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画家张敔职官、籍贯考

2019-06-26张耕

中国书画 2019年6期
关键词:房县桐城籍贯

◇ 张耕

清代乾嘉年间画家张敔(1734—1803)〔1〕,以其笔墨造诣成为这一时期画家翘楚,尤其水墨花鸟奇肆浑成,卓然大家。后人往往把张敔与同时期画家张赐宁(1743—1818)称作乾嘉花鸟画坛双璧。笔者关注张敔多年,发现画史中有关张敔的相关信息往往不甚明了。本文拟主要就张敔的职官、籍贯等问题作一考证。

一、关于名、字、号

《历代画史汇传》作:“张敔,字芷园,号雪鸿,又号木者。”〔2〕《墨香居画识》作:“张敔,字茞园,号雪鸿,又号木者。”〔3〕《国朝画征补录》作:“张敔,号雪鸿。”〔4〕《画林新咏》作:“张雪鸿,名敔。”〔5〕《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作:“张敔,字茞园,号雪鸿,又号木者。”〔6〕《国朝书画名家考略》作:“张敔,号雪鸿。”〔7〕《桐阴论画三编》作:“张雪鸿,敔。”另段又:“芷园……”〔8〕《皖志列传稿》作:“张敔,字雪鸿,一字茞园。”〔9〕《安徽画家汇编》作:“张敔,虎人,虎痴,雪鸿,茞园,芷园,芷沅,止止道人,二十四仙曹,橄榄轩(安博藏墨蕉图轴,书款‘南泉张敔’,有‘春生’‘铁桥’、‘木者’‘字敬之’印)。”〔10〕1995版《桐城县志》作:“字敬,又字芷园,号雪鸿,又号木者,芷芷道人,虎人。”〔11〕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张敔《芙蓉双鸭图轴》款题:“南泉山人张敔写。”查潜怀孝友堂《张氏族谱》张敔词条为:“若谷公三子,可敔公,字虎人,号雪鸿。山东历城运学生员,乾隆壬午科举人,历任湖北房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生雍正十一年甲寅二月初一……公殁嘉庆八年癸亥闰二月十六,附葬天界寺稼兰公冢内。”〔12〕

据家谱及各著录书记载张敔名、字、号如下:

名:张敔,谱名张可敔。

字:虎人、芷园、茞园、敬之。姚翁望先生《安徽画家汇编》记安徽省博物馆《墨蕉图》上有“字敬之印”,以及1995版《桐城县志》中的“字敬”大约都有误,中国古人名多单字,而字多双字,故此处“字敬”大约是校对“字敬之”之误。桐城博物馆收藏张敔《喜上梅梢图轴》款下钤印:“一字敬之。”与省博是同一印,姚氏书中落“一”字。可知他字较多,其中有“敬之”。

号:雪鸿、木者、虎痴、芷沅、止止道人、南泉、南泉山人、二十四仙曹、橄榄轩等。其中“雪鸿、虎人”有记载为字,有记载为号。

另潜怀孝友堂《张氏族谱》中张敔“生雍正十一年甲寅二月初一”有误,雍正十一年(1733)是癸丑牛年,雍正十二年(1734),是甲寅虎年,故其字号才有“虎人”“虎痴。”

二、关于职官

《国朝画征补录》作:“筮仕湖北知县。”〔13〕《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作:“官湖北知县。”〔14〕此二书中条目关于任职极简,并未述及去官。

《历代画史汇传》作:“乾隆壬午孝廉,为湖北知县。”〔15〕孝廉为汉代选官制度,即选孝顺父母,廉洁任事者为官,明清时多指考中举人者。《桐阴论画三编》作:“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孝廉,为湖北知县。……既罢官……”〔16〕以上二书中讲明了哪一年中举,但仅讲在湖北任知县,而不确知在湖北何县任县令,知去官为罢免也。

《皖志列传稿》作:“以历城举人知湖北房县……既罢官。”〔17〕此条信息可知张敔以山东历城(济南)籍中举人,在湖北房县做县令。

[清]张敔 秋桂双栖图轴 135cm×52cm 纸本墨笔 桐城博物馆藏

《墨香居画识》作:“以历城籍举人分发湖北为知县……后以冒籍,不自检举,故罢官。”〔18〕《国朝书画名家考略》作:“冒山东籍,中乡试,选湖北房县知县。卒以冒籍革职去官。”〔19〕此二书对张敔任职和去官记载较为详细,《国朝书画名家考略》说:“冒山东籍中乡试。”此处明确了去官的原因是冒籍参与科考,并中式。书中讲到张敔“在房县六年,日以作画自娱”。做了六年县令,时间并不短。

以上诸文信息说张敔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29岁时中举人,选湖北房县县令,在任六年去官。但还是不清晰,哪一年任县令?房县连任6年县令吗?

