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9-06-27王欣高明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期

王欣 高明军

【摘要】 目的 研究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行附着龈重建术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补牙疗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附着龈重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牙龈修复效果以及牙龈后期质量与牢固程度, 对两组患者附着龈黏膜宽度增加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重建68颗种植体, 术后2周印模结果优异, 患者黏膜部位伤口愈合均较理想;4周后修复部位与相邻牙相互协调。而对照组60例患者的66颗牙齿治疗后2周印模结果不甚理想, 7例患者术后出现黏膜部位炎症;4周后仍有4例患者手術部位黏膜处有炎症反应, 且还有5例患者膜龈联合部位与相邻牙协调度较差。观察组患者的修复程度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 观察组中37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在2~3 mm, 23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在1~2 mm, 无一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1 mm;对照组无一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在2~3 mm, 37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在1~2 mm, 23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1 mm;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观察组有效黏膜增加厚度>1 mm的几率为100.00%(60/60), 而对照组患者的黏膜增加厚度>1 mm的几率仅为53.33%(32/60), 观察组患者的附着龈宽度增加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附着龈重建术应用在口腔种植修复中有着明显的效果, 操作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优点与稳定性, 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附着龈重建;口腔种植修复;牙龈缺失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1.042

附着龈疾病或者缺失的问题是口腔牙龈较为常见的问题。主要的缺陷体现在缺失或者狭窄。在一定程度上, 附着龈的主要作用是对牙周进行有效保护, 同时有效抵抗咀嚼带来的刺激感, 可以更好的保护牙龈与牙周, 提高牙齿的稳定性与牢固程度[1]。因此, 对于附着龈进行有效地修复与种植在临床治疗附着龈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2]。现阶段中, 传统的牙齿种植与修复方法在修复后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炎症或者牙齿不协调等现象, 而采用附着龈重建的方法在口腔种植修复工作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与效果, 本文着重探究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 更加深入的分析其应用价值[3]。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口腔科在2016年6月~2018年5月接诊的进行附着龈重建术治疗的患者120例, 患者中男65例, 女55例;年龄29~63岁, 平均年龄(37.4±8.6)岁。两组患者均为牙龈部分部位缺失的患者, 并且无其他牙龈或口腔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补牙疗法进行治疗, 主要内容为:对牙龈部位进行传统的消毒、清理以及各种简要的治疗方法, 与此同时进行较为简单的补牙法。

1. 2. 2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附着龈重建, 对患者的牙龈缺失处进行清理与检查, 提高补牙过程中的牙齿质量, 并且对患者的附着情况进行实时的观察, 定时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黏膜宽度增加情况[4]。患者的手术过程中进行局部麻醉, 有效减少患者的手术疼痛感, 对患者牙龈根部种植部位颊侧进行梯形方式处理, 将切口部位进行有效保留, 采用滑动调节的方式明确患者的牙齿前沟部位的方向, 最后通过可吸收的缝合线进行固定, 将切口处进行缝合, 避免出现多余切口现象, 对患者的手术部位做消毒处理[5]。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与后期复诊, 患者在术后2周应当到医院科室进行复诊, 首先要对上一次牙龈部以及补牙处进行观察与检验, 同时进行印模处理。4周后进行烤瓷修复, 巩固牙齿的坚硬程度与契合度, 提高补牙的质量。3、6个月时医院将对患者进行复诊, 检查患者的牙龈质量, 确定牙龈的耐久度与坚硬度, 对患者的角化黏膜宽度进行测量, 对其牙龈缘外形以及附着点的重建情况进行检验, 待到患者的全部指标检查清楚并且保证没有问题之后进行记录和统计, 分析其结果[6]。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修复程度与治疗效果, 并且对于两组患者手术后的黏膜宽度情况进行评级, 级别分为3级, Ⅰ级:宽度为0~1 mm;Ⅱ级:宽度为1~2 mm;Ⅲ级:宽度为2~3 mm;并且每个级别中患者的牙龈种植体一级牙龈缘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7]。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修复程度与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60例患者重建68颗种植体, 术后2周印模结果优异, 患者黏膜部位伤口愈合均较理想;4周后修复部位与相邻牙相互协调。而对照组60例患者的66颗牙齿治疗后2周印模结果不甚理想, 7例患者术后出现黏膜部位炎症;4周后仍有4例患者手术部位黏膜处有炎症反应, 且还有5例患者膜龈联合部位与相邻牙协调度较差。观察组患者的修复程度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 2 两组术后黏膜宽度情况比较 术后3个月, 观察组中37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在2~3 mm, 23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在1~2 mm, 无一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1 mm;对照组无一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在2~3 mm, 37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在1~2 mm, 23例患者黏膜增加宽度<1 mm;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观察组有效黏膜增加厚度>1 mm的几率为100.00%(60/60), 而对照组患者的黏膜增加厚度>1 mm的几率仅为53.33%(32/60), 观察组患者的附着龈宽度增加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