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的精准扶贫

2019-06-25李志刚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9年6期
关键词:馓子范仲淹王羲之

李志刚

对于扶贫,先秦诸子就提出了各自政策主张,如孔子从社会均平角度提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主张“收孤寡、补贫穷”,墨子主张“使民之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老子》提出“损有余而补不足”,都强调扶贫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当年白居易主政杭州时,曾主持疏通城区9口大水井,以及兴修农田水利等若干基础工程,就从登记造册的贫苦户中,优先招录7000名民夫,不仅政绩斐然,扶贫作用非常明显。比起1929年罗斯福总统为度过经济危机,加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搞以工代赈,还早了800年。

读到此,有朋友可能疑惑,既然兴修水利是扶贫,那为何史书上多处记载挖河、修建工程的民夫造反的事呢?比如准备去修长城的陈胜、吴广,元末“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修长河民夫等,那是因为政府对待民夫过于苛刻,不发工钱甚至食不果腹等缘故,有时征发的民夫也不都是贫困户,和政府诚意为百姓分忧、足额发放工钱以赈灾扶贫是两码事。除了“以工代赈”外,政府还注重为贫困户置办恒产,毕竟“有恒产者才有恒心”,有恒产才能摆脱被剥削而长期贫困的命运。历史上每次农民起义,喊的口号大多是“均贫富、分田地”;改朝换代后的开国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必定是重新分配土地给无地农民,然后是轻徭薄赋,两者的目的,都是想让贫困百姓有恒产。比如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等,都是让百姓能拥有恒产的有效举措。

此外,还有王朝重视穷人的社会保障,防止百姓成为房奴或因病返贫。比如朱元璋大力推广他在上海地区为贫困户免费盖房的经验,修建专门为穷人免费治病的医疗机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政府对民间“先富带后富”以及“慈善家”等各类典型,有的皇帝极为重视,大力表彰奖励扶持,带动了全社会扶贫蔚然成风。比如,清末山东人武七,靠街头乞讨所得,用来兴办陶馆、临清等两所义塾。山东巡抚张曜得知武七乞讨兴学的义举后,赐名为“训”,并奏请朝廷赐武训“乐善好施”匾,光绪帝闻讯后非常高兴,甚至还赏武训穿黄马褂,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奖赏,相当于现在全国模范。

南宋时期江苏人刘宰,进士出身,官至江宁市长,因厌倦官场辞官下海,回家乡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粥局,以救济灾民。嘉熙三年(1239年),刘宰去世。在出殡时,当地百姓“罢市走送”,人群绵延数十里,“人人如哭其私亲”。朝廷为奖其善义,谥号“文清”。

皇帝和政府的大力倡导,民间扶贫工作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留下了流芳千古的佳话。不仅武训这样的乞丐投身扶贫工作,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级官员个人也参与其中。比如范蠡,越王、齐王先后拜其为宰相,但他干了一段时间就辞职,下海经商,先后3次赚取千万财富,每次都是千金散尽为扶贫,是“富好行其德者”的典型,后世百姓称其为“文财神”。

北宋宰相范仲淹,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长两县购买土地近千亩,以地力所得救济当地的穷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义田”。对于鳏寡孤独之人,范仲淹还会定期给予周济。范仲淹的家乡因而也被人们称作“义庄”。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购买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连夸此地风水好,住在这里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我家独享此处的富贵,不如让普天下的人都能来这里读书,这岂不是能出更多的贵人。”于是范仲淹毫不犹豫地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了苏州学文庙,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范仲淹捐宅兴学的举动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当地富户纷纷效仿。据说“吴学”日后的兴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

不仅官员以个人名义扶贫十分踊跃,而且各类文化名人也不甘落后,表现十分抢眼,涌现出一批“书法扶贫”“詩歌扶贫”。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就相当耀眼。一次,王羲之见到一个贫穷的老婆婆在集上叫卖竹扇。那种竹扇很简陋,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卖不出去。王羲之很同情,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随后还给老婆婆。集上的人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篮子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恰遇一个卖馓子的老妇人因为生意不好而发愁。苏轼同情老妇人,欣然挥笔为老妇人作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暖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把馓子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老妇人得到这四句诗,就把它贴到门上,这还真成了活广告,老妇人的馓子店马上顾客盈门,收入倍增。

道光三年(1823年)状元林召棠,衣锦还乡广东吴川。他的发小开了个粥店,生意冷冷清清,陷入困境。林召棠专门带了礼物,前往看望,想帮助发小一把。正巧,发小的妻子请他给题个店名。林召堂灵机一动,提笔写下了“弓弓店”两个大字,落款写上“道光癸未钦赐状元及第林召棠题”。发小夫妇非常高兴,马上请人制成大匾,在店门上方悬挂起来。过往行人见是状元亲题,纷纷赶来观看欣赏。状元的书法水平没话说,但就是“粥”字中间少了“米”字,剩下两个弓字,岂不成了别字。一时间状元写错别字的消息迅速传开,人们成群结队地前来观看,品头论足。此时,正是夏天,天气炎热,人们欣赏了字都顺便进店,买上一碗凉粥喝。发小的粥店一下子就火了。仅一个月下来就赚下了过去一年才赚到的钱。后来状元才告诉他们:“我那次题字,粥字中间的米字是故意漏掉的。而且正是因为没有米,你们店里的米才多起来了嘛。”林状元扶贫真是扶到了点子上,文化也是生产力啊!

猜你喜欢

馓子范仲淹王羲之
范仲淹画粥苦读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常吃常香常想的“馓子”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范仲淹苦读轶事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