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2019-07-01刘玉清

神州·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学科的性质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对小学数学学科和小学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本文作者具有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本文旨在理论联系实际,浅析如何做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做到教学生活化呢?

一、课标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作出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全体数学教师必须直面、且务必重视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还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紧密围绕小学的实践开展,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出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且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了一个“如果你是主教练,你会安排哪位球员点球”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发学生讨论:从“谁进球最多”到“失球数谁最多”,再到“进球的可能性高”导入百分数意义的学习。教者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不断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枯燥呆板的数学学习变得鲜活生动。

(二)动手操作、培养思维

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扎实,应用知识更灵活。如在学习《图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利用七巧板很容易就会发现“两块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观察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在学习《年月日》后,告诉学生2019年4月1号是星期一,让他们自行制作2019年4月份的日历。这样既让学生参与制作年历的活动,又让学生掌握了大月和小月的相关知识。

(三)借助多媒体,营造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星期日,李峰和妈妈到超市去买菜,但是李峰不认识商标上的数,不知道表示多少钱?你能帮助他吗?接着我出示准备好的一段逛超市的录相,让学生边观看录相边帮助小方说出商标上的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这样学生就自然进入到认识小数的课题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产生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學,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以上仅是我在教学中常常借助和使用的一些方法,希望能给各位业界同仁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庆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 (17).

[2]马钦.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之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 (27).

[3]姚逢春.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 (04).

[4]许龄.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6 (06).

[5]刘培培.小学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5 (03).

作者简介:刘玉清(1972.4.5-)女,籍贯:山东省成武县,工作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北台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班主任工作及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