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珠绣技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9-07-01梁惠娥

服装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针法刺绣技艺

潘 彤, 梁惠娥*,2

(1.江南大学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2.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名师工作室,江苏 宜兴 214206)

珠绣在中国传统绣种中又称“穿珠绣”“缉珠绣”[1],其多变的工艺制作手法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它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探讨珠绣技艺在中国历史演变中的发展规律,将中国传统技艺的匠心与现代工艺的创新相融合,使艺术创作与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辅相成,有助于推动珠绣技艺在国内外服饰艺术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1 珠绣技艺

珠绣是一种用针穿引各式珠子(包括各种材质、形状的水晶、钻石、亮片、珠管等)来替代丝线,并采用刺绣、编织、组合等多种技法形式,将特定的纹样绣于纺织品上以组成一定图案的工艺。珠绣既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也是现代服饰工业技术中常见的装饰手段,具有绚丽华贵、层次丰富、立体效果强等特点[2]。

考古发现,古人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将穿孔的珠、贝用作装饰的情况,《尚书·禹贡》记荆州贡品特产中有“玑组”(杂佩用的珠串),伪孔传云:“玑,珠类,生于水。组,绶类。”[3]珠上穿孔技术为珠绣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冯贽《南部烟花记》中以“梁武帝造五色绣裙,加珠绳、真珠为饰”[4]描写了南北朝时期女性穿着的五彩真珠裙,成为早期珠绣在服饰中应用的雏形。隋唐时期的珠绣技艺开始日趋成熟,《隋书·礼仪志六》:“冕旒,后汉用白玉珠,晋过江,服章多阙,遂用珊瑚杂珠,饰以翡翠”[5]记载了以珠饰区别身份的冠服制度。唐朝《杜阳杂编》:“神丝绣被,绣三千鸳鸯,仍间以奇花异叶,其精巧华丽绝比。其上缀以灵粟之珠,珠如粟粒,五色辉映”[6]描写了同昌公主嫁妆中以珠绣点缀的宫廷被面,反映了珠绣作为日用品开始被上流阶层广泛使用并接受。《宋史·刘综传》中也有描写皇帝以珍珠盘织的御服赐给有功之臣作为奖赏;元朝帝王的织绣金袍中也常缀以珠宝来彰显身份的显赫,甚至皇宫颁发的西域文诏都饰以珠绣纹样[7]。珠绣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至此珠绣既是民间奢华富贵的代表,也逐渐成为上层统治阶级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明清时期的服饰及织绣品中可见珠绣的大量运用。图1为清代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纹吉服袍;图2为一品官员服饰中的仙鹤补子。中国传统珠绣的主要材料为珍珠、珊瑚或朱玉等,绣制时用线串连起来进行平面绗缝,因其选材珍稀,在织物上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1 清代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纹吉服袍Fig.1 Peacock feathers and bead embroidered robe in Qing Dynasty

清光绪年间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珠绣的选材逐渐变为可批量生产的彩色玻璃珠、塑料镀膜珠、电光片等。由华侨带回的珍珠玻璃珠绣拖鞋(俗称“吕宋拖”)开始在福建、广东等地使用,并逐渐演变为各具地方特色的厦门珠绣、广州珠绣、潮汕珠绣等珠绣品类。这一时期的中国珠绣工艺开始受西方文化辐射的影响,在思想碰撞中兼收并蓄、融合发展,其针法包括平绣、叠光绣、乱针绣、竖珠绣、粒绣、包梗绣等几十种手工技艺。直至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珠绣的选材不断突破,人造宝石、合成材料甚至高科技智能化材质的运用引领了设计思潮,其技艺形式也愈加重视工艺的复杂度及观赏性,通过与拼接、编织、镂空、镶嵌、刺绣等装饰手法的重组与再造,珠绣技艺的装饰风格从二维平铺式的平面刺绣,拓展至半立体化的浮雕珠绣以及具有一定空间体积感的立体刺绣。如今中国的现代珠绣已发展为一门不受时代、地域、门类限制,色彩、材料选择丰富,缝制手法综合性强的技艺。常见的基础针法有锁针穿钉法、回针穿钉法、编串钉珠法、封钉亮片法等[8],具体见表1。

图2 清代缀珠绣仙鹤补子 Fig.2 Silk embroidery with beading deadicrane decoration in Qing Dynasty

