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规范技术及应用

2019-06-25薛聪顺周书军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3151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放苗水花泥鳅

薛聪顺 周书军(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 315100)

张肖荣 戴正煌(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农办 315141)

王良琪 王红波(宁波市鄞州环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浙江省宁波市 315141)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水产佳肴之一。台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Formosa)是中国台湾地区改良的泥鳅新品种,隶属于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台湾泥鳅作为优良养殖品种具有以下特点:(1)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500 g以上,体长超过30 cm;(2)生长速度快,从水花苗到商品规格(每条重20 g左右)的养殖时间只需要90~120 d,当年投苗,当年即可上市,甚至一年可养2批,而本土泥鳅往往要养殖1年以上才能上市;(3)养殖产量高,每667 m2产量可达2 000 kg;(4)不钻泥,易捕捞;(5)雌雄个体生长差异小,商品鳅规格整齐,而本土泥鳅同龄的雄性体重只有雌性的1/3左右;(6)其能很好地适应高密度养殖环境,免疫力、养殖成活率均高于本土泥鳅;(7)饵料系数低,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台湾泥鳅的饵料系数可低至1.5,即1.5 kg饲料可养成1 kg泥鳅,饲料成本能得到控制,养殖风险低。2012年台湾泥鳅进入中国大陆,2013年后台湾泥鳅养殖在大陆迅速发展。目前台湾泥鳅已逐渐成为除本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外,具有发展前景的泥鳅新品种。宁波市鄞州环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泥鳅繁育养殖和产学研基地,在当地技术部门的支持下,经研究探索,已成功制定出一套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规范技术。现将该技术规范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 环境要求与设施条件

1.1 场地选择

养殖场要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围没有污染源的地方,是要符合《NY/T 5361-2016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

1.2 水质要求

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T 5361-2016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

1.3 设施条件

1.3.1 水花苗培育池

采用长×宽×高为3 m×5 m×50 cm的水泥池进行水花苗培育。新修的水泥池应先用冰醋酸洗刷再用清水浸泡。水泥池设进排水口,排水口由直径7.5 cm和11 cm的嵌套管组成(小管套入大管中),进排水口均用80目网片或筛绢围住。池底不铺泥。

1.3.2 大规格鳅苗培育池

大规格鳅苗培育池面积一般为1 334~2 000 m2,池深1.2~1.5 m。培育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于池四周离塘埂内侧30~40 cm处设栏网,网目为60目,底部埋入池底20 cm,网高与塘埂高度一致。培育池进出水口均用80目网片或筛绢围住。

1.3.3 养殖池

养殖池面积一般为2 000~3 335 m2,池深和土质要求及拦网设置同大规格鳅苗培育池,但拦网网目为40目。

1.3.4 防鸟网池塘上方和四周均设防鸟网,可单池设置,也可全养殖区设置。防鸟网采用聚乙烯网片,网目8 cm,网线9股;离地高度2 m。

2 水花苗培育

2.1 放养前准备

2.1.1 设施准备

新的水花苗培育池需用清水浸泡2~3个月。在水花苗培育池池底和四周布置120目筛绢围网,围网距离池壁5 cm,不触底,四角呈圆扇形;用80目尼龙筛绢围住进排水口;在离池底5 cm处布置气头,密度为1只/m2。

2.1.2 消 毒

放苗前,水花苗培育池用30%漂白粉全池浸泡消毒1~2 d。育苗用水经20%漂白粉消毒2 d后使用。

2.1.3 受精卵采集

采用干法人工授精方式采集台湾泥鳅受精卵。

2.2 孵化

水花苗培育池注入消毒水至全池的3/4,然后均匀布放台湾泥鳅受精卵进行孵化,放置密度为2×105个/m2,并均匀充气,保持水温在23~27 ℃。

2.3 鳅苗培育

台湾泥鳅受精卵在水温为25 ℃下经25 h即可孵化成水花苗,水花苗经120 h左右即可平游,这时可开始投喂蛋黄,投喂量为50 g/万尾,1 d后可移入大规格鳅苗培育池培育。收苗时,要采用小口径排水管排水;放水时,采用大口径排水管排水。

