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旱作农业“长治路径”的实践与启示

2019-07-05雷锦霞吴俊华张蕾

山西农经 2019年8期
关键词:瓶颈对策

雷锦霞 吴俊华 张蕾

摘 要:基于长治市有机旱作农业创建调研,分析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瓶颈,总结了有机旱作“长治路径”模式类型,提出有机旱作农业建设应注重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有机旱作生产技术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有机旱作农业;瓶颈;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8-009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富含营养的农产品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由量向质转变的需求,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特色产业,要坚持走有机旱作的路子,使有机旱作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长治市作为山西省唯一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研究其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对全省及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有机旱作农业的现状

有机旱作农业的内含为: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生产过程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要越种越肥,使土壤越来越肥沃。高效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1]。有机农业属于有机概念,既有别于传统的旱作农业,又与国外一概排斥无机能量和不用化肥、农药的“有机农业”概念不同[2]。

长治市地处太行山区,丘陵山地面积占84%以上,旱地占80%以上,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550~650 mm,但季节分布不均,常出现春旱、伏旱和夹秋旱现象,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和旱作农业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治市在农业发展中高度重视有机旱作农业的建设。20世纪60年代,壶关县晋庄镇总结出了以“秋耕壮垡、三墒整地”为主要内容的有机旱作管理模式,该模式使粮食单产突破300 kg。20世纪80年代初,屯留县王公庄总结出了“秸秆直接还田、机械深耕、适度镇压、机械播种”等一整套机械化旱作农业耕作模式,并在全省推广。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治市首创了以秸秆覆盖技术为主要支撑,配套应用优种包衣、抗旱播种、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田间技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山西后,长治市将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融入有机旱作农业,通过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片、产业园等,把有机旱作农业工程与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循环农业有机结合,建立了长治市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和技术体系的雏形,为全市有机旱作农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瓶颈

2.1  现代科技仍是短板

长治市有机旱作农业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但仍局限于小范围,推广力度不大,且技术模式以单一模式为主,多数还是粗放式的生产,标准较低,综合技术体系和技术集成模式的实践还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有机旱作农业的现代科技建设仍是短板[3]。与此同时,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基础设施较落后,农业投入不足,劳动力素质低,这些都影响了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

2.2  保障体系不健全

第一,科技投入不足。2017年,长治市共投入科研经费17亿元[4],占GDP的比重为1.17%,远低于全国的2.12%,对有机旱作农业的投入较少。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需投入的资金是常规农业的2~3倍,虽然政府有一定的支持,但远不能满足有机旱作农业大规模启动和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二,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市场信息、产品销售、农机配套等服务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第三,有机旱作农业的政策仍需完善。有机旱作农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目前扶持政策多集中在技术体系方面,其对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有机农业保险政策、金融信贷担保等方面有待完善。

2.3  运行机制有待创新

第一,土地流转机制仍需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的建设需建立封闭示范区,规模化的集中生产和管理是其主要特征,而目前土地流转制度尚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这是制约有机旱作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运行主体素质不高。有机旱作农业的运行主体包括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部分主体自身能力不高,对参与有机旱作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够,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主动性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管理机制不规范。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产业园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无标可依或有标不依的现象,造成了部分产品优质不优价,影响了农民参与有机旱作农业的积极性。

3  有机旱作“长治路径”模式

长治市将发展绿色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唯一路径,通过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绿色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探索有机旱作的“长治路径”模式,从而推进全市有机旱作农业的全面发展。

3.1  “综合技术+创新技术”生产技术模式

长治市在传统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向“综合技术+创新技术”的现代技术模式迈进。创新了玉米整秆半覆盖及沟埋覆膜聚肥蓄水模式、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模式、地膜秸秆二元覆盖技術、少耕穴灌覆膜技术等农田节水保墒综合技术模式。同时,研发推广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配方肥施肥技术模式,实施了堆肥还田、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沼渣沼液还田、自然生草等提升耕地质量的技术模式。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综合技术和创新技术模式,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的综合技术模式及支持开展“生态养殖循环示范园、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试点建设等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3.2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多元主体经营模式