湖北任县令6年,查县志得知:

《安陆县志》“职官,国朝安陆县知县”条下:“张敔,历城举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以试用县署任。”〔20〕

《郧阳县志》“官师志,表五十”条下:“(乾隆)三十八年(1773),张敔,历城举人,四十三年(1778)复任。”〔21〕

《房县志》卷首的旧志纂修参校姓名中“乾隆三十九年”条下:“知县张敔,贡生汪魁儒。”〔22〕此处明正乾隆三十九年(1774)张敔任房县知县。又《房县志钞》汪魁序:“……乾隆甲午夏,邑侯张公敔以一编授魁,命订其舛谬……”〔23〕乾隆甲午是三十九年(1774)。

《墨香居画识》张敔条下有:“为历城籍举人分发湖北为知县……乙未冬月,余主应城之浦阳书院,雪鸿来摄邑篆,相见甚欢。”〔24〕此“乙未”为乾隆四十年(1775),“冬月”农历的十月以后才上任应城县令。

《房县志》:“(乾隆)四十四年春,饥民欲行劫,邑令张敔严治之乃止。秋熟,高唐河民许文思妻柯氏孪生三子,贫不能举,署邑令李龙涛资给之。”〔25〕此条证明张敔乾隆四十四(1779)年上半年在房县被革职,由李龙涛署理知县。

《房县志》:“秩官,国朝知县”条下:“陈师锡(海宁监生,乾隆三十七年任)、张敔(历城举人,有传)、程家凤(元和监生,乾隆四十年任)、王廷宪(睢州进士,乾隆四十二年任)、罗纬(温江拔贡,乾隆四十二年任)、李龙涛(乾隆四十四年任)。”〔26〕仅张敔没有任期,或因先后任之故。

张敔湖北任职履历(亦即其为官历程)基本清楚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安陆县志明确试用、署任,可知张敔在中举10年后,终于补到安陆县知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郧阳县知县;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房县知县;乾隆四十年(1775)任应城县知县;乾隆四十一(1776)、四十二年(1777)不详〔27〕。《墨香居画识》载张敔乾隆四十年(1775)冬月方到应城县任知县,那么会不会这两年张敔都在应城县任上?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任郧阳县知县,乾隆四十四年(1779)复任房县知县半年即遭革职。

另2010年5月5日《中国书画》刊刘新岗《笔情纵逸 生动勃勃》一文,文中说张敔:“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举人,官房山(今属北京)知县。”〔28〕这段文字有两处错误:其一,乾隆二十七年是1762年,非1763年;其二,查所有张敔资料均未见其曾在北方为官,更无北京房山之说,想是资料未曾细读之故。

清代道光《安陆县志》卷二十“职官·国朝安陆县知县”条

潜怀孝友堂《张氏族谱》(卷末),中华民国三十三年重镌本。怀宁县秀山乡章岭村张文贤(88岁)藏

三、关于籍贯、冒籍

《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作:“桐城人。”〔29〕《画林新咏》作:“江宁人。”〔30〕《国朝画征补录》作:“本桐城,占籍江宁。”〔31〕《桐阴论画》作:“先世桐城,迁居江宁。”〔32〕以上三书,说张敔籍贯为“桐城”,为“江宁”,又有说其本(先世)桐城人,占籍(迁)江宁。

《历代画史汇传》作:“先世桐城,迁江宁,历城籍。”〔33〕《墨香居画识》作:“本籍桐城,后移家金陵,以历城籍举人……”〔34〕《国朝书画名家考略》作:“安徽桐城人,侨江宁,冒山东籍中乡试。”〔35〕《皖志列传稿》作:“桐城人也,移家白门,以历城中举,知湖北房县。”〔36〕《续修历城县志》作:“张敔,字芷园,号雪鸿。先世桐城,迁江宁,后占籍历城,乾隆二十七年举人,湖北知县。”〔37〕以上诸书很明确一致,即张敔本籍桐城,移家(迁)江宁(金陵、白门),用历城籍参加乡试中举人。

