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西藏壁画

2019-06-27陈丹

西藏人文地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颜料壁画西藏

陈丹

札达古格王国遗址。

夏天,我在一个暴雨连连、山洪频发的时节,独自搭车去了阿里,进入札达古格王国的壁画世界。

没有一个游人,管理员为我开了门就出去晒太阳了。

我独自一人置身于空大的殿堂之中,周围那些旷世奇珍般的壁画将我包围。墙壁上的那些佛、菩萨、国王、平民、牛马、鬼怪都活了,它们在我身边围绕飘浮,环佩叮当起舞吟唱……

我被深深地迷惑,再也无法回到现实中来。

西藏真是一個壁画的世界啊!寺庙、宫殿、府第、民宅、驿站、旅店等地的墙壁、回廊、天顶、梁柱……壁画无处不在。

寺院,是壁画最多的地方。大寺院通常会有几十个到上百个殿堂,各个殿堂及其周围走廊的墙壁、天花板等处绘满了壁画。在全藏千余座寺庙中,无以计数的壁画组成了一道环绕西藏、延绵不断、绚丽多姿、色彩缤纷的美丽画廊。在这个壁画世界的洋洋大观里,绘画的内容从神到人、从风光到建筑、从动物到鬼怪、从故事到现实、从历史到今天……林林总总。

可以说,这是一个描摹在墙上的“三界”,里面包含了人、鬼、神众生相,以及他们的故事。

西藏第一批有据可查的壁画出现在吐蕃时期

壁画,顾名思义,即绘制在墙壁上的画作。

有观点认为,西藏的壁画起源于摩崖刻画。其引证藏史记载说:传说吐蕃藏王松赞干布在继位的那一年,从红霞中看见了释迦牟尼、马头明王、度母、不动金刚四佛,立即命尼泊尔工匠次巴将四尊佛像刻于石岩上,绘有五彩。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这就是西藏最早的壁画雕刻艺术。

对于这一观点是否确凿,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更相信壁画艺术是从外地传入西藏的说法。因为相对于西藏壁画的起源,它的发展脉络是比较清楚的。在西藏大地上,保留着所有历史时期壁画的斑迹。从吐蕃时期第一批画作到现代新作,发展的脉络一直没有中断过。

西藏第一批有据可查的壁画,出现在吐蕃时期。据说在藏王松赞干布遗训秘籍中,记载了他亲自布置藏、汉、尼泊尔画师在大昭寺墙壁上绘制马头明王、观音菩萨、白度母、阎王摇铃女、鹦鹉的故事、猴子的故事、鸟的故事等壁画。

在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以前,拉萨几乎没有像样的宫室庙宇。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都是文成公主进藏后开始修建的。

参与修建的许多工匠来自汉地和尼泊尔,当时这两处的绘画水平都比西藏要成熟得多。在敦煌莫高窟等地,早就出现了许多精良的壁画作品。西藏第一批壁画,留下了汉地和尼泊尔的印迹。这个时期的壁画,人物形象丰满、色彩单纯,很接近敦煌壁画中北魏、唐初的一些作品;而人物线条柔和,姿态婀娜,装饰I生极强,又颇具尼泊尔画派的风韵。

后来,壁画成为西藏寺庙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修建寺庙,一定绘制壁画作为装饰。绘画内容也由单一的宗教,扩大到广泛的现实生活和历史题材。

公元10世纪末,随着宗喀巴领导的格鲁派教法的兴盛,寺院大规模发展,西藏壁画艺术开始步入最灿烂的时期。

西藏壁画是记录西藏历史的画卷

专家将西藏壁画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一是佛和菩萨像。有佛、菩萨、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护法神等的偶像画。画工们用艺术手法,给佛像赋予了人性,使佛和菩萨呈现出虔诚、俊秀、慈善、妩媚、刚烈等各种神态。

二是佛本生故事变相图。采用连续画面形式,既绘画佛陀一生的主要事件,同时也宣扬了佛教教义的一些故事。有表现释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种故事的本生图和佛传;有大师传(莲花生、阿底峡)、法王传(八思巴、宗喀巴、五世达赖)、藏王传(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等。

