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的先农坛

2019-06-30张一泓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耕牛皇帝耕地

张一泓

“迎神!仪式官各司其事!”在司仪底气十足的高声祷告中,一场精彩纷呈的祭祀先农的活动正在先农坛隆重举行。只见数十名衣着华丽的舞蹈演员和技艺高超的乐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神情肃穆的清朝“皇帝”率领文武百官毕恭毕敬地完成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等礼仪活动。现场仪式庄严肃穆,引来众多的北京市民和来自各地的游客驻足观看。整个祭祀活動长达两个多小时,完美再现了清代皇帝祭祀先农的场景。

据了解,每年的农历二月,大地回暖,春耕在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都会选择一个吉日,在北京的先农坛举办一场敬农文化展演活动,通过模拟清代光绪时期的祭祀礼仪,重点展示皇帝亲祭、沿袭自周代的天子八佾之舞的祭舞,以及源自上古、定型于明代的中和韶乐演奏,再现清代皇帝祭祀先农的仪式,以此告诉大家春耕拉开序幕了。

通过观看敬农文化展演活动,广大市民了解了丰富的先农文化内涵,感受到我国自古以来尊农、重农的历史渊源以及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在树立尊农、爱农观念的同时传承重农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以农为先

先农,即炎帝,是中华儿女崇敬的人。他发明了农业耕种和耒耜等农业工具,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贡献巨大,让人类的文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相传炎帝亲尝百草,用草药治病;在刀耕火种的实践中,他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本部落的民众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封建帝王对农业的重视,一是体现在隆重的典仪祭祀上,二是要以亲耕农田来体现。

早在上古伏羲氏时代,伏羲就“重农桑,务耕田”,每年的二月初二要“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周武王更是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举行盛大仪式,亲率文武百官在这一天下地进行农耕活动。后代帝王沿袭了这一做法。

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由于中国历史上,古代帝王与“二月二、龙抬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也留下了许多古代帝王与“二月二、龙抬头”的奇闻趣事。

中国古代有明确的祭祀先农的记录,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至明清时期礼仪制度趋于完备。明清时期,先农坛是皇帝祭祀先农和举行藉田典礼的地方,是体现中国历史高度重视农业、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的重要场所。每年农历二月的某个吉日,皇帝都在先农坛举行“亲耕享先农”的祭祀典礼,体现了他们对农业的重视,祈求先农神保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先农坛的设立,实际上蕴含两层意思:崇尚先农,以农为先。近600年的风雨沧桑,从本源文化的创意到为帝王服务的建筑,而今成为文物圣迹,它无处不体现着历史、文化、艺术的价值。如今,先农坛的外坛已成体育运动场所,内坛在历史的洗礼中古柏成荫,修葺后的建筑群屹立其中,更显辉煌。在先农坛古建筑博物馆内陈列着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展》,先农坛的全部建筑也成为其展览的组成部分,游客们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韵味。

先农坛的特色

先农坛又叫山川坛,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 年至 1420 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 21 号,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建筑群相对应。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为天神、地祇二坛。

民国以后,先农坛逐渐衰败,后很多建筑被拆除。1916 年,先农坛被辟为城南公园。1936 年,在原址东南角盖起北平公共体育场,后更名先农坛体育场。现在,先农坛建筑群设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先农坛共有建筑群五组:庆成宫、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神厨(包括宰牲亭)、神仓、俱服殿;另有坛台四座: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这些组群建筑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祇坛位于内坛墙之外。

先农坛的建筑群,包括现存的内坛墙在内,从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时期大修,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的特征。这些祭祀建筑,根据祭祀活动中的不同要求分为宫殿建筑(皇帝祭祀前后的更衣场所、文武百官祭祀后的庆功之地、祭祀太岁的殿宇等)及象征生产等项的功能性建筑(神仓、神厨、神库等)。

由于使用的不同要求,建筑的结构及技艺又有所差别:宫殿建筑雄伟壮观,庑殿或歇山屋面,外表辉煌,采用黑色或绿色琉璃瓦,内部雕刻精细,用鎏金装饰,格扇门窗用三交六碗菱花,建筑内外用金龙和玺彩绘等。其余建筑虽然也为厅堂结构,但灰瓦硬山及简练的装饰,与前者形成明显的等级对比。另外,现保留完整的内坛墙,外皮用城砖淌白糙砌,基本为乾隆时期原制,内层有明代夯土墙体。墙宽2.2 米,高 4.1 米,墙顶置木椽望板,上盖筒板瓦。内坛墙四面各设三间拱门一座,南门与太岁殿建筑群置于同一轴线,北门在神仓院与俱服殿之间,东西门基本相对应于观耕台及先农坛之南。四座门均为砖石结构,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四座门均具典型的明代特征,南北二门留有清晰的早期龙锦枋心旋子彩画。