清人著作无论是志书还是书画著录皆记载张敔为桐城人,然而20世纪90年代,笔者即在桐城籍老专家姚翁望先生著作中张敔条后看到附有一行字:“民国修怀宁县志:张敔父若谷,官山东,敔兄弟并有才名,敉以书,敭以文,敔以画,称三绝。”〔38〕因为诸多清人著作张敔籍贯为桐城明白清晰,故也并未放心上。近日一友人说在网络上看到有博文说张敔是怀宁人,非桐城,于是又引起我的兴趣。写博文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张全海博士,文“清代画家张敔的先祖不是桐城人”。文不长,但勾勒得比较清晰。张博士先查了《桐城县志》不见有张敔,而《潜山县志》《怀宁县志》则有记载,据该博文,张敔高祖张清议,原籍潜山,寄籍怀宁,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张清议子张超方清顺治六年(1649)己丑科进士,张清议孙张遇隆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进士,张清议曾孙张若谷(张敔父)由上元生员保举在上元及山东平原、峄县等地做知县。查清道光版《桐城县志》确无张敔词条,因桐城同治、光绪版县志皆难觅,而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桐城县志略》又无人物志条,故此段资料缺,未知其详。1995版《桐城县志》收有张敔词条。

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张清议词条:“直隶怀宁,明崇祯十六年(1643)2甲63名进士。”〔39〕张绍方词条:“江南怀宁,清顺治六年(1649)3甲224名进士。”〔40〕张遇隆词条:“江南怀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3甲95名进士。”〔41〕依现存潜怀孝友堂《张氏族谱》及《怀宁县志》载张若谷为怀宁人(《潜山县志》其为潜山人)。这样基本可以确定张敔之祖父辈以上皆为怀宁人不虚(张敔父张若谷的籍贯已经是上元县了)。但清代所有书画著录书皆称张敔为桐城人。当然有些书是转载词条,雷同之处难免,而《墨香居画识》的作者冯金伯在其著作中确称张敔本籍为桐城就不一般了。

[清]张敔 雨燕图扇 迎江寺藏

冯金伯(1738—1810),“字冶堂,又字墨香,号南岑。嘉庆间南汇人,贡生,官句容训导。工书画,尤长诗古文。著有国朝画识、墨香居画识二书,竹汀钱大昕先生亲为序介”〔42〕。

冯金伯在《墨香居画识》的自序和例言第一条中分别写道:“是编但就髫年师事父事之人,以及壮岁游历萍迹,相值或友其人而得见其画,或见其画而企慕其人,随所欣赏,辄为札记,积有岁月,又已成帙。”“愚髫年嗜画,见里党中有能山水、花鸟者,即具绢素请索。故于壬申、癸酉间其人尚在者辄多采入,再前则另录。”例言第二条写道:“是编自壬申至戊申,所载皆三十余年中人,其幼时相识多入首卷,从其溯也。二卷王蓬心以下数人在楚中相识则从类叙……”〔43〕由此书的自序我们知道作者写是书的目的为“别于国朝画识之纂辑群言也”,即不再是编辑已有前人著述,而是记述自己从少年以来师事或壮年以后相交仰慕之画家文士。例言就更详是书著述之方法和起止年限,1.“壬申、癸酉”是指清乾隆十七(1752)、十八(1753)年,冯氏其时十五六岁,开始留心翰墨,并有著述之志,亦非常人可比,作者将其十五六岁时尚在世的画家都著入此书。2.书中由“壬申”至“戊申”即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15岁,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作者51岁。在此36年间其所熟知的画家皆著入,并明确幼时相识的入首卷,二卷是在楚中相识之画家,张敔则二卷第二人,可知其对张敔的熟稔程度。该书写道:“乙未(为乾隆四十年,1775年)冬月,余主应城之浦阳书院,雪鸿来摄邑篆,相见甚欢。除夕衙鼓三通,以画幅节物见贻,其洒落如此。后以冒籍,不自检举,故罢官。庚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冬相遇于清江旅次,又为余作书画数幅……”〔44〕如此故交老友的籍贯冯金伯怎么可能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错?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张敔自己说他是桐城张氏。