3 大规格鳅苗培育

3.1 放养前准备

3.1.1 清 塘

放苗前10~15 d,每667 m2用生石灰150 kg消毒大规格鳅苗培育池。放苗前6 d进水至水深50 cm,并每667 m2用茶籽饼20~30 kg清池。

3.1.2 基础饵料

放苗前3~4 d全池泼豆浆,每667 m2用量为2 kg,连泼7 d,每天泼撒时间为15:00~16:00。

3.2 放苗

放苗前需先试水,然后再放苗,每667 m2放(3~5)×105尾。

3.3 管理

3.3.1 投 喂

放苗后3~5 d,在大规格鳅苗培育池四周兑水投喂粉状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40%),每667 m2用量为1.5 kg,每天投喂时间为6:00~7:00和16:00~17:00。待放苗后10 d或鳅苗全长达1 cm时,将粉料搅拌成软块状,沿池四周撒投,方法与用量同上。投喂7 d后,用0号膨化饲料与破碎料一起投喂,方法与用量同上。饲料应符合《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

3.3.2 水质调控

放苗后每3天加水5~10 cm,直至水深1.0~1.2 m。应保持水体透明度在15~25 cm,并根据水质状况及时换水。

3.3.3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摄食及水色变化等情况;检查并修补进排水口防逃设施和防鸟网,防御水蜈蚣、蝌蚪、青蛙等敌害生物。

3.3.4 苗种出池

待鳅苗长至5 cm左右,即可出池销售或进行成鳅养殖。

4 成鳅养殖

鳅苗放养前,需进行池塘消毒,成鳅养殖模式有水花直养和分级养殖两种。

4.1 池塘消毒

鳅苗放养前,需进行池塘消毒,池塘消毒同大规格鳅苗培育池。

4.2 放苗

4.2.1 水花直养

放苗前需先试水,然后再放苗,每667 m2放苗密度为(1~2)×105尾。

4.2.2 分级养殖

在水温为20 ℃以上时放养鳅苗,每667 m2放苗密度为(5~7)×104尾,且要求鳅苗规格整齐、行动活泼、体质健壮、无病无畸。

4.3 水质管理

水质以水色为黄绿色、水体透明度为20~25 cm为好,并应根据水质情况适当加注新水,适时使用微生物制剂。

4.4 投喂管理

使用泥鳅专用膨化饲料投喂,饲料应符合《NY 5072-200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投喂方法见表1。

表1 台湾泥鳅成鳅养殖饲料投喂管理

4.5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同大规格鳅苗培育中的日常管理(即3.3.3),且特别要注意防御老鼠、水蛇等敌害生物。

5 病害防治

5.1 预防

每15 d用碘或戊二醇兑水对泥鳅进行1次消毒;每15 d用三黄散或大蒜素和维生素拌料投喂泥鳅1次。

5.2 治疗

台湾泥鳅常见的病害有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症、打印病、水霉病和气泡病等。一旦发病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且使用的药物应符合《NY5071-2002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

6 捕 捞

当台湾泥鳅达到60尾/kg时即可起捕,先拉网起捕,再采用地笼网捕捞。

7 技术应用案例

宁波市鄞州环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泥鳅繁育养殖和产学研基地,公司位于鄞州区咸祥镇球山村,成立于2013年,现拥有泥鳅养殖塘44个,面积为15.2 hm2,其中台湾泥鳅养殖面积10 hm2、青鳅养殖面积0.67 hm2。通过应用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规范技术,公司每年可提供泥鳅水花苗3亿尾、寸片苗(体长3 cm)1亿尾、商品鳅180 t,年产值为1 000万元,产品销往宁波、杭州、上海、江西等地。2017年宁波市鄞州环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的台湾泥鳅,荣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为促进台湾泥鳅的养殖推广,宁波市鄞州环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积极创建台湾泥鳅苗种繁育及养殖基地平台,并组建技术团队,且在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鄞州区渔技站的支持下,成功实施了市、区级“台湾泥鳅大规格苗种规模化繁殖及规范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泥鳅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台湾泥鳅白嘴白尾病防治研究”等试验示范项目,特别是台湾泥鳅水花苗向寸片苗转变技术,使鳅苗成活率提高到30%以上(一般育苗场仅10%),寸片苗养殖成鳅率提高到95%,居国内领先地位。

猜你喜欢

放苗水花泥鳅
泥鳅笼
童年里的水花
诗意的劳作
颠覆传统的水花培育
捉泥鳅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友情的水花
捉泥鳅
影响南美白对虾苗种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
南美白对虾池塘放苗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