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阴市小麦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探讨

2019-06-25许德美王坚纲江苏省江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14431

上海农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孕穗扬麦江阴市

许德美 王坚纲 周 燕(江苏省江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14431)

因过量施用氮肥而造成的土壤酸化、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不良后果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目前,仍有不少农户在施肥时存在“氮肥越多越高产”的错误观念,这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1]。据江苏省江阴市肥情点统计,2013—2017年小麦生产上氮肥施用过量,全生育期施用氮肥平均达274.5 kg/hm2。在此背景下,笔者对江阴市小麦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在降低氮肥施用量的前提下,通过种植高产抗病小麦良种、选用合理播种方式、科学氮肥运筹等措施,确保小麦产量和种植效益。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小麦品种筛选试验

试验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设在江阴市徐霞客镇北渚村现代农业(稻麦)综合示范基地内进行,供试田块土壤为黄泥土,土壤有机质含量23.18 g/kg,全氮含量1.7 g/kg,有效磷含量9.82 mg/kg,速效钾含量87.6 mg/kg。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20”“扬麦25”“宁麦26”“苏麦8号”“扬富麦101”“生选6号”。试验为大区试验,设1个品种为1个处理,不设重复。

前茬水稻收割时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于2017年10月31日播种,播种量为127.5 kg/hm2,全生育期施纯氮240 kg/hm2,其中:基肥施小麦专用复合肥(15-15-10)450 kg/hm2加尿素90 kg/hm2,苗肥(4~5叶)施尿素60 kg/hm2,拔节肥(倒3~倒2叶)施小麦专用复合肥(15-15-10)450 kg/hm2加尿素75 kg/hm2。

1.1.2 小麦播种方式试验

试验设处理:(Ⅰ)耕翻开沟后人工播种,(Ⅱ)人工播种后浅旋开沟,(Ⅲ)耕翻后人工播种再开沟覆泥,(Ⅳ)耕翻后机条播再开沟覆泥。试验为大区试验,不设重复。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25”,于2017年11月7日播种,播种量为150 kg/hm2,先深耕再浅旋(稻秸秆全量还田,旋耕深度为15~20 cm)。肥料运筹同1.1.1,其它管理措施同大面积生产。

1.1.3 氮肥运筹试验

试验设3个施氮量水平,即(A)270 kg/hm2(常规)、(B)240 kg/hm2(减氮10%)、(C)210 kg/hm2(减氮20%);以及3个氮肥运筹水平,即(1)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2)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6∶0∶4∶0、(3)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7∶0∶0∶3。施氮量与氮肥运筹水平组合随机排列,试验为大区试验,不设重复。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25”,于2017年11月7日播种,播种量为135 kg/hm2,苗肥于小麦4~5叶时施用,拔节肥于小麦叶龄余数为2.5叶时施用,孕穗肥于小麦倒1叶时施用。

1.2 测定项目

小麦品种筛选试验中,在成熟期对各小麦品种的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小麦播种方式试验中,每处理定5个点,调查记载小麦茎蘖动态。3个试验均于成熟期进行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品种筛选试验

由表1可知,参试品种中理论产量以“扬麦25”最高,其次从高到低为“苏麦8号”“扬麦20”“宁麦26”“扬富麦101”“生选6号”。分析“扬麦25”理论产量高的原因是其分蘖成穗能力较强、穗型较大、粒重较高,保持了“扬麦”系列大穗的特点;“生选6号”由于生育期偏晚,后期受到干热风的影响,造成高温逼熟,最终导致产量受到较大影响。

由表2可知,除“生选6号”的赤霉病属于中等偏轻发生外,其它5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均属于轻度发生,其中“扬麦25”的病情指数最低,其次是“苏麦8号”和“扬麦20”。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各各品种的生育期有关,“生选6号”的生育期较其它5个小麦品种偏晚,抽穗扬花期正遇雨水天气,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2]。各小麦品种的白粉病均属于轻度发生,但“宁麦26号”的病情指数明显较高。各小麦品种的纹枯病均未见发病。

