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想当年修水库

2019-07-04张荣湖

老友 2019年6期
关键词:劳力工分土方

张荣湖

1966年,我刚满13岁,在沙地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当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体弱多病,家中4个孩子数我最大,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因为是生产队的“超支户”,每月发口粮时母亲都要为无钱交“超支”费,不能及时领回口粮而伤心落泪。于是我只好辍学,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工分增加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

那年冬天,我们公社决定在银村一個名叫“高滴水”的地方修建一座“红卫水库”,各个生产队都要抽调很多劳力参加。因当时能离家的劳力不多,队长看我年纪虽小,但做事认真,经常争抢大人的活干,就派我与其他十几名社员一道参加了由大队组成的修库队。修库队驻扎在水库附近的一户农家,我与本生产队的钟世藻老大爷共睡一个地铺。每天三餐都由自己将装有米和水的钵子放在食堂蒸饭的大蒸笼里,收工回来后就能端回香喷喷的“钵子饭”,就着从家里带来的辣椒酱、萝卜干下饭,虽然油水不多,可吃得很香。

水库工地设立了工程指挥部,还有广播站,四处高高的电线杆上装有高音喇叭,“社会主义好”“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震耳欲聋。供销社派人在各个路口搭建草棚,设立小卖部,还在门口摆出茶桶免费供应茶水。工地上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几千名修水库的民工分布在各个山头,打土方、取泥土,把土运往水库大坝。一支支运土的队伍,像一条条飞舞的长龙涌向大坝。他们唱着山歌、喊着号子,有肩挑的,有用独轮车推的,有的人担着两担甚至三担土,脸上汗如雨下,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人至深。大坝在修库大军的辛勤劳作下,逐日增高。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技术人员采用了“层土灌水作业法”,即大坝每填一层泥就要灌一次水。各个修库队还分别组织了一个打夯队,由四个人抬着一个一两百斤重的木夯,喊着号子,同时用力,把木夯掀起老高砸向土层,形成一个个深深的土坑,把大坝土层夯得结结实实。

我所在的修库队负责在大坝南面的一个山头取土,取土前,工地上有强劳力用镢头把坚硬的土层打松,为了加快速度,他们经常将一块大的土方周围挖空,最后“轰隆”一声,土方倒下,形成一片松土,这种方法叫“放卫星”。体力较弱的劳力负责用铲子装土,大多数民工用两根绳子作耳的簸箕担泥。担泥是按担数记工分的。我为了多挣工分,不顾自己年小力弱,经常挑双担,咬着牙关把100多斤重的土吃力地担到大坝上。把土担到大坝指定的区域倒出来以后,由负责记数的验收员每担发一块烙了火印的竹片,一天下来我可完成100多担土。天黑收工时,我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心里感到甜丝丝的。就这样,我在水库干了两个多月才回家过年。

红卫水库修成以后,成为全县有名的小(一)型水库,可以蓄水、发电、排洪,为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转眼5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到家乡,登上红卫水库高耸的大坝,眺望那广阔、波光粼粼的水面,看着哗哗作响的渠水冲击着水轮机流向农田时,当年艰辛修水库的情景便会涌向脑海,让我更加感慨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猜你喜欢

劳力工分土方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做第四种人
关于土石方计算的几种方法比较分析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某市政公路改扩建中路基工程质量控制
土俄签协议恢复向俄供气
俱乐部活动不应记工分
团员过组织生活不应记工分
“工分迷”变成“集体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