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规范的语言打造语文的魅力课堂

2019-06-25陈琼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规范化必要性策略

陈琼

摘要:规范的课堂授课语言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科学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粘合剂。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语言规范化方面存在着语音不准、方言迭出,口头禅多、支离破碎,长篇大论、繁冗拖沓等现象。本文主要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授课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以及灵山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授课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入手,探讨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授课语言规范化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授课语言;规范化;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2-0024

语文教师是语言的载体,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而且要凭借语言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所以说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科学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粘合剂。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授课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教学语言,什么样的课堂语言决定了什么样的课堂氛围,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由此,实质上也决定了将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时常听到有些学生抱怨说:“老师讲得太枯燥了,真没意思!”这些话虽然过于主观,缺乏科学性,但是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一下,就会体会到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有些教师的语言不能说没有条理和逻辑性,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追其根源就在于教学语言缺乏规范性。由此可见,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不仅要具有较深厚的思想内涵,较丰富的文化内容,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语言不光要有科学性、逻辑性、条理性,还要有规范性。

二、灵山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授课语言不规范的现象

许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注重课堂知识与解题技能的传授,注重教材和教法的探讨、研究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语言的精心组织和规范表达。据目前我县农村初中整体情况来看,语文课堂授课语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语音不准,方言迭出;口头禅多,支离破碎;长篇大论,繁冗拖沓。语文课堂也似乎变得生涩、枯燥、无味。

1. 语音不准,方言迭出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语言的不规范首先体现在语音的不标准上。灵山方言里,平舌音和翘舌音基本上是不区分的,在听课中,有教师就把“惆怅”读成“cóu cáng”,把“叱咤”读成“cì cà”;而部分教师受方言影响,读音不准,如把“愤懑”读成“fèn mǎn”,把“呆板”读成“dāi bǎn”等,这样不仅影响了身为语文教师的威信,还会误导学生。还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听得更明白,一时用粤语,一时又用灵山本地方言对所讲内容进行解释,甚至用粤语授课。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场所,教师则是推广普通话的带头人,要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普通话,教师首先要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使语文课堂趋于规范。

2. 口头禅多,支离破碎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语言的不规范还表现为口头禅的存在。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夹杂着“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这个”“啊”“那么”无实际意义的口头禅。如有一个教师在讲解《背影》时说:“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是吧,作者是朱自清,是吧,我们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是吧,写的是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是吧。”这样一来,语言七零八碎,语意不连贯,学生怎么能集中注意力去消化其中的知识点呢?这种无意识重复的口头语,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反而把教者的语言弄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学會了无用的附和,“好”“对”“是”的附和声充满课堂。少量口头禅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但部分教师的口头禅过多,每句讲解语必以口头禅开始或结束,好似离了口头禅就无法把话说出来。这样不仅影响了授课语的连贯性,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好的口头禅更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3. 长篇大论,繁冗拖沓

教师教学语言啰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信口开河,漫无边际,未经思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第二,话语重复,翻过来,倒过去,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第三,节外生枝,没事找事,时常把学生当出气筒;第四,说话拖沓啰唆,抓不住要表述问题的重点。例如:“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这篇文章剩下的几个段落讲解完毕。”完全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就说明白的事到了这类教师的嘴里就会变成“现在上课了啊,这节课啊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讲一下这篇文章啊,这篇文章不是还没讲完么,我们就利用这节课的时间啊,把剩下的这几段讲完”。这样就造成课堂时间的大量浪费。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授课语言规范化的策略

1. 课堂授课语言要准确

准确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主要指用词贴切、准确。具体要求是鲜明、准确、恰当,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像“大概”“也许”“可能是”“似乎”“好像”“差不多”应属课堂教学禁用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如果教师表达不清晰,要求不明确,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觑,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情绪。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直达目的地,啰唆而僵硬的语言让学生找不到重点。

2. 课堂授课语言要完整

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对学生口语表达的示范,也是教学知识的剖析。因此,教师语言既要表意准确,更要清晰完整。清晰完整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表情达意要准确,分析论证要完整,尽量防止支离破碎、歧义、含混,注意词义、句式、语意的逻辑性、条理性,符合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接受能力,使信息的传递准确无误。教师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范围,在这一范围内要有一定的比较完整、系统的内容,要能精确地阐述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定义、定理及其内在联系。不能海阔天空,随意发挥,更不能想一句说一句,东拉西扯。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语言结构,怎么开始,怎么分析、概括、解释,怎样提出问题等,都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听了有理有据、有论有证、脉络清楚、环环相扣的课,会感到充实,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

3. 课堂授课语言要精练

我们的教材是用规范、严谨的书面语言来表达知识体系的,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反复推敲,经过选择和提炼,力求做到突出重点、条理分明,最后再用简洁明确的口头语言使学生获得清晰、明确的概念。如果教师没有领会简洁明确的重要性,而是照本宣科地念上一遍,或是大段地复制在多媒体上,学生很可能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抵制等种种不良的心理反射。很多时候教师劳心劳力而无功,学生心烦意乱而无获,都是因为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写文章讲究“文约而丰”,教学语言也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简洁精练?

一是抓住问题的实质,围绕中心组织教学语言。如在教学《背影》时,先让学生读《游子吟》,然后说:“这首诗写的是母子情深,把母爱比作春日的暧阳,其实,父爱也很伟大,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背影》中的父子深情。”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就可以一语中的,少费口舌,否则会喧宾夺主,废话连篇,叫人如坠雾里云外,摸不着头绪,理不清脉络。

二是慎重重复说过的话,克服随意性。教学语言的重复,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必要的重复,也就是说,有意义的重复,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也要适度。另一种是不必要的重复,即无意义的重复,堆砌繁冗、啰啰唆唆,这是使用教学语言的不良习惯,教师自己往往习以为常而不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不使用含混不清的句子,不说半截话,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从而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讲授的内容。

三是剔除教学语言中的杂质和赘瘤。教学语言中的杂质是指教师口语中那些表情达意不起作用的音节,如“嗯、啊、唉、呀”之类的,其在语句中频繁出现,便无任何实际意义了,而且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去关注老师讲的内容,专门去数老师一堂课说了多少个“啊”或“唉”。含有杂质、赘瘤的教學语言,不干净利落的教学语言,对听者来说是一种精神折磨,教者要下决心剔除。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就要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细致工作,尽量将那些不合语言规范、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删去。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培养,自然离不开语言的实践;语言的实践,主战场在课堂。所以课堂语言规范化是对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探讨规范,并规范施教,会利于提高教师学识素养和教学技能,会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作者单位:广西灵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535499)

猜你喜欢

规范化必要性策略
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的价值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Passage Four
陕西优质猕猴桃周年规范化管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