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童年,我的呼兰河

2019-06-26刘阳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9年6期
关键词:呼兰河火烧云萧红

刘阳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看了不止一遍,每次都被深深吸引。无论上世纪初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还是萧红童年与爷爷的祖孙情深,抑或对景物的生动描写,都无法忘怀。行文素简,情感细腻,通篇弥漫着女作家洞察世事之后淡淡的忧伤。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写夏天呼兰河城特有的“火烧云”那一段,曾被选进小学课本,我几乎会背。“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旁边的人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萧红在书里用很多笔墨描写童年生活,蜂飞蝶舞的花园是她儿时的欢乐场。对幼年的作者来说,祖父是她最重要的人。“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这句话清晰地传递着萧红对祖父深深的眷恋之情。萧红四五岁时与祖父形影不离,在后院陪祖父劳作,逮蚂蚱捉蝴蝶,给祖父的草帽插满玫瑰花,听祖父念诗。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萧红寂寞又幸福的童年生活。

我每读这些文字,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和祖父母。

小时候去江宁湖熟爷爷奶奶家小住,屋顶有明瓦的青砖瓦房,瓦房旁边就是全村人吃水用的大水塘。我最喜欢蹲在洗衣淘米的青石板上,看着天光云影倒映在碧清的水中,一阵微风吹过,水面荡起细碎涟漪,水的气息扑面而来,只觉清心醒脑。将手伸进水里,小鱼小虾迅捷转身,倏忽来去,怎么也抓不到。探身一摸洗衣石板侧面,满满的螺蛳吸在那里,滑腻腻的,捋一把跑去丢给鸭子吃。夏天的傍晚,也有火烧云,不过江南水乡的晚霞似乎色调更柔和些。

爷爷奶奶是最普通的江南农民,爷爷的神情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里的大巴山农民如出一辙。奶奶身量不高,一头黑发梳得一丝不乱,在脑后盘成发髻,罩了黑色发网,别着一枚银发簪,蓝布或灰布大襟褂子浆洗得干干净净,抻得服服帖帖。她是童养媳,没读过书,虽然很少说话,但警句格言随口而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富而知礼”等等。

爷爷夏天的任务往往是为生产队看管西瓜田,这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日夜待在山坡上的小草棚里,俯瞰下面数十亩瓜地,白天烈日酷晒,夜晚蚊虫叮咬,来了偷瓜人还有一定危险。父亲每次送我去爷爷奶奶家,必然经过瓜田,爷爷老远就看到我们了,兴冲冲下来山坡跟我们先说几句话,笑眯眯的都顾不上擦汗。父亲生了三个女儿,爷爷一点儿也不重男轻女,对我们三个孙女喜欢得不得了。

因我幼年时期体弱多病,爷爷奶奶带我特别精心。夏天最热的时候,奶奶那床凉津津的竹席也不管用,老式花板床不透气,放上蚊帐后更加闷热难耐,热醒了,就喊“爷爷,出去吹吹”。爷爷立刻起身,嘴里应着哄着,背上我出门在石板路上慢慢走慢慢晃,直到我睡着了才进门,一晚上如此数次。五十年过去了,爷爷穿了旧蓝布褂子的后背微微汗湿的气息仿佛仍能感觉得到。

奶奶烧得一手美味家常菜,都是我喜欢吃的。早上是荷包蛋泡大灶米饭炕的锅巴,加了白糖和麻油,香甜营养。中午常常是切碎的青椒、毛豆与蛋液混合油煎,用锅铲分成块,出锅前喷上酱油,鲜香下饭;或者咸肉切薄片与生姜放小碗里,茄子切滚刀块拌上自制剁椒放碗里,一起放在大灶上的饭锅里蒸熟,饭熟了菜也齐了。晚上米粥配葱油饼、糯米饼。奶奶自己腌板鸭、咸鸭蛋,自制豆腐乳、辣醬、黄豆酱、雪里蕻,冬天里板鸭炖大白菜或菠菜粉丝,扁豆干、豇豆干烧五花肉,雪里蕻炒豆腐干丁和肉丝,黄豆酱放毛豆米肉丁青椒丁蒸熟浇上麻油,这些小菜不知有多香!奶奶做的豆腐肉圆、韭菜炒仔鸡香浓味美,红烧刀鱼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鲜美的鱼,连碗底最后一丝鱼肉都吃净了。

二老对我的疼爱铭记在心。他们的舐犊深情,赠我一个丰厚的童年。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江宁湖熟西杨家边这个小村庄以前住着我的爷爷奶奶,现在埋着我的爷爷奶奶。从前的吃水塘,现在已经干涸,岸边的柳树也东倒西歪,老房子已经不存在,我的乡愁没有着落了。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

本刊更改子刊名启事

为提升办刊质量,进一步打造精品期刊,经主管主办部门批准,本刊从本期将子刊名《家教与成才》更改为《家庭教育》,办刊宗旨、内容定位不变。

子刊名的更改意味着杂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值此之际,向关心、爱护、支持本刊的各级领导、广大读者、作者、新老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我们将继续努力,办好杂志。期待能得到你们更多的关爱、支持与帮助。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呼兰河火烧云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火烧云》的“变”
火烧云
火烧云
火烧云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