表1 小麦品种筛选试验的产量及其结构

表2 小麦品种筛选试验的病害发生情况

2.2 小麦播种方式试验

由表3可知,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茎蘖动态的影响较大,处理(Ⅳ)前茬稻秸秆经过两次耕翻后,还田质量高,且机播的播种深度和均匀度等要高于人工播种,再加上实施了镇压,故播种质量较高,小麦出苗情况较好,表现为早而齐;处理(Ⅲ)不仅处理了前茬稻秸秆,且进行了开沟盖籽,播种深度较适宜,因此小麦出苗情况也较好;处理(Ⅰ)虽对前茬稻秸秆进行了处理,但由于露籽严重,播种后遇干旱天气,小麦出苗情况很不理想,不仅出苗率降低,出苗期也比其它3个处理推迟10 d左右;处理(Ⅱ)先播种后浅旋,稻秸秆还田质量较差,影响了小麦出苗,且有不少高脚苗。同时,小麦出苗后的茎蘖动态与播种质量也密切相关,处理(Ⅲ)、处理(Ⅳ)的播种质量较好,分蘖发生早而快,越冬前基本能达到目标穗数,麦苗素质也较好;而处理(Ⅰ)和处理(Ⅱ)播种质量较差,不仅出苗少,且麦苗素质也较差,分蘖发生晚,不利于达到适宜的穗数。

由表4可知,理论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Ⅳ)、处理(Ⅲ)、处理(Ⅰ)、处理(Ⅱ)。其中,处理(Ⅳ)的理论产量达7 556.4 kg/ hm2,显著高于其它3个处理,而3个人工播种处理中,耕翻后人工播种再开沟的小麦理论产量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分析产量结构,随着播种质量的提高,小麦穗粒结构更趋合理,处理(Ⅳ)不仅有效穗数足,且穗大、粒重,最终产量也较高,而其它3个处理不是有效穗数不足,就是穗型偏小,最终产量相对较低。综上,小麦采用先耕翻再机条播方式,不仅能提高出苗率,增加有效穗数,还有利于培育壮苗大穗,增加粒数和粒重,最终产量显著高于人工播种。

表3 小麦播种方式试验茎蘖动态

表4 小麦播种方式试验的产量及其结构

2.3 氮肥运筹试验

由表5可知,不同施氮量的理论产量依次为A水平>B水平>C水平,表明产量随总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运筹对产量也有明显影响,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7∶0∶0∶3>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6∶0∶4∶0。合理的氮肥运筹,即使纯氮施用量减少,小麦理论产量仍表现较好,如处理(B3)的理论产量高于处理(A1)和处理(A2),这是因为对理论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而氮肥运筹中,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7∶0∶0∶3处理的孕穗肥施用量最大,有利于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千粒重,因此理论产量较高。

表5 氮肥运筹试验的产量及其结构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比目前江阴市大面积生产的平均用量减少30 kg/hm2的基础上,“扬麦25”的理论产量达7 939.2 kg/hm2,且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小麦主要病害均发生较轻,故该品种可作为江阴市主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扬麦25”采用耕翻后机条播再开沟的播种方式,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出苗早而齐,麦苗素质好,可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从而显著提高产量。“扬麦25”在施纯氮240 kg/hm2的基础上,采取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7∶0∶0∶3的氮肥运筹方式,可有效提高千粒重,理论产量与常规施用纯氮270 kg/hm2相近。

综上所述,通过种植高产抗病小麦良种、选用合理播种方式、科学氮肥运筹等措施,可在减少总用氮量的基础上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从而达到小麦生产增效、绿色环保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孕穗扬麦江阴市
2021-2022年潢川县稻麦轮作区优质小麦品种展示试验
江阴市24家营运车辆企业被联合警示约谈
晚播对苏州南部地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江阴市船舶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
江阴市“扬麦25”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在我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