2 珠绣技艺的地区差异

珠绣作为传统刺绣中的辅助装饰性针法,其技艺形式可追溯至粤绣中潮绣的钉珠绣和苏绣变体绣中的穿珠绣。现代珠绣技艺在外来文化的反向辐射下,其艺术表现手法也融入了一些欧式立体绣、法式钩针刺绣、印度金属丝刺绣的针法。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各地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存在差异,使得珠绣技艺在各自的服饰文化中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性。江苏苏州地区与广东潮州地区因渊源深厚的丝织背景、高度集群的刺绣匠人、发达便利的地理条件,创造出了各自商业化的珠绣艺术形式。

苏州地区毗邻上海,受海派思想的熏陶,在中国传统江南(吴越)刺绣风格上吸收借鉴了西洋刺绣的题材、工艺等,形成了以精细、雅洁为特点的珠绣艺术风格。苏州地区珠绣技艺的表现手法相对平面化,讲究排线的细密匀整,追求画面的色泽感与光影变化,强调画面和谐统一与工艺的传神逼真。

表1 珠绣工艺基本针法

在技艺运用上,苏州刺绣分为点绣法、满绣法、综合绣法。点绣法是在绣制完毕的花纹图样上点缀几粒珠子(如钉缀花蕊)。图3为古代美术名作《桂子天香图》。该作品通过立体的穿米珠绣、打籽绣,在绣面平顺的花瓣周围进行点缀。满绣法则是整体钉珠,使用丝线将绣制所用的珠子串连在一起,随着图案廓形从外至内间隔钉珠。图4为清代民间珠绣眉勒。该眉勒以米珠穿串平铺钉满的方式形成几何元素规律排列的整幅纹样。综合绣法吸纳了法绣高效的锁链针法,将线绣与钩针绣相结合,以叠加、混搭的方式将多种材质组合,具体如图5所示。

图3 清代《桂子天香图》局部 Fig.3 Part of "osmanthus fragrans picture" in Qing Dynasty

图4 民间珠绣眉勒 Fig.4 Brow bandage with bead embroidery

图5 苏绣装饰画中的珠绣 Fig.5 Beading decoration of Suzhou embroidery

潮绣以金碧辉煌、立体感强的工艺特色在中国传统刺绣中独树一帜。潮州地区珠绣受其传统钉金绣(又名金银绣)中垫高浮绣针法的影响,展现出了与印度金属绣(Zardozi)之间同质异构的相似特色。两地刺绣皆受浓烈宗教观念的影响,认为金银等金属色是佛教中神圣、永恒的美好象征,故而在其宗教用品及重要婚嫁品中都大量绣缀金银材质的配件。潮州地区珠绣的特色一方面在于其用色、用料浓郁饱和、对比鲜明;另一方面,潮绣多使用金属绣线配以盘金针法,以打造炫目的光泽与纹理。图6为传统潮绣婚服中的珠绣工艺。该工艺以钉珠线穿过金属线空隙,并按照纹样形式缝缀在面料表面形成立体起伏,再穿引金属绣线或其他珠类材质叠加在凸起的表面,从而形成更加多变且富有立体感的图案造型。

图6 潮绣婚服中的珠绣工艺 Fig.6 Beading technology in Chaozhou embroidery of wedding dresses

珠绣具有技法多变、可塑性强的特质,可随设计主题在各种材质间自由灵活搭配,因此珠绣在应用实践上更具有广泛操作性,是一种顺应潮流且受众广泛的面料装饰手法。苏州地区珠绣讲究排线与布局的疏密变化、风格与技法的的相辅相成、图案与色彩的高洁含蓄,不仅常见于西式婚纱及礼服的设计中,更将西方技法的写实细腻发挥得淋漓尽致。潮州地区珠绣的要点在于各式金属的衔接与组合,突出装饰效果的奢华感和立体感,追求仿生形态(如龙鳞、鱼鳞等)的抽象化、图形化演绎,多被应用于中式裙褂、秀禾服和绣包绣鞋中,是更具中国特色的金属立体绣法。

3 珠绣技艺研究现状

珠绣技艺体现了古今中外针法脉络的集成演变,反映了每个时期的工艺特质、文化内涵和情感需求,形成了“量材而用”“因物适艺”“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造物观念和审美思想。

3.1 国内珠绣技艺研究

中国珠绣技艺按照研究领域划分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①对针法工艺的描述和分类;②技艺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③技艺理论的应用实践创新。

