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治疗牙列缺失的效果

2019-06-27殷丽珺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期

殷丽珺

【摘要】 目的 探究牙列缺失治疗中应用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54例牙列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治疗, 观察组采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患者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0.37%。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2, P<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修复治疗, 牙列缺失患者应用口腔种植修复方法治疗效果显著, 具有良好固定性, 可有效恢复咀嚼功能与语言功能, 提高颜面部美观性, 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口腔种植修复;常规修复;牙列缺失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1.041

牙列缺失是一种口腔科常见疾病, 部分患者由于牙齿缺损会导致牙列不完整情况发生, 对于患者的语言功能存在严重不良影响, 会使患者出现发音不准等问题, 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随着口腔科医疗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 口腔种植修复技术也日臻成熟, 在牙列缺失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探究常规修复方法与口腔种植修复在牙列缺失中的治疗效果, 本院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牙列缺失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口腔门诊2017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牙列缺失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认可, 且纳入患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2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0例, 年龄22~61岁, 平均年龄(53.29±3.28)岁;牙列缺失原因:先天性缺失者10例, 外伤者8例, 拔出残根所致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 女6例, 年龄21~64岁, 平均年龄(54.88±3.64)岁;牙列缺失原因:先天性缺失者13例, 外伤者4例, 拔出残根所致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开展修复治疗前均进行剩牙检查, 了解患者基牙牙体及牙周情况, 利用X线牙片与全景片了解残留牙周与残冠根长情况, 同时观察是否存在炎症情况, 根据患者牙列缺失情况科学制定修复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治疗, 即安装活动义齿, 准备好临时冠与基牙, 按照圆锥型套筒管制作流程制作圆锥型活动义齿, 通知制作可拆卸型, 依据患者的咬合记录移动模型至半可调制式架上进行调整。采用聚合瓷制作内外冠, 外冠材料表面需具有固定位珠, 試戴内外冠时, 通过不断调整找到患者试戴最舒适的放置位置, 并将其放置于硅橡胶印模内, 将凡士林涂抹于内冠组织上, 灌注树脂材料, 安插固位钉[2]。

观察组患者采用口腔种植修复, 采用种植球帽附着体半固定修复技术, 分为临时义齿修复及牙体种植两个环节:①临时义齿制作:a.通过口腔检查获取患者数据资料, 在修复前制作临时义齿, 依次进行取模、转移关系、排牙、就位等操作;b.制定牙列缺失的修复方案, 确定牙体种植的理想植入方向, 确定分布位置, 对种植体部位的骨质、骨量进行判断, 针对性设计未来所应用的修复体, 术中将种植体引入设计的植入方向。②牙体种植:a.确定患者首次种植体的数目及种植部位, 做好种植器械的准备工作;b.了解患者的神经分布情况, 科学预设植入孔部位, 恰当选择牙龈切口, 于钻孔区及唇颊侧处的皮肤、组织、神经逐层剥离, 使牙槽骨充分暴露, 根据预定方案钻孔, 及时采取冷却处理, 科学选择钻孔方式、深度、速度, 安装种植体时需注意种植体大小与长度需与钻孔相适应, 从而保证种植体上表面相平于牙槽骨表面, 安置种植体后, 缝合切口;c.于修复4个月后, 安装种植体上部结构以及种植球帽附着体, 修复牙冠。结合修复方案, 根据上述方法实施分期修复直至修复完成。

1. 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患者的语言功能、固定程度、美观性、咀嚼功能等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经修复治疗后, 患者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正常, 固定程度较为理想, 具有美观性, 评价为显效;经修复治疗后, 患者的咀嚼功能与言语功能明显恢复, 固定程度良好, 具有一定美观性, 评价为好转;患者治疗后固定效果较差, 存在语言与咀嚼障碍等, 美观性较差, 评价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患者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0.37%。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4182, P<0.05)。

3 讨论

牙列缺失是一种口腔科常见疾病, 外伤、牙周炎、龋齿等均会导致牙齿脱落, 进而造成牙列缺失, 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也会影响患者正常的语言功能及咀嚼功能[4], 且牙列缺失也会导致牙畸形, 对于颜面部美观性存在极大不良影响, 对于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均会造成极大威胁[5]。因此, 针对牙列缺失及时开展修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固定义齿修复与活动义齿修复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修复方案, 各据优势与劣势。

以往临床多采用活动义齿修复治疗, 具有技术要求低、操作简单、磨牙少, 适用范围广, 便于后期修理、费用较低等优势;但活动义齿的异物感明显, 稳定性与咀嚼能力较差, 自洁作用差, 会导致基牙损伤, 加速牙槽骨吸收, 导致黏膜溃疡等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