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BNP、Hcy、D-D、FIB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2019-07-01杨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脑钠肽二聚体

杨慧

【摘要】 目的 探讨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 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 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血清BNP、Hcy和血浆D-D、FIB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BNP、Hcy和血浆D-D、FIB水平分别为(219.3±20.9)pg/ml、(29.21±3.14)μmol/L、(1.97±0.62)mg/L、(6.01±1.72)g/L, 均高于对照组的(46.7±11.5)pg/ml、(10.45±1.71)μmol/L、(0.29±0.89)mg/L、(2.41±1.09)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BNP、Hcy和血浆D-D、FIB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08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homocysteine (Hcy), D-dimer (D-D) and fibrinogen (FIB) level detection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 Methods   There were 136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110 health examination persons as control group. The serum BNP and Hcy, and plasma D-D and FIB level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erum BNP and Hcy, and plasma D-D and FIB level respectively as (219.3±20.9) pg/ml, (29.21±3.14) μmol/L, (1.97±0.62) mg/L and (6.01±1.72) g/L than (46.7±11.5) pg/ml, (10.45±1.71) μmol/L, (0.29±0.89) mg/L and (2.41±1.09) g/L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bined detection of serum BNP and Hcy, and plasma D-D and FIB level show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early diagnosis, guidance and judge the severity of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Homocysteine; D-dimer; Fibrinogen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类型, 常伴随难以治愈的并发症, 因此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和治疗预后的观察越来越引起医学上的重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同动脉硬化引起的血管损害密不可分[1], 参与动脉硬化形成过程的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D-二聚体(D-dimer, 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值得重视。本研究通过联合检测BNP、Hcy、D-D和FIB, 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入住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作为实验组, 其中男72例, 女64例 ;年龄45~81岁, 平均年龄(62.5±11.9)岁。上述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等检查手段确诊。入选患者均排除心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感染等。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 60 例, 女50 例;年龄41~80岁, 平均年龄(61.9±12.4)岁。均排除心脑血管、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清晨空腹取静脉血, 离心分离, 取血清和血浆样品及时检测。BNP检测使用化学发光法, 检测仪器为德国西门子SIEMENS-CP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检测仪。Hcy检测使用酶循环法, 检测仪器为罗氏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D检测使用免疫比浊法, FIB检测使用CLAUSS 法 , D-D、FIB检测仪器为日本希森美康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各仪器均采用相配套试剂, 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均在控。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清BNP、Hcy和血浆D-D、FIB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BNP、Hcy和血浆D-D、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理过程复杂, 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促进, 交互活化。其发病率高, 复发率也高, 并且很难治愈, 患者常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效的联合检测其相关指标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相关联, 对及时指导和开展临床治疗至关重要[2]。

BNP常作为心血管损伤标志物应用于临床, 对于急性脑梗死其分泌机制尚不明确, 但不断有研究[3, 4]表明BNP与急性脑梗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预测及诊断。Hcy是甲硫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 常用作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临床检测指标, 有研究表明Hcy可作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5, 6], 可通過多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7]。

D-D和FIB常用于凝血异常的检测, 但对于参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FIB可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 或脂质结合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核心的形成[8]。而在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 引起自发性抗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失衡状态[9], 导致纤维蛋白降解, 使D-D 含量升高。

本研究通过联合检测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NP、Hcy和血浆D-D、FIB水平, 并与健康体检者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血清BNP、Hcy和血浆D-D、FIB水平分别为(219.3±20.9)pg/ml、(29.21±3.14)μmol/L、(1.97±0.62)mg/L、(6.01±1.72)g/L, 均高于对照组的(46.7±11.5)pg/ml、(10.45±1.71)μmol/L、(0.29±0.89)mg/L、(2.41±1.09)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BNP、Hcy、D-D和FIB在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上述指标更能准确的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监测疾病的发展、临床疗效观察和疾病预后的判断, 提高治愈率和延缓患者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莉琴, 温德树. 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1, 18(2):122-125.

[2] 陈欣, 关兰芳, 马赟英, 等.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研究 .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6, 23(6):392-395.

[3] 梁顺容, 王希平, 黄子安. 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 项生化指标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11(2):1454.

[4] 汪进丁, 万和斌, 万姗姗, 等.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31(3):46.

[5] 郑金书, 刘爽, 王青银, 等.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 安徽医学, 2010, 31(9):1072-1074.

[6] 彭乃杰, 李克诚, 夏菲, 等.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检验医学, 2013, 28(3):257-258 .

[7] 府伟灵, 徐克前.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第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16-217.

[8] 刘进香, 吴兴军, 徐艳红, 等. 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研究.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1(1):79-80.

[9] 张庆侠, 王田园, 张然蓉, 等. 血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中国热带医学, 2012, 12(5):593-595.

[收稿日期:2018-09-12]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脑钠肽二聚体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有创机械通气在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对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BNP、甲状腺激素水平在老年心衰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强化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