1)珠绣技艺是在刺绣针法工艺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研究珠绣技艺应追本溯源了解其最初的工艺机理。《雪宦绣谱》[9]作为中国最早的刺绣理论专著,在阐述了传统针法要领的同时,融入外来文化加以开创,书中所记审势、选材、配色、造型等创作经验对刺绣研究有着重要影响。朱启钤在《女红传征略》中称此书“集绣法之大成,折衷中外,确有心得,可俾后人奉为圭臬,且开中国工艺专书之先。”[10]《中国刺绣史》[11]《中国刺绣技法研究》[12]中不但对针法的总结非常详尽,还梳理了中国刺绣在不同历史朝代的文化流派发展史,对传统针法演变脉络的研究极具价值。《中国传世名绣品实录研究》[13]《明清织绣》[14]分别介绍了明清时期民间和宫廷的织绣藏品,为珠绣提供了图像数据和技艺参考。《传统刺绣针法集萃》[15]《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16]在引遍诸书之余,还附有详尽的针法及图解说明,为学习技艺提供便利。此类著作主要将珠绣作为刺绣工艺或传统手工艺的分支,在相对完整的刺绣理论体系里对珠绣技法进行了简要概括,从而有助于系统宏观地理解中国珠绣技艺。

2)地域差异是不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差别的综合反映。任何一种地域性手工艺特色的形成都是当地文化的物质呈现形式。《中国刺绣图案集锦:粤绣》[17]《万缕金丝:广州刺绣》[18]《潮绣抽纱》[19]等书籍整体介绍了广东地区刺绣的风格及特点,因粤绣工艺非常注重结合材料的形态及质地,以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最为特色,其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手段与珠绣技艺的立体塑造方式有所关联。《吴地苏绣》[20]《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21]分别探讨了近代吴地苏绣的嬗变规律以及未来刺绣的文化再生条件,为珠绣技艺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思路。这类技艺性的地域及文化异同研究从珠绣技艺性特征表象入手,贯穿其深层次的自然人文要素,探寻了中国珠绣技艺在不同地区、不同绣种中的形成根源与文化联系。

3)国内目前对珠绣技艺的应用实践主要体现在对各类服装的装饰创新手法上。丰蔚[22]通过总结珠绣在立体多维空间形式上的独特性,从材料配伍、图纹造型、工艺方法上呈现了珠绣创新的多义性和可能性。凌春娅[23]、黄乐[24]通过归纳立体珠绣在图案、色彩、材质和特殊工艺手段上的技巧,根据不同的装饰题材与设计手法丰富了珠绣的艺术形式。唐沙[25]汇总了立体珠绣、雕孔珠绣、水溶珠绣、贴片珠绣以及与刺绣、流苏、编织面料、蕾丝花边等特殊肌理面料结合的创新设计手段。此外胡雪娟[7]、周游[26]、季敏[27]等均通过探寻珠绣与不同服饰的结合方式,挖掘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变化的创新点,展现不同服装中珠绣技艺的设计魅力。

3.2 国外珠绣技艺研究

日本民艺运动之父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提到:“工艺之成立取决于制作、作者和作品。”[28]而艺术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设计制作者的技术水平、艺术素养、操作技术的熟练度及实践经验的丰富性。国外的珠绣相关书籍如A~Zofbeadembroidery[29],Theartofbeadembroidery:techniques,designsandinspirations[30]以及《和のビーズと観賞知識》[31]等。这些书籍的作者都是有多年服装制作经验的设计师或艺术家,他们在书中对自己珠绣作品的制作材料、基础针法、图案风格等内容展开综合性技艺指导,提供实用的技法参考和图示范例,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此外,还有一些书籍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如Ottomanembroidery[32]中展示了土耳其奥斯曼皇室中金线浮雕装饰的丝织绣品的装饰风格变化;Nomadicembroideries:India’stribaltextileart[33]记录了印度古吉拉特邦部落用云母和镶嵌珠子装饰的原创服装、寺庙产品、绗缝作品;Fashioningfashion:Europeandressindetail,1700—1915[34]介绍了从启蒙运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奢华精美的欧洲立体织绣审美和技术发展演变;UniquenessofMalaytraditionalembroidery:Kelingkan[35]以马来西亚传统金线绣“克林根”为例,从主题、拼接方式、材料应用等角度探讨了不同文化语境下马来传统金线绣的风格特征。

