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研究综述

2019-06-30张琳琳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股权结构

张琳琳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和梳理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从起源与发展和国内外两大方面入手,总结了基于委托代理等相关理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成本及收益、作用和必要性、问题及解决办法等主要观点。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对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看法及建议补充。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委托代理理论;股权结构;内部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0-0241-03

1 会計信息披露的起源与发展

17世纪的法国,社会经济形势动荡,债权人对企业所施加的压力慢慢转向社会与统治者,导致很多股东也无能为力。因此,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法典——《商业大法》。这部法典的问世标志着国家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提上了法律管控的层面,法典要求所有的企业必须实施披露工作,既面向债权人又面向社会。

股份公司产生之后,股东与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等又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同时随着公司开展的业务日益烦琐,会计信息就更加不易呈递到股东手中,这对信息披露的需求大幅度提升了。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1933年,美国形成第一个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这个时候,美国会计师协会在会计准则中也融入了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条例,从此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有了法律体系的保障,在行业也慢慢产生了作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被迅速推广起来,从美国逐渐蔓延到全世界。

2 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理论研究

2.1 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表示了庄园主人和管理人员即管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且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生产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两权分离的现象开始大量出现,这些因素都引导着受托责任观的产生。井鸠雄士(1975)在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中提到,受托责任是指资源的直接管理者即受托者。

两权分离将经营者与所有者一分为二,所有者为了控制企业,要求经营者出具相关证明即财务报告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田壁(2012)指出资源接受委托的一方接受相应的委托,被管理的委托的一方交付的资源,接受委托的一方因此而接受了高效合乎常理的管理和使用的受托资源,保证它的保值、增值的责任,并承担一定的义务。

2.2 决策有用观

G. J. Staubus(1953)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对决策有价值。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发布的第1号会计概念公告中《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1978)表达了这一观点。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扩大,证券市场的规模化越发扩大,上市公司看中了市场中需要寻求投资的欲望,它们渐渐将目标从原始股东转向了市场大众,这种转变直接导致了证券市场作为一个媒介将企业与个人联系在一起,企业开始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募集资金,投资者们开始寻求评估进行投资决策。

2.3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所倡导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构体系成为现在企业架构的核心机制,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的起源。刘有贵、蒋年云(2006)在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的两个前提假设,一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代理人关心的是付出与努力所带来的回报,而委托人在乎的是结果与直接收益,这就导致了利益不一致甚至冲突。二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的影响,委托人无法见证代理人的付出,也无法得知代理人是否存在着违约的现象。这两种假设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而会计信息披露可以解决假设中的问题,所以现代会计信息披露是基于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

2.4 契约理论

田昆儒(2000)认为,会计主体由契约构成,会计契约成立的基础是财产权利,契约对会计工作进行限制,履行和解除契约成为会计工作的目的。因此,“会计本质上是契约的集合体”。只有在双方对于会计信息互相熟知的情况下,契约才可能成立,会计信息披露是契约成立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会计信息披露使得双方各自约束,产生契约中的约束条件,通过会计信息披露的手段使得契约更好地达成,使得契约更具有保证性与充分性。

3 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国内外研究

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历史悠久,大量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动态是关于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信息披露的成本及收益、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和必要性、会计信息披露带来的问题及对策4个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相关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和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蒋顺才等人(2004)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以《证券法》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体系框架。其中,对于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全面的、多方位的。在此基础之上,国内众多学者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状况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真实性难以确凿,同时对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及时性也有待加强。大量文献也对下述的4个方面做了详尽的阐释。

3.1 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

(1)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Diamond等人(1995)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指出,从公司股权治理结构的方面来看,在管理人员入股公司股份或机构占公司的股份增加时会导致代理人成本的减少,从而降低经理人员控制会计信息的概率。Laporta(1999)提出公司的股权越集中,那么股东就会增加对自己利益的考量,因为公司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所以财务报告舞弊概率大增,通过对会计报表的粉饰等手法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做法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害。陈媛媛(2008)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沪市上市公司进行回归分析,重点通过研究股权结构与财务结构分析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得出法人持股比例和股权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呈正相关的结论。此外,还有许多文献都指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会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相关影响,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提出完善股权结构调整的相关措施来规避此问题。

(2)内部治理结构。国外学者Bushman(2005)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与会计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即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董事人数比重越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就越高,同时管理者持股比例越大,会计信息操作的可能性越小。在国内的文献中,何泉成(2007)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选取深圳上市的31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为样本,从董事会结构与公司内部管理结构方面入手,得出了内部治理结构会对会计信息披露有影响的结论。