长治有机旱作农业按经营主体可分为龙头企业主体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体等。

3.2.1  龙头企业主体带动模式

以龙头企业为有机旱作农业的经营主体。通过扶持振东药业、太行紫团、沁州黄、襄垣林盛等一批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采取“科技+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和生产、加工、包装、品牌、营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在集中连片的特色产区兴建加工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区域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该模式可跨村、乡和县域,在“六统一”的基础上,实现有机旱作农业的规模化发展[5]。

3.2.2  合作社(联合社)主体带动模式

该模式以联合社或合作社为经营主体,通过扶持壶关县世杰种养、黎城县食为天种植加工、潞城市恒盛核桃等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采取“合作社(联合社)+科技+基地+农户”和生产、管理、营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鼓励合作社(联合社)采取有机旱作农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在集中连片的生产区域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带动区域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该模式多在较小的区域内(村、乡、县)实现集中连片的有机种养,其规模化建设需加强。

3.3  “主导、优势特色”的产业带动模式

以各县、乡、村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封闭示范片、产业示范园、示范村为建设单元,围绕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开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建设,创建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作物的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区、片、园),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和全产业链增值。

3.3.1  主导产业带动模式

以各县、乡、村的主导产业为重点,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村整村推进—示范乡整乡推进—示范县整县推进”的有机旱作产业推进路径,打造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产业重点围绕谷子、高粱、马铃薯、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干鲜果、畜禽养殖等开发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展开,以点带面,规模发展。同时,加强每个县市区品牌创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标识产品认证工作,强化“三品一标”生产原料基地建设,为推进主导产业向有机旱作方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3.2  特色产业示范模式

立足县、乡、村特色产业的生态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打造区域稳定、技术成熟、生产规范、有注册品牌的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产业园、示范村、示范片,带动区域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有机旱作产业园的建设要重点开展绿色有机农业技术开发、示范和应用推广工作,集聚现代生产要素,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有机旱作示范村的建设要选择地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良的村庄,坚持绿色有机生产标准,打造融“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体验、休闲”为一体的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综合示范村,实现整村整社推进。有机旱作示范片的建设要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优势农产品,推广绿色有机旱作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严格生产管理和环境监测环节,辐射带动全市农作物的绿色和有机化生产。

综上,构建有机旱作农业的生产技术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是打造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有效路径。

4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对策

4.1  完善技术体系

全面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按照长治市有机旱作农业的建设重点,全面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有机绿色饲养等有机旱作农业的生产技术,并开展技术变革创新活动。在农作物耕作方面,结合丘陵坡地多、地块分散、面积小的特点,重点推广小型农机具的使用,力争做到耕、种、收、管、防全程机械化。在农作物管理方面,重点围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工作,推行秸秆还田,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废弃物处理资源化、资源节约化。在病虫防治方面,重点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在畜禽养殖方面,重点实行畜禽养殖、卫生防疫、管理的标准化,保障畜禽产品的质量。

4.2  夯实生产体系

创建长治有机旱作农业“长治标准”,重点规范涉及生产产地的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管控标准、农用水管控标准,涉及生产过程的生产技术规程、农药使用标准、化肥使用标准、兽药使用标准,秸秆、畜禽粪尿及农用地膜的利用回收标准、畜禽卫生防疫标准,涉及销售的畜禽产品标准、农产品标准、农产品加工标准等,为全省乃至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3  完善经营体系

提升有机旱作农业实施主体的素质,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农场主、经营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围绕长治市有机旱作农业特色产业、示范片、产业园等的建设要求,重点加强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管理、实施标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劳动力技能。针对有机旱作农业人才队伍水平低下的情况,强化政策支持,构建良好环境。

4.4  完善产业体系

鼓励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有机旱作农业全产业链的运作,使产和销紧密衔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加大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建设,加强对“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管理,打造有机旱作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覆盖市、县、乡、村的4级有机旱作农业服务网络,建立可追溯的品质保障体系,确保有机旱作农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保证有机旱作农业实施主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娟玲.走有机旱作之路 促功能(食品)农业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11):1900-1902.

[2]籍增順.旱地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9(1):49-51.

[3]张沁文.有机旱作农业——加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81(10):15-20.

[4]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5]杨万昌,王家琚.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干旱分析和有机旱作农业初探[J].山西气象,1997(2):31-34.

猜你喜欢

瓶颈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滴水藏海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闪存能否让数据中心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