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机穴播密度对“申优26”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初报

2019-06-25沈士博盛海安蒋李健郁海金茅一平顾远帆沈小燕

上海农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成穗率基本苗穗数

沈士博 盛海安 蒋李健 郁海金 茅一平 顾远帆 沈小燕 周 燕

(上海市崇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2150)

“申优26”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粳型杂交稻,于2017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沪审稻2017001)。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熟期早、抗逆性强和米质好等特点,但近年来,鲜有不同机穴播密度对“申优26”产量影响的研究[1-3]。因此,探索“申优26”的最优机穴播密度,有利于该品种今后在崇明区的推广种植。为此,笔者特开展不同机穴播密度对“申优26”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8年设在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长兴村实训基地内进行,试验田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前茬作物为蚕豆绿肥。各处理于5月17日每667 m2施45%BB肥(25-8-12)24.6 kg、14%过磷酸钙13.4 kg作基肥,5月26日机穴播播种,6月13日每667 m2施46%尿素6.3 kg,6月23日每667 m2施BB肥23 kg,7月6日每667 m2施尿素6.3 kg,7月26日每667 m2施BB肥9.6 kg,8月3日每667 m2施尿素5.2 kg,合计每667 m2施纯氮22.49 kg。

1.2 试验设计

根据穴播机档位设置,行距固定位20 cm,依据穴距不同共设5个穴距处理,见表1。试验为大区对比,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230 m2,各处理统一水浆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

表1 试验设计

1.3 调查和分析项目

水稻生育期间各处理考察植株农艺性状、茎蘖动态及产量结构,成熟期每小区实收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图1和图2可知,在各调查时期,“申优26”5个处理间的叶龄和株高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不同机穴播密度对“申优26”的株高和叶龄基本没有影响。

图1 不同机穴播密度对株高的影响

图2 不同机穴播密度对叶龄的影响

2.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穴距的增大,各处理的基本苗数、高峰苗数、有效穗数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分蘖力及成穗率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处理(1)、(2)的基本苗数较多,高峰苗数也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由于群体大、无效分蘖多,高峰苗期后退苗迅速,导致成穗率低;处理(3)、(4)与处理(1)、(2)同一时期到达高峰苗数,群体适中,后期退苗速度较平缓,成穗率较高;处理(5)穴距较大,个体生长空间足,高峰苗期较其他处理偏迟,但由于基本苗数不足,中期群体小,虽成穗率和分蘖力较高,但最终有效穗数最低。综上,在行距固定的条件下,随着穴距的增大,“申优26”基本苗数下降,群体密度降低,个体生长空间足,光照条件好,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积累,促进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

表2 不同机穴播密度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3 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着穴距的增大,各处理的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处理(4)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达697.3 kg,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可见“申优26”栽培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获得高产,合理的栽培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表3 不同机穴播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还可知,随着穴距的增大,各处理的有效穗数随之下降,说明栽培密度高易获得足够的穗数苗,但因个体长势弱,不利于干物质积累,进而影响产量;但栽培密度过低,会导致有效穗数不足,进而影响产量。随着穴距的增大,各处理的每穗总粒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处理(3)、(4)、(5)的每穗总粒数均超过140粒,说明种植群体变小,个体因有足够的空间生长而变得健壮,有利于孕育大穗。处理(4)的结实率最高,达93.60%,处理(1)的结实率最低,为90.9%,说明栽培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会明显降低结实率。随着穴距的增大,各处理的千粒重呈逐渐增加趋势,说明栽培密度小,有利于个体生长健壮,使光合积累更充分,有利于籽粒灌浆。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机穴播密度对“申优26”的株高和叶龄无显著影响。产量随穴距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这是因为种植穴距增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水稻个体生长健壮,有利于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促进壮秆大穗和籽粒灌浆,但栽培密度过低,会因缺乏穗数苗而无法获得高产;然而随着种植穴距的减小,虽然水稻的基本苗数增多,群体密度增加,但对植株个体生长有较大影响,会使水稻穗型偏小、千粒重降低,进而阻碍了产量的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以行距为20 cm、穴距为18 cm较为适宜,在该栽培密度下,水稻穗数适宜,穗型较大,产量较高,每667 m2产量可达697.3 kg。

猜你喜欢

成穗率基本苗穗数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小麦新品种浚麦k8最佳播量研究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
华粳6号水稻密度与肥料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