查桐城清河《张氏宗谱》第十一世有张若谷,张若谷的祖父叫张克昭,同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同辈,都是桐城清河张氏第九世,并且共三世祖张铎。张铎育5子:张端、张瑞、张鸾(郭太君出),张凤、张鹏(陶太君出)。张若谷是四房张凤之后,张英是五房张鹏之后。凤、鹏同父同母。《张氏宗谱》张若谷词条为:“若谷,讳廷珪长子,字闻孝,生康熙壬申年(1692)十二月二十六日子时,卒乾隆戊午年(1738)二月二十六日亥时,葬古塘。配黄氏,子二,鸿评、鸿訏。一女适李。”〔45〕子鸿评条:“鸿评,讳若谷长子,生雍正戊申年(1728)七月十八日丑时。卒葬,无考无传。”〔46〕子鸿訏条:“鸿訏,讳若谷次子,生雍正乙卯年(1735)九月二十日卯时。卒葬,无考无传。”〔47〕据谱可知,桐城清河张氏之张若谷享年47岁,生2子1女。张若谷无功名,女儿成人嫁李氏。两子仅见生年,未见婚配,无考无传,又有“卒葬”两字,应该是没有成年而殁,或远走他乡失去联系。张若谷在第二子出世的第3年即去世,据家谱记载这一支人丁不旺,至此就断了香火。

查潜怀孝友堂《张氏族谱》张若谷词条为:“若谷公,字稼兰,号朗华。上元庠生(生)。雍正九年壬辰保举贤良方正,历任广东顺德,山东长清、峄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生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七月十五……公殁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十月二十七,葬南门外天界寺。”〔48〕康熙三十五年为1696年,其时桐城张若谷5岁,两张若谷年岁相去不远。据潜怀孝友堂《张氏族谱》可知,怀宁张清议这一支很早就落户南京。家谱卷八:“清议公支下派系居金陵省城,筮仕未归,采访无着,下修再查登谱。”〔49〕《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张清议、张超方(是书作张绍方)、张遇隆(怀宁张若谷父亲)中进士的籍贯都是怀宁,潜怀孝友堂《张氏族谱》记载,张清议“怀庠生……葬怀宁分路口高椅形”〔50〕;张超方“怀庠生……葬潜邑祠堂后祖茔之次金星大水窝左”〔51〕。由此可知张清议一支自明末安庆糟乱之时迁到金陵,至第2代张超方即康熙中期时还保留着怀宁的籍贯,归葬老家潜山、怀宁。然而到张超方之子张遇隆时情况有改变,家谱载张遇隆“安庆府庠生……殁葬山东长清县五峰山”〔52〕,迁金陵第3代籍贯变成了安庆府(安庆府、怀宁县府县一城,还不算变化大),也不再归葬了。到第4代张若谷成年时已经是上元县庠生。那就是说怀宁张若谷的原始籍贯已经脱离了安徽迁到江宁府上元县了,后又被保举在广东、山东任县令,再次迁籍至山东历城。由家谱可知,怀宁张若谷殁葬南京南门外天界寺,并且其子张敔逝后葬入父张若谷冢内。他们的乡愁已经是上元县而非安徽。经过三个省的迁徙后,到怀宁张若谷的儿子张敔时,他的籍贯已经变成了桐城,他最要好的知己之交冯金伯都知道他是桐城人。而此时的桐城清河张氏之张若谷一支已没有了人丁。

康熙九年(1670),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桐城张英应潜山张超载(青熊)之约,为其父张清雅(孝烈公)的诗集写序,序言中有:“吾桐与潜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居潜者世多隐君子……青熊在谱系中于余当为兄,孝烈公余伯也。”〔53〕看此序言桐城清河张氏同潜怀孝友堂张氏应该是一家了,但查两地家谱,还是有很多不确定的信息。桐城清河张氏自一世祖贵四公传至文端公张英是第九世,而潜怀孝友堂张氏自一世祖贵七公传至张超载(青熊)是第十二世,那么上文张英以兄相称或亦未详其源,或有其他原因。由序言可知“居潜者世多隐君子”,但迁往金陵的清议公(与张清雅为堂兄弟)那支是潜怀张氏最发达的一支,他们不是“隐君子”,祖孙三代进士,已然是门阀之家,他们同潜怀老家渐行渐远。在查阅潜怀张氏族谱过程中发现清议公后人的词条多有舛错,“可”字辈(张敔即可字辈)及以后很多人只有名字而词条皆阙如,终至不再联系。