研究全球化视野下手工技艺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表现形式,能够从中寻求现代与传统、全球与区域、大众与民族的文化交融,实现中外服装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整合。

4 珠绣技艺研究趋势

4.1 研究方法与领域

研究方法上,国内的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法、田野调查法、实物分析法、设计实践法对珠绣艺术品及其工艺技法进行剖析,总结其深层次的艺术与文化内涵、审美与实用价值。研究方向上,《锦绣岭南——广东刺绣》[36]《中国刺绣技法研究》[12]等书籍侧重于对特定绣种在不同历史阶段下艺术表现形式的历时性研究;《明清江南女红艺术》[37]《吴地刺绣文化》[38]则在特定历史时期下探究织绣技艺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通过将历时与共时结合,促成文化与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的交叉,从全局上把控技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在研究领域上,《考工记》[39]“画缋之事”;《绣谱》[40]“绣通于画”,将“绣”的功能向书画美学方向延伸;《中国刺绣史》[11]又将“绣”的技法与历史学相综合。传统珠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学、民俗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上,而目前关于国内珠绣应用的研究中,《珠绣在毛呢服装设计中的应用》[27]提及了珠绣对毛呢服装的弥补矫正作用,《电脑绣花及其在服装上的应用》[41]提到了以机器绣缀实现珠绣工艺的技术原理,珠绣技艺的创新应用开始向实用功能转变。未来珠绣技艺的研究会逐渐扩充至目前较少涉及的纺织工程学、人体工效学、科技学等领域,注重对珠绣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性的探讨及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的交融,珠绣技艺开始向综合研究和跨艺术门类方向拓展。

4.2 研究内容与创新

传统珠绣技艺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外在实用价值对其内隐精神观念的反射,其材料配比、图纹造型、针法工艺的背后均蕴含了宗教信仰、阶层观念、生活习俗、社会经济情况等人文环境要素。现代珠绣技艺的研究多将传统珠绣看作一种装饰设计手段,其应用对象从传统民族服饰到高级定制的婚纱礼服,再逐渐往针织服装、毛呢服装、休闲服装等方向延伸。珠绣表现形式由较传统的串珠绣、平铺珠绣向叠加珠绣、镶嵌珠绣、浮雕珠绣等更具立体感、工艺复杂度高的品种创新,总体从高端奢华回归日常大众,呈现出由平面向半立体再向三维立体演变的趋势。在创新运用手段上,除了结合国际时尚潮流元素,现代珠绣还从设计美学角度探索了多种材料组合间层次感、色彩感、肌理感的变化,未来也可从传统图形纹样的装饰性、抽象性、概念性表达入手,通过改良缝制工具提高制作效率,探索手工技艺与机械加工结合的新设计方式,从而赋予中国珠绣更多的文化意蕴与传播价值。

4.3 研究意义与前景

通过对珠绣技艺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服饰美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诉求,深挖其背后的礼义制度和精神烙印,探求民族服饰的文化变迁与更迭方向,从而唤醒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前越来越多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正因批量化机械生产方式的席卷而没落,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就可以完全替代手工[42]。珠绣制品如果纯粹通过数理性参数完成制作,就会缺失其中的创造性灵魂,失去地方性特色,在商业化市场竞争中导致产品粗制滥造,产生廉价感,因此手工穿钉结合机器加工的生产方式才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的融合趋势。珠绣技艺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对材料的认知与尊重、对手工艺制品独一无二个性的强调,以及对当前时代所缺失的匠人精神的弘扬。目前中国也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重拾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国家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综合要求。目前以广东潮州、江苏苏州为代表的许多地区都因手工艺人的集群而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服装定制产业,各地区通过挽留、吸引和培养新经济形态下所需的珠绣手工艺人才,来建立创意集群或艺术文化产业链,以带动区域间的经济复兴,使珠绣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产业助推器。

5 结 语

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至今历史久远,其博大精深的手工技艺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基因。对中国珠绣技艺的学术研究一方面是对传统民间服饰文化的重新审视,能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另一方面,吸纳地域与文化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不同元素,也可拓宽珠绣技艺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综合珠绣技艺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并在服饰设计制作中挖掘手工技艺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切入点,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发扬以及拓宽设计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针法刺绣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清新唯美的刺绣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