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利创造性中改进最接近现有技术动机的判断

2019-07-05李玢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21期
关键词:创造性

李玢

摘 要:判断发明专利创造性的关键在于现有技术是否提供了将最接近现有技术与其他现有技术以及技术常识结合起来的教导或者启示。文章针对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发明目的或者解决的技术问题与所审查的发明专利申请不相同的情况,探讨如何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判断是否存在改进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动机,从而为创造性审查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造性;最接近现有技术;改进动机

中图分类号:D92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21-0015-02

Abstract: The key to judging the inventiveness of an invention patent is whether the prior art provides a teaching or revelation that brings the closest technology to other prior art and technical common sense.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technical problem closest to the prior art or the technical problem solved is different from the examin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tand up to "the person skilled in the art" to judge whether there is an incentive to improve the closest to the prior art, thereb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reative review.

Keywords: creativity; closest to existing technology; improvement motivation

引言

在应用“三步法”进行创造性审查时,第三步中需要判断现有技术是否提供了将最接近现有技术与其他现有技术以及技术常识结合起来的教导或者启示,使人相信普通技术人员有理由、有动机会想出要求保护的发明。[1]而判断现有技术是否存在技术启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看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否有动机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即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作为整体是否客观上存在某种技术缺陷;第二,看其它现有技术中是否存在克服该缺陷的技术手段,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改进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而获得所要求保护的发明。本文通过案例的分析,探讨如何判断是否存在改进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动机,从而为创造性审查提供借鉴意义。

1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判断改进动机中的思考方式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判断发明创造性时并不知道该发明的存在,他知晓本领域中与该发明相关的一项现有技术(即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解决了本领域中的某种技术问题。接下来他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客观上还能否解决其他技术问题?

(2)在解决其他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客观上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内容?

(3)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否阻碍其向改进方向发展(给出反向启示或者方案相互矛盾)?

(4)改进后的技术方案是否影响最接近现有技术解决其原来的技术问题?

如果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客观上解决了发明的技术问题,并且在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时客观上存在着技术缺陷,为了克服该技术缺陷,改进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不存在障碍也没有影响其解决原来的技术问题,那么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存在改进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动机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以下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 案例分析

(1)案例1:申请号为201180051495.5,名称为“限制在扶手与座位之间的中间侧安全气囊”的发明专利申请。

a.基本案情

该申请涉及一种限制在扶手与座位之间的中间侧安全气囊(参见图1),气囊展开后,扶手侧接触部分限制在扶手和(司机/乘客)座位之间的空间内,在此基础上,辅以气囊上的缝合线,防止中间侧气囊横向过度膨胀,使其展开时在垂直方向形成一面墙(间隔物),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司机与乘客座位上的乘员之间的碰撞。

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车用侧面碰撞乘员保护装置(参见图2),其发明目的并不是防止乘客与司机之间的碰撞,而是利用气囊进行载荷传递。具体的,是当车辆一侧发生撞击时,将碰撞能量传递至车辆的另一侧,从而确保乘员的生存空间。例如当右侧发生撞击,载荷将通过立柱5传递给第一外气囊21,然后沿着第一外气囊21→座椅1→第一中间气囊31→载荷传递气囊61→第二中间气囊51→座椅2→第二外气囊41的顺序依次传递至左侧的立柱6,即传递至抗碰撞的一侧。简单来说,本申请的气囊是用于隔离,对比文件1的气囊是用于传递。

图2 对比文件1结构示意图

申请人认为对比文件1是通过气囊间的载荷传递来保护乘客的安全,“横向膨胀”是对比文件1的载荷传递气囊结构中实现载荷传递的基本前提,而非“抑制横向膨胀”,根据这种“实际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改进对比文件1。

b.改进动机的判断

首先,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判断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作为整体、客观上是否能够解决发明的技术问题。对比文件1的中间保护气囊31、51展开后,其扶手侧接触部分同样是限制在扶手3和座位1、2之间,能够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司机与乘客座位上的乘员之间的碰撞,即解决了该发明申请的技术问题。

下一步需分析的是對比文件1是否客观上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内容?碰撞后有效地保护司机与乘客的人身安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首要任务。换句话说,为了避免司机与乘员碰撞,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防止乘员与司机之间发生碰撞,对比文件1也就存在使中间侧安全气囊在司机座位与乘客座位之间形成垂直间隔这一客观技术需求,也即存在着“气囊的横向过度膨胀会使司机或乘员受伤”的技术缺陷。

(2)案例2:申请号为201510066598.9,名称为“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

a.基本案情

该专利申请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具有防护件30(参见图3),该防护件处于展开状态时,能够至少部分地遮挡住通风盖板,避免行人头部与刚性的通风盖板直接撞击,减小行人伤害;同时,采用可视性的材质制备防护件,有利于驾驶员看清楚行人被撞击后所处的具体位置,避免对行人造成二次伤害。

b.改进动机的判断

对比文件1与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是相近的,本申请是利用防护件进行通风盖板的遮挡且不影响驾驶员视线,而对比文件1是利用防护装置来缓冲。并且,对比文件1中的缓冲吸能网展开后,的确能够遮挡住通风盖板,避免行人頭部与刚性的通风盖板直接撞击,减小行人伤害,解决了该发明申请的其中一个技术问题。

那么本领域技术人员一定有动机改进对比文件1吗?虽然对比文件1还存在着“行人保护装置会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对行人造成二次伤害”的技术缺陷。但是,若以对比文件1作为技术改进的出发点,由于其发明目的正是通过保险杠面罩和发动机罩后移、缓冲吸能网的弹出以及前风窗玻璃处垫状气囊的展开等一系列“组合拳”实现行人的保护,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几乎不会想到仅保留其中的一项动作来实现行人缓冲,这违背了对比文件1的发明目的。最重要的是,对比文件1中位于前风窗玻璃处的安全气囊的展开,导致其遮挡了驾驶员的视线,使得驾驶员无法看清撞击后的行人位置,行人容易遭受二次伤害。既然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将安全气囊省去而仅保留缓冲吸能网,那么就无法解决视线遮挡的技术问题。

值得注意,即便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仅解决了部分所审查的发明申请的技术问题,但其技术方案阻碍了解决另一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依然没有动机改进该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充分说明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判断改进最接近现有技术动机的重要性。当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发明目的或者解决的技术问题与所审查的发明不相同时,既不能盲目的否定改进最接近现有技术的动机,也不能仅凭借“特征公开”坚持认为存在改进动机。既要客观地分析现有技术整体上是否存在技术缺陷,又要考虑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中是否存在阻碍解决发明全部技术问题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真正实现客观公正地审查。

参考文献:

[1]尹新天.中国专利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刘晓军.专利创造性评判中的技术启示[J].知识产权,2012(5):42-47.

猜你喜欢

创造性
简论新教材下高中阶段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具备创造性的5个特征
培养创造力须先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必须先创新教育模式
初中生创造性人格与说谎行为的联系:自尊的作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自主·模仿·突破·创造
“让我试一试,我能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