[清]张敔 仿文衡山笔意图轴 123cm×58.2cm 纸本墨笔 潍坊博物馆藏

张敔作为桐城籍已然被普遍认可,但仔细看张敔画作,发现他与其他桐城书画家在字号、落款、用印上有诸多不同。桐城籍书画家自明末开始好在字号及画作上标明地域信息,往往多见“桐城”“龙眠”等字眼。如明末何如宠有印“龙眠山人”,方以智落款“龙眠愚者”印章亦然,清父子大学士张英、张廷玉款好作“龙眠”“双溪”,姚文燮号“黄檗山樵”(黄檗山是龙眠山山峰之一),张若霭号“晴岚”(桐城有晴岚山),吴廷康款好写“皖桐”等等不胜枚举。张敔书画作品凡真迹落款和印章未见有桐城的相关信息,而常见的地域信息是他的号“南泉”“南泉山人”,这个地域是山东济南、济宁一带,这也正合他的实际情况。张敔父亲张若谷雍正九年(1731)始任职,先广东,旋山东直至致仕。张敔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大约其父已官山东,至少张敔的成长过程都是以历城为中心的。这与桐城方苞有相似之处,方苞出生成长在江宁,故其书作落款好写“石城方苞”。但方苞逢大事必回桐城,且中式籍贯填的是桐城。张敔似乎很纠结,他周围的友人都知道他是桐城人,但他自己不留一点桐城人的痕迹。

那冒籍又是怎么回事?

查《钦定科场条例》:“乾隆四十四年,吏部议准原任山东峄县知县张若谷,籍隶江宁县,乾隆九年被参革职回籍。伊子张敉、张敔具于山东任所入赘商人杨作舟为婿,冒入商籍考试、进学。张敉出任江西萍乡县知县,二十九年因案参革,三十六年奉旨赏给降二等职衔,现在江宁府原籍。张敔由举人挑选签掣湖北,补房县知县,均例应斥革,应将房县知县张敔照例革职。”〔54〕由此可知张敔是科举冒商籍中的举人。

为什么要冒籍考试?

清朝籍贯划分主要有民籍、旗籍、军籍、商籍等等,科举中的童试、乡试,朝廷在不同的地区分配中式名额,即所谓分省取士(不是全国统一择优取士),以此保证落后地区读书人的中式机会。这使得文风昌盛的江南地区读书人中式名额僧多粥少,江南士子每有屡试不中者就铤而走险,利用文化差异作弊,冒籍便屡禁不止。“由于无论在童试还是乡试中,商籍考生的录取率往往要明显高于民籍考生,因此,大量本身并不符合商籍应考条件的考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而冒考商籍。”〔55〕这里的商籍主要指为盐商及其子弟设立的应考科举的籍类标记。商籍又称为“盐籍”“运籍”。所以说张敔是“山东历城运学生员”。乾隆朝著名的学者诗人江南人赵翼就是冒直隶商籍中式乾隆十五年(1750)乡试,杭州学者钟毓龙也是冒商籍中式清朝最后一科举人。冒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清代读书人涉险入仕的一条路,有清一代冒籍进学几乎被读书人认可。

[清]张敔 水墨牡丹图轴 186cm×47cm纸本墨笔 桐城博物馆藏

结语

有着诗书画印全能之称的乾嘉大画家张敔却留给我们一堆错误的信息。潜怀孝友堂张氏迁金陵的一支自第3代后籍贯渐渐变更,由安庆至金陵再至历城,至第4代张若谷后应该完全同安徽潜怀孝友堂张氏不再联系。张若谷命其子为桐城人,迁金陵而寄籍历城,故张敔的同辈都知道他是桐城人。这是清代典籍记载桐城张敔之来源。以商籍进学入仕,终至冒籍罢官,故其任职仅7年之短。或许仕途不顺,少于官场应酬,反使得张敔潜心书画,心无旁骛,终成丹青大家。

猜你喜欢

房县桐城籍贯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论“桐城歌谣文化带”的形成
摄影作品
Eddie the Eagle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闲散生活
村居
安徽桐城六尺巷
袁崇焕的籍贯
“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