先农坛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坛,按照传统祭祀的礼仪需要宰杀牲畜,而宰牲亭是皇帝祭祀先农神时专门宰杀牲畜的亭子。神厨库院是存放先农诸神神位和准备祭品的院落,位于先农神坛的正北,由正殿、东西配殿和两座六角井亭组成。正殿称为神版库,用来供奉先农神的牌位;东配殿为神库,是存放祭祀和皇帝耕地用品的地方;西配殿为神厨。俱服殿和观耕台为同一轴线上的建筑,位于太岁殿的东南,俱服殿在观耕台之北,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先农时更衣的场所。观耕台为皇帝亲耕完毕,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的高台。观耕台呈方形,四面各有台阶 9级,台阶踏步由汉白玉条石砌成,侧面雕有莲花图案。神仓是存放耕田收获的谷物的地方,皇帝亲耕收获的谷物供北京各坛、寺庙祭祀时使用。神仓的院子分为前后两个院,前院有收谷亭、圆廪神仓和库房,后院是存放祭器的库房。

了解农时 熟悉节令

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和皇帝亲耕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自耕田。

人们常说的“一亩三分地”,其实就是皇帝祭祀先农神后亲耕的田地,位于观礼臺的南方。

满族原来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1644年建立清王朝之后,为了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居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便在惊蛰时节乘龙辇从正阳门到先农坛耕地。当时,专门划出的这一块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亲耕”,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并以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做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将地改作他用。当时皇帝“亲耕”的这块地恰好为“一亩三分地”,于是,人们推而广之,将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称为“一亩三分地”。

皇帝耕田可不像普通农民一样耕地,而是执行严格的制度。明制是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地四趟;清制改为往返犁地三趟,然后,从西边的台阶登上观耕台,观耕结束后,由东边的台阶退下。这么烦琐的礼仪,这早已不是耕地了,更像是在表演。既然亲耕是表演,皇帝是演员,自然要进行演练。据有关史料记载,为了保障亲耕典礼的顺利进行,清代皇帝在亲临先农坛耕地之前,都要进行一番演练。圆明园里的山高水长,中南海的丰泽园,这两个地方都是皇帝的演练场所。

嘉庆皇帝亲耕时,碰上了不听话的耕牛就发“牛脾气”,并引发了对官员的问责。据说,有一年,嘉庆来到先农坛耕地。也许是嘉庆皇帝事先没有演练好,加上他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惯了,哪会耕地呢?这一次碰巧顺天府所备的耕牛不驯服,而耕牛可不管扶犁驾牛的是不是当今皇帝,一时发起了牛脾气,死活不肯耕地。没办法,大臣们赶紧给皇帝换了一头耕牛。不巧的是,换回来的耕牛还是不驯服,任凭鞭子怎么抽打,它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十多个御前侍卫都跑过来帮忙,他才勉强耕了三个来回。嘉庆皇帝虽然勉强完成礼仪,但他余怒未消,登上观耕台,命睿亲王、克勤郡王、庆郡王等人,各耕五个来回;然后,他命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的官员各耕九个来回。结果,这些王公大臣们所用的耕牛,也都不驯服。嘉庆皇帝的耕牛不驯服,有御前侍卫帮忙,可是这些王爷大臣的耕牛不驯服,就没人帮忙了。

这些官员不会耕地,无法驾驭耕牛,甚至还出现了耕牛四处奔逃的现象。这一场皇帝亲耕的典礼,成了一出闹剧。嘉庆皇帝十分生气,当天就向军机处发了上谕:“耕藉为劭农大典,顺天府供备牛只,平时不勤加演习,玩忽从事。著将专司供办之大兴县知县沈守恒、宛平县知县张洽俱先行革去顶戴,交部严加议处;顺天府府尹费锡章系专辖之员,著交部严加议处 …… 所有此次一切例赏,概行停给。”嘉庆皇帝这次亲耕没有表演好,他自己不反省,反而将责任推给了顺天府的官员,成了千古笑柄。

猜你喜欢

耕牛皇帝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耕牛和农民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皇帝需要帮忙吗
皇帝怎么吃
忠厚的耕牛——《五牛图》
耕牛“猝死症”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