3.2 信息披露的成本及收益

Ogneva M. Subramanaam K.和Raghunandan K.(2007)認为,法律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能够抑制上市公司信息失真造假问题,但是由于有些企业不愿意或者尽可能少地负担披露的成本会使披露过程中出现漏洞,也会直接影响披露程度。Qian Yao、Zhihong Zhang(2009)认为,由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会导致在会计信息披露时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博弈,同时外部监管的力度远远不够,这就导致企业在信息披露时出现失真、不充分等问题。在我国,信息披露与成本及收益问题的关联性一直是研究的热门问题,丁小华(2007)指出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才具有价值,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会为企业带来声誉,以此降低资本,反之则带来负面影响,增大公司成本。黄娟娟、肖珉(2006)通过选取1990—2003年中国全部非金融类在期间实行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得出以下结论: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可以帮助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因为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成本这两者有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3.3 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和必要性

MarijaTokic、Marina Proklin(2011)阐述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他认为公司整体的信息系统的一个下属就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能准确全面地指出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会计报表获取这些信息。我国学者刘翠侠、石峰(2009)研究会计重要性原则,提出会计信息失真是非常可怕的,可见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给出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对信息披露时要注重重要性原则来加强披露的真实性和价值。胡国恒等人(2014)指出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决策分析,有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监管体系的完善,可见其必要性。

3.4 会计信息披露带来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国内大量学者对此研究探索我国企业信息披露的主要几个问题。柴爽(2018)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很多不正确的地方,有些企业存在过多地披露或者信息披露的不完整。魏明海等人(2001)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质量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王咏梅(2001)指出会计信息和成本效益的不对称是目前上市公司在披露中失真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完善披露体系中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钟俊华、顾方宇(2014)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利润表构成、偿债能力披露、关联交易披露等会计信息不充分、上市公司对重大信息披露不及时及操纵利润、对于筹集资金的用途不披露、出现使用者会产生误会的不正确信息等。

基于大量学者对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及对我国市场的调查,总结归纳出了问题的主要几个原因。王斌、梁欣欣(2009)使用的研究数据为深圳交易所2003—2008年《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报告书》及1 900多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使用回归分析法探究法律制度的环境、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等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发现法律制度规定的详细程度与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呈正相关,强制上市公司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刘湘亚(2014)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指出会计制度不健全、内部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控制度不健全、内在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原因。梁艳梅(2014)认为监管主体的职业道德缺失,会计事务所帮助上市公司一起隐瞒信息,共同构建了不真实的利润。

加强完善会计准则的更新,增强监管力度,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等是大多数学者都提出的对策。党丽萍(2013)认为,加强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披露的报道也是加强监管的一种手段,以此警醒上市公司。胡国恒等人(2014)提出通过法律手段管制是最有效的,加大对造假或者不披露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造假成本,从根本上抑制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武铮(2015)认为,要建立健全法律法则体系制度,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杨洪波(2019)提出要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 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研究的评价

通关研究国内外文献不难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信息披露对各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推行经济一体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诚然已成为推动发展、整合市场的重要动力。

在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委托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为学者们研究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应用方面还不够全面。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作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影响信息披露的因素、解决信息披露问题的相关对策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从我国现有情况来看,资本市场处在发展阶段,监管上市公司的机制也不够成熟,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原来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已有些地方出现欠缺。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研究的时间早于国内,研究数量和质量都高于国内,且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存在较为先进、成熟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此类实证研究分析角度和理论应用都比较全面。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选取数据不够准确和全面,因此在这块研究方面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力度还不够大,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5 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韩道琴、陈琛(2010)通过比对中美两国的会计制度及上市公司治理体系的差异得出,中美会计信息披露的差异主要在于上市公司披露的渠道及时间和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与公司内部治理。我国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会计信息披露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这就需要加大政府及社会各层面的监管力量,建立完善的披露平台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披露方式,同时需要我国上市公司加强内部公司治理和管理等。

参 考 文 献

[1]柴爽.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8(4).

[2]武铮.当前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若干研究与讨论[J].中国集体经济,2015(36).

[3]杨洪波.关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1).

[4]汤佳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5(8).

[5]梁艳梅.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J].企业家,2014(4).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披露股权结构
市场化程度和股权结构动态调整速度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浅谈我国二元股权结构
基于产权会计理论对国企低效原因回顾与思考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
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究
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