布达拉宫壁画多闻天王。

三是历代高僧的传记画和肖像画。有历代达赖喇嘛、班禅大师等高僧活佛像;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藏王像;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尺尊公主等后妃像。这类作品像连环画一样,展现在各个寺庙里,每个人的个性特色鲜明,略懂西藏文化的人,一眼便可分辨出来。

四是重大历史事件及风俗画。例如布达拉宫壁画上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婚,文成公主行至拉萨受到全城居民热烈欢迎的画面;位于山南雅鲁藏布江边的桑耶寺,有不少比武、赛马、拳击、摔跤、举重场面的壁画;还有气功师用两把钢刀支撑腹部、手足平伸的精彩表演。

在以上壁画分类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一类建筑画。许多蔚为壮观的建筑画,常常出现在壁画中。如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山西五台山等。这些壁画不仅描绘了建筑的辉煌精美,有些还将其修建过程体现出来。如布达拉宫的修建过程,就足有百余幅画面来表现。

西藏壁画形象地表现了西藏地区的社会风貌、宗教发展、历史传说,以及风土人J隋。它的内容并不拘泥于宣传宗教,许多壁画真切地反映了历史、人民生活和自然景物;记录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展现了西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即使是表现宗教题材的画面,也不同程度地透露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状况。

西藏壁画,实际上是记录西藏历史的画卷。

壁画艺术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我学习唐卡绘画的时候,我的尼泊尔老师就曾对我说:西藏唐卡是尼泊尔帕巴画之后的产物,深受帕巴画风格的影响。壁画亦走过相同的路程:自松赞干布时期修建大昭寺以来,主导西藏壁画的主要是汉式和尼泊尔式画派。多年以后,西藏壁画在其发展中不断地世俗化、民族化,并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和影响,将藏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融合到一起,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的艺术流派。

在十多年间,我几乎走遍了西藏以及所有藏区,领略了各地壁画的不同风韵,对不同的画派也逐渐熟悉。公元13世纪起,西藏壁画在发展中形成了几个各具风格的流派:勉唐派、钦孜派、康孜派。

勉唐派是西藏壁画祖师勉唐拉顿珠所开创。他把历代藏族优秀画师的壁画艺术特点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独特表现手法的一派。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刻划细致、富丽堂皇,是西藏最有影响的画派。

钦孜派也称“藏孜”画派。早期受邻国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较大,流行于江孜和日喀则。特点是构图饱满、色彩浑厚深沉、人物造型丰满、追求曲线变化。

康孜派又称噶玛嘎哲,主要盛行于西康。它受汉地影响较多,其特点是精细地表现人物的神态,四周善用花草树木、山石瀑布等加以烘托,画面洁净,色彩搭配和谐。

白居寺壁畫,赐一切成就度母。

白居寺壁画,多闻天王。

在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阿里古格壁画有别于藏区其他的壁画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并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阿里与周边克什米尔、西域、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文化关系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古格壁画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证明了古格艺术是域外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审美性极强。其线条表现力在丰富和繁复中突出柔美,用色浓烈多样却又和谐不冲突,构图装饰性极强而又多变,造型生动且优美婀娜,有极强的律动感。

去年10月,我再次去阿里札达县,来到托林寺和古格遗址。我看见壁画已经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不能近距离观察,殿堂里也配备了讲解员,为游人讲述壁画的故事和古格的历史。这一次游人很多,但是那些壁画,一如12年前我见到的那般鲜亮、那般精美,令我热血沸腾、万分着迷。这就是矿物质颜料的魅力,只要不被阳光照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光,也不会在壁画的色彩上留下明显痕迹。

壁画绘制的具体步骤

壁画绘制的准备工作,可以分成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根据墙壁的高低宽窄,确定绘画的位置,画出边框;第二步是用牛皮熬成较稀的胶,对上少许红色的颜料,在墙面上刷一层淡红色的胶水;第三步是将一种叫“萨昂巴”的黄色颜料兑入牛胶,搅拌成糊状的粉浆,再刷到墙上;第四步是将墙面打磨光滑平整,形成作画的基面;第五步,在基面上方六分之一处,从上往下画蓝红绿三道色条。蓝色的用来书写藏文或梵文的经文,或菩萨的名字;红绿两色条处理成有折纹的布帘形象,画上装饰性的花样或珠宝的图案。第六步是“嘎裁”。下面边框到地面的空白称为“嘎裁”,高度约占墙面的三分之一,可装饰成深蓝或深绿色,但大都为白色。

