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SInSAR技术在广州市南沙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2019-07-05吴龙飞陈凌伟彭卫平

城市勘测 2019年3期
关键词:散射体南沙软土

吴龙飞,陈凌伟,彭卫平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60)

1 引 言

城市地面沉降如今已成为常见的一种环境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目前,我国常用的地面沉降监测手段仍以水准测量为主,其精度虽高,但也存在外业工作量大、覆盖范围小、时效性差等缺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正在发展的微波遥感技术,其中,被监测表面的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就可以通过SAR的相位信息来获得,进而可以根据所获取到的地表高程信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而且监测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乃至财力[1]。尽管如此,InSAR技术还受到时间失相干和空间失相干等各类误差的影响,为了削弱此类误差的影响,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的Ferretti等人提出了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其用于分析的PS点通常是房屋、桥梁、岩石等具有稳定散射特性的硬目标,因为这些物体具备稳定散射的特性,不容易受时间、空间基线失相关等误差的影响,故而雷达的后向散射特性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概率较小,因此,可以将大气延迟相位与形变相位分离出来,将其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精度提高到毫米级[2,3]。

本文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详细介绍了PSInSAR监测地面沉降的原理与数据处理流程,获取了南沙区2015年~2018年平均沉降速率,证明PSInSAR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可为今后类似的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提供经验。

2 PSInSAR原理与处理流程

2.1 PSInSAR监测地面沉降的原理

PS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对所有覆盖在相同区域的多景时序InSAR影像,基于时空基线选取其中一幅作为主影像,剩下的作为辅影像并与其进行配准处理,依据影像在时间序列上的幅度和相位信息的稳定性,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出许多相关性高、稳定的点,这些点称之为永久散射体(persistent scatterer,PS)[3];随后,通过剔除地形相位和干涉处理等方法,对带有永久散射体目标信息的差分干涉相位进行获取,再对相邻目标的差分干涉相位进行二次差分;最终,建立基于两次差分后的干涉相位组成信息的形变相位模型,并通过形变相位的求解以及大气延迟相位的分离,以此得到目标区域的形变信息和地形残余信息[4~7]。

2.2 PSInSAR数据处理流程

假设研究区共有N+1幅InSAR影像,选取其中一幅作为主影像,并将剩余的影像作为辅影像,将其配准到主影像所在的空间,同时从对每一辅影像与主影像的干涉处理中获得N个干涉对,并借助已知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差分干涉处理以剔除地形相位,由此得到N幅差分干涉图,进而来获得各像素的时间序列差分干涉相位[4,8~11]。通过一定的算法选取出PS点,如单一阈值法的相关系数阈值法、相位离差阈值法、振幅离差指数阈值法,双阈值法的相干系数和振幅离差双阈值法、振幅信息双阈值法;可以得到PS点的差分干涉相位集,从而构建一个合理的函数模型来求解PS点的高程误差和地表形变。PSInSAR的数据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其主要处理步骤如下[12,13]:

(1)选择N+1幅InSAR影像,选取其中一幅作为主影像,然后将剩余的作为辅影像配准到主影像空间,通过对每一辅影像与主影像分别进行干涉处理,以得到N幅干涉图;

(2)采用已有的DEM数据,对N幅干涉图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后剔除地形相位,获得N幅差分干涉图;

(3)对N+1幅InSAR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处理并配准定标后的InSAR影像;

(4)从经过定标和配准处理后的N+1幅InSAR影像中探测出一定数量的永久散射体(PS点);

(5)根据N幅差分干涉图和PS点,获得PS差分干涉相位集;

(6)用干涉图对PS点建立差分干涉相位函数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得到PS点的线性形变速率、DEM误差以及大气相位;

(7)通过原始差分干涉相位可以剔除线性形变分量和DEM误差分量,然后对残余相位进行时空滤波,从中可以分离出大气相位和非线性形变量,继而通过克里金插值等方法获取整个研究区最终的形变值。

