的基本[5]。当学生所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与文学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在阅读中就会结合个人的阅历,产生“有感而发”的表达欲望,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开展适当的写作活动,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也是各个学段学生语用能力的最直观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操作较多且较好的方法,一是课堂习作活动。教师根据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学生根据文本中重难点与学生情感刺激最强烈的故事情节或句子、段落等,开展即时的情感抒发或故事讲述的小习作,以字数少、时间短、少数展示与即时点评等为主要特点。再让学生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触动的句子,结合社会现实、职业理想等,作出思辨性的思考,为自己的学习、成才打下基础。二是业余兴趣写作活动。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们既能在论坛、博客、QQ空间甚至文学创作网站等平台,开展兴趣性甚至是理想性的写作;也有运用纸质的笔记本等,开展常规的日记写作活动,甚至投稿(如相应的报刊)写作活动。让学生参与较多的各种征稿、征文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专题探索,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能力

兴趣作为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最活跃动因,是引发学生开展知识探索最积极的内驱力,是滋润与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和各种文本阅读的基础。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各种体裁和题材的文本中,会按照文学的规律去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知识,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开展学习。首先,文学性兴趣的专题探索。语文文本的文学美是“拓读勾连文本能引导学生打开探究视野”的根本性魅力之一[6]。例如,小说的跌宕起伏且扣人心弦的情节,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且根据人物的角色、身份、地位、形象与社会贡献等,对人物和故事作出全面性、过程性与不断完善性的评价。如在《现象七十二变》的阅读中,学生能从耳熟能详的歌词中引发“好奇”意识,去深入了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的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期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等,进而引导广大青年立足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视角,去反思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其次,主题性的专题探索。让学生以个人的某种兴趣满足与发展为出发点,在主题阅读中主动滋润与强化文本意识。由于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的不同,直接造成了学生对文本体裁与题材的选择性,喜欢的则深入阅读学习,不喜欢的直接排斥甚至拒绝学习。抓住和利用学生中的兴趣点,是转化并不断优化文本意识的关键因素。如学习宋代宰相吕蒙正的《破窑赋》,让学生从“遇难不要气馁,得福不能失德”的千古名言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美德和勇气,以启发其深入课文开展主题学习探索的文本意识。

文本意识弱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脱离了文本。文本意识的优化需要教师以文本为本,引导学生在深入文本题材、文本体裁中,实现知识学习、阅历丰富、好奇心满足与语用感知的文本意识培育与提升。其中,文本知识体系梳理、学业题型训练、主题写作训练与演讲、朗诵、角色表演等语文兴趣活动的积极参与等方式,是优化学生文本意识的常见操作模式,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文本的实际作出适当的取舍,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启迪.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 于强.语文学段具体目标建构的意义及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1).

[3] 姚建法,李红.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以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鸟岛》为例[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10).

[4] 方相成.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构建——以《老王》为例[J].语文建设,2017(02).

[5] 过常宝.如何体认和鉴赏古代文學作品[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

[6] 陈金华.内外勾连“三读”并行——例谈文言文阅读探究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8(02).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阅读教学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训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