壁画的颜料,最好的是矿物质颜料,饱和度高,保存时间长久。绝大多数矿物质颜料都坚硬无比,打磨时需要极大的耐心。以我的老师为例,他磨制白色颜料,选择用砗磲和白色的海螺磨制,断断续续要打磨三年才制作完毕。老师说,从磨制颜料开始,就要静心冥想,顺时针缓慢打磨,这样才能注入宇宙的能量,才能绘制出好的作品。

正式绘制壁画前,首先要用粉兜打出对角线,找出中心点,再确定好人物和景物的位置后,就可以往墙上作画了。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如布热”,即勾草图。用炭笔依次勾出主要人物、陪衬人物、云雾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画人物要严格按照造像量度经上的比例,此工序大都由经验丰富的老画师完成。

第二步“介”,就是勾墨线。用毛笔在草图上根据炭笔线条勾出墨线定稿。

第三步“存”,就是上色。颜料均为传统的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在颜料内调入动物胶和牛胆汁,功用是保持色彩鲜艳,经久不褪。上色的顺序依次是:天、地、云雾、主佛的头光和背光、人物衣服和其他景物的深色部分、人体的肉色和其他浅色部分。

第四步“当”,是对画面的色彩团块进一步的加工渲染。如对天、地、华光、花瓣等处用水进行点缀、皴擦、晕染处理;对人体袒露部分晕染出肌肉、骨骼的结构和明暗变化。

第五步“介”,相较于第二步的“介”,这一次是用彩色线条勾勒轮廓线和衣纹。经过“存”、“当”两步后,原墨线勾的轮廓和衣纹会被颜色盖住,所以要用深色颜料沿着原来的墨线重提一道。

第六步“赛热”,即敷金。金银粉的运用是西藏壁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描金的部位多在佛像的头饰、璎珞、衣纹、服装上的花样、背光的华光、供物法器、建筑金顶以及山石脉络等等。

越是重要的殿堂、讲究的壁画,用的金银越多。有的壁画还要用到沥粉堆金的立体线条,方法是将调胶的石膏糊装入带细嘴的皮囊,沿着勾好的墨线挤出石膏糊,成为浮雕状的立体线条,待干后上金粉或银粉。

第七步“坚契”,即开眉眼。这是绘制壁画的重要步骤,开眉眼就像画龙点睛一样重要,人物是否传神最重要就在眉眼的表现力。

第八步“赛觉”,是用琥珀特制的笔,将画面上的金银部位打平磨光,这样整个绘画的工序就完成了。

最后是收尾工作。上一些胶汁或者清漆,壁画的绘制就宣告完成。

一股壁画的题记,除了写明壁画绘制的缘起、内容以外,有时还标出每个人、神的名字。壁画不像唐卡和塑像那样供信徒香客顶礼膜拜,更主要的是介绍历史,阐明教义,记载高僧大德、王臣后妃的业绩,它的内容也相对更广泛随意;在一些时候,壁画中的人物,也可以由画师增添或者删减。

西藏寺庙壁画大都依据《造像量度经》等“三经一疏”作为绘画规范。从宣传的角度,对佛像的人体比例、法器饰物等方面提出要求。壁画中的释迦、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及其他显、密二宗中的形象,多具有西藏佛教艺术的一些特点。

藏族艺术工匠在创作壁画时,并未完全受佛经仪轨的限制。画师们把自己对现实中人的形象的观察、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个性渗透到作品中,使得一些佛像具有地方特点和人间情趣,所描绘的风物、景观和世俗生活场景,也大多栩栩如生,被赋予了浓烈的现实感和人民性。

壁画的颜料饱和度高,保存时间长久。

猜你喜欢

颜料壁画西藏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都是西藏的“错”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壁画上的数学
一个人的西藏
帮壁画“治病”
西藏:存在与虚无
颜料抹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