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2019-07-01龙丙明韦春林吴红艳

神州·上旬刊 2019年6期

龙丙明 韦春林 吴红艳

摘要: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古老的建筑文化和优美的诗歌艺术等外在魅力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内在魅力,是承载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从大众文化、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文化四个层面得到充分体现。这对于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侗族文化;外在魅力;内在魅力

一、侗族文化的魅力

(一)侗族文化的外在魅力

1、悠久的歷史

侗族,属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中“骆越”的一支,学界普遍认为,侗族是由广西南苍梧一带迁徙而来的。到唐宋时期,侗民族独立成单一的民族。当时,侗族居民多聚居在“溪蛔”之地,即四面环山,中有平坝,坝中有溪之地,当地居民称其首领为“山同主”或“山同首”,故称侗族为“山同人”,后改称“侗人”、“侗族”。

2、古老的建筑文化

侗族建筑多以青色为基本色调,以石头和木材为主要材料。侗族村寨从选址、布局、造型、装饰等都凸显侗族文化的根基。每个村寨都有风雨桥、鼓楼、戏台等建筑,其中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侗族人民对自然界美的事物进行模仿和建构的艺术产物。鼓楼结构极为独特,榫孔层叠交错,且表面无任何缝隙,重檐为四方形或八方形,雄伟壮观。风雨桥也是侗寨极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它既是侗族居民之间的交通枢纽,又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纽带。

3、优美的诗歌艺术

侗族诗歌种类齐全,有抒情诗、叙事诗、礼俗诗、韵词、谜歌等等,题材广泛,形式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深刻、情调健康积极。侗歌格调平和,旋律优美,内容丰富多彩。侗族人民深信“饭养身、歌养心”,在生活中的许多场合,侗族人民都喜爱用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歌曲形式多样,有大歌、情歌、酒歌、山歌、踩堂歌等等。在其中尤以大歌最为著名,它是一种无伴奏无指挥可多声部合唱得歌曲,大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二)侗族文化的内在魅力

贵州省黎平县位于湘、黔、桂三省的交界处,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侗族人的村落大都坐落在河流两岸,水路交通都比较便利的地方,这是侗族人依山傍水的建村立寨的基本特点。走进侗族人的村寨,你就会发现茂密的树林,整个寨子都处在树林的包围之中。这种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与侗族人民的智慧与生态理念是分不开的。

作为侗族“三宝”之一的侗族大歌,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和表现着广大侗族人民的道德理想、行为规范以及精神风貌。侗族社会内部平衡和谐,群体性仪式活动平凡而普遍,在这些仪式活动交往中,群体性歌唱是人们表述心声、传递文化、交流情感的主要形式。每一首侗族大歌就是侗族人民真、善、美的具体展现。

二、侗族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在大众文化层面

传统文化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在对人(他人、社会)、对事、对物的各个领域都有特定的规范体系,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等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都已成为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原汉族是通过赶集互通有无,而侗族各村寨则是以“微赫”(侗语音)的形式相互交往。在侗族村寨中,春节、中秋期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微赫”,即一个村寨的人倾巢出动,到“友寨”去集体做客。出行的村寨称为“赫”,接待的村寨则为“主”。“微赫”的对方民族不限,地域不限。主、客寨的人都会出场,次日,两寨男女云集鼓楼载歌载舞,在耶师的领唱下“踩歌堂”等。“微赫”既增进了村寨间的友谊,也是侗族日常大众文化的集中显现。

(二)在技术文化层面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技术以及创造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在技术和科学领域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力量源泉。程阳风雨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城古宜镇的北面20公里处林溪镇,是广西壮族地区众多具有侗族韵味的风雨桥中最出名的一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典型的侗族建筑,这座横跨林溪河的木石结构大桥,建于1912年,河中有五个石砌大墩,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桥内有侗族风情绘画,内容为神话故事、先民传说及节日场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风雨桥通体不用一钉一铆,均系穿榫衔接,表现出侗乡人民的心灵手巧。且在建造过程中,侗族人民运用滑轮原理搬运巨石,不得不令人称赞侗族儿女的勤劳智慧。

(三)在制度文化层面

民本思想,仁治、义治、礼治、法治和德治等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思想体系。侗族有句谚语说:“乡有规·侗有理”每年农历2月和8月,全寨男女老少聚集在鼓楼下,由寨老讲述寨规古训。最具典型代表则是款文化。它是侗族地区制定的地方性条文法规,有大、中、小款之分。“大款”为整个侗族地区所订立,中款一般为几个洞(洞,侗语叫“董”,是元代以前的基层行政单位,一团地方之意)联合订立;小款一般是一洞(几个村寨)根据大款、中款制定的条文法规加以具体化。大款、中款、小款皆有刊刻款文的石碑——法石,有立法和执法的场所——款场。侗款不是简单的“乡规民约”,而是侗族先人历经多代传承、改进而成的以契约形式进行社会管理的社会制度。

(四)在价值文化层面

注重内敛而不张扬、倡导克己奉公的情怀、强调责任和风险、追求和平与和谐等内容。侗族文化讲究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侗歌为例,其内容既有对自然与生活的赞美,也有对侗族历史的回顾;既有对自然的模仿,也有内心情感的流露。而修建在侗寨边、乡野小道上的鼓楼、风雨桥、石板桥、石板路、石瓢井、石凳、指路碑、凉亭,为过往游客行走、指路、休憩、饮水提供了许多便利,体现了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天性、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对游客以人为本的深厚的人文关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江侗族文化随之也有一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继承者祖宗们传承下来的精髓,团结、积极、向上、正义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石开忠.侗族鼓楼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吴红宇.侗族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