图1 PSInSAR数据处理流程图

3 南沙区InSAR监测数据及结果

3.1 南沙区概况

广州南沙区位于广州市最南端,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几何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全境基本都有软土分布,成因类型主要是三角洲相沉积,地表主要为第四纪沉积物,软土层呈大面积厚层状,局部直接裸露在地表,大部分都位于地表硬壳之下,分布厚度由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逐渐加深,北部的榄核镇、东涌镇、大岗镇软土厚度约 3 m~15 m,中部的黄阁镇、横沥镇、珠江街道软土厚度约 15 m~25 m,南部的龙穴岛、万顷沙软土厚度大都在 20 m~45 m之间,部分填海造陆区域软土厚度达 50 m。由于境内软土发育以及近年来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南沙区一直是地面沉降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

3.2 南沙区InSAR监测数据

本文选取广州市南沙区作为研究区域,其不仅有居民区建筑物等相干性较好的地区,还有低相干区域,如大面积的农田、水域以及其他植被覆盖,故其实验数据具有代表性。采用欧空局(ESA)提供的哨兵-1(Sentinel-1)卫星2015年~2018年对南沙区的InSAR观测数据作为沉降监测数据,根据振幅离差指数阈值法总共提取了南沙区92 749个PS点,点的密度为 118.32个/km2,将其与电子地图相叠加(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PS点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建筑群区,而在河道、植被以及农田等不稳定的区域只有少数PS点分布。

图2 Sentinel-1卫星监测PS点分布图

采用Delaunay方法对之前选取的PS点进行构网(如图3所示),然后分析与PS点相连的网中相邻点连接而成的基线,构建起相邻点之间的相位差与形变速率增量、高程误差增量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可以得到所有PS点的形变速率,然后在ArcGIS软件中对所有PS点的形变速率进行统计分析,可获得其沉降速率分布情况及年平均沉降速率,如图4、图5所示。

图3 PS点构成的不规则三角网图

图4 PS点沉降速率频数分布图

图5 2015年6月~2018年6月南沙区年平均沉降量

3.3 数据分析及比较

由PSInSAR技术处理后得到的沉降速率频数分布图(图4)及南沙区2015年~2018年平均沉降速率图(图5)可以看到,南沙区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沉降速率小于 10 mm,其中北部、中部的零星以及南部的龙穴岛、万顷沙镇等区域的年平均沉降速率在 15 mm/y~35 mm/y,局部地区如龙穴岛中部、万顷沙镇中部地区年平均沉降速率超过了 35 mm/y。对比《广州市地面沉降与岩溶地面塌陷调查与规划应对策略(南沙区、白云区、从化区)》报告中南沙区所布设的23个沉降监测点累计7年(2011年~2018年)的沉降观测数据可知[14],PSInSAR的监测数据与现有沉降监测点的观测数据高度一致,证明PSInSAR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结合南沙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可知,随着城市发展建设的加快,南沙区北部、中部和西部的部分三角洲平原变成了工业基地,并不断向南发展,而这些地区土质自身比较松软,在自重固结沉降未完成的软土区进行填土加载、开发建设甚至填海造陆,人为地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压缩沉降的过程,从而加快了这些区域的地面沉降速率,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加强监测与灾害预防工作。

4 结 语

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城市地面沉降以及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大面积地表形变信息,在大区域进行高效、经济且快速的高密度和高精度地面沉降监测,减少人力和物力,弥补了传统一二等水准测量的不足。

通过对本文中PSInSAR技术的原理、数据处理流程的详细介绍以及对PSInSAR监测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为今后类似的城市地面监测项目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散射体南沙软土
沿海公路路基沉降分析与修复措施
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研究
一种基于散射路径识别匹配的散射体定位算法
一种基于单次散射体定位的TOA/AOA混合定位算法*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基于分裂法的内部Neumann反散射问题*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丁力:南沙未来“兵家必争”,南沙枢纽引领大湾区开创融合新格局!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二维结构中亚波长缺陷的超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