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群组建设模式研究

2019-06-24胡毅超

师道·教研 2019年5期
关键词:群组共同体教研

胡毅超

目前我国教师群体庞大,传统教师分类方式使得教师能力发展主要体现为教师职业生涯中个体综合能力的发展,凸显个体意义与价值。但在新时代的教育形势下,学习型组织、学习共同体、智慧教育平台、跨学科学习、翻转课堂等全新模式不断涌现,新时代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关注个人层面,还要关注教师个体间的组织建设。因此,对教师能力发展的视角要超越对个体的关注,我校积极探索有利于未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形态教师群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未来学校教育的需要。

一、准备条件

我校作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群组的实践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我校课题组成员业务能力强、研究经验足。其次,学校具有一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础,硬件配备支持。最后,搭建“G-U-S”模式(即“政府-大学-学校”模式),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与支持,高校专家的全程参与指导。

共同体的创建源于参与者的高度热情,为了促进教师参与“创研微群”的积极性,我们需要重点加强教师自身内驱力的作用,积极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形成互帮互助的合作氛围,使创研微群形成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我们从组织制度、激励机制、交流机制等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群组的建设创造了准备条件。

首先,高校专家的全程参与。我校建立专家指导制度,为各个相关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都指定专家指导;建立了校内名师帮带制度,让共同体重有学校的骨干引领。创设了领导引领、骨干带头、教师全面参与的共同体教研微群氛围。

其次,教师加入共同体教研微群,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心智和劳动。因此在原有的固定工作模式下,需要一定的激励才能让教师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教研微群这一主题上,我校针对教师内驱力的激励并没有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金钱报酬和物质奖励层面,而是重视教师精神层面的激励,如目标激励、榜样激励、信任激励、成就感激励。

再者,有效的活动机制是维持教研微群活跃必不可少的保障,没有活动的共同体是难以实现有效交流的。我校通过组织固定活动、活动竞赛、调查征集等,形成以座谈、沙龙、成果展、分享会、点评、评选等不同活动类型的活动,融入教研环节,实现微群成员交流,与共同成长。

二、建设成果

万江中学灵活运用教师共同体建设策略于实践中,并以知识管理、群体动力学为理论支撑,基于当前学校环境,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构建“创研微群”,以期实现具有内在黏性与创新动力的“学习共同体”,效果明显。

1.合理的精神激励,有效地促进了群组和成员的发展

“创研微群”在物质奖励之外,将学科推荐、微群之星等精神激励用以激发教师对群组的认同感,使用教学比武等形式对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表彰,促进群组内部的良性竞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如,在学校4-5月的教学比武中,“创研微群”团队中的王见英、李焕丽、陈祖扬三位教师获一等奖,他们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高,师生互动好,实现了教学相长,课堂中实现了培養学生阅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动手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

2.实现了成员实名制和微群组的管理方式

所有教师成员以真实身份参与其中,保证资源的真实有效性。而群组的管理方式则对资源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微团队可以有多位管理员,他们由群组创建者所制定,将群组的总目标细化到各个分支微团队,而每个团队遴选出一到两名骨干教师作为该团队的总负责人,明确职责,多样化实现总目标的建设。

3.形成了两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成果——两个“微团队”的建设

微团队一的目标为:万江中学校本创研团队,以“未来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切入点开展“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式的学校创新改革。该团队负责筹建校本创研团队,开展基于“未来学习”形态的教学现场的课堂观察,对创研团队成员的课堂进行持续诊断与评估,形成前测报告;开展“未来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与探索,设计并研磨万江中学“未来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雏形;考察学习异地名校,把握教学改革前沿与动态;提炼万江中学“未来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成果,形成后测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集成与传播。

微团队二的主要目标是制作高质量的慕课案例。形成了分工合理的高质量慕课制造团队。一套慕课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需要制作课件、视频、学案、习题等,还需要及时上传,讲练合一。为了制造出高质量慕课案例,小组长制定出了完备可行的分工细则,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分阶段完成慕课制作、上传和评选。

在此操作模式下微团队一和微团队二已经创建的子成果有:(1)“未来学习”课堂微团队的课题《未来课堂视野下普通高中构建多样化学习团队的实践研究》已顺利开题。

(2)慕课微团队的东莞市招标课题《慕课背景下普通高中个性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已在2017年12月顺利开题。

(3)结合学科特色,形成相应子课题,共探团队构建策略。

4.组织频繁和富有吸引力的在线和线下交流与互动活动

“创研微群”中每个微团队,都会围绕每个核心研究课题组织各个群组成员、教研核心组等开展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互动活动,包括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沙龙、专家讲座等,这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群组成员的参与热情。与此同时,活动的举办注重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追求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合作、经验共享、彼此受益”的目的。群组中每一个学科团队,我们都有明确的活动组织路径,从初期理论探讨交流,到实践的尝试(如展示课),成员样课的反馈,在交流和反馈中使每个成员形成自己的课堂特色,再到最后的公开展示与讲座,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申请课题立项,如下例(见表2)中“未来学习”课堂案例所示,这样一整套的机制成熟运作,让每一个课堂都是共同体成员相互促进和提高的机会。

5.建立反馈机制——科学评价,在改进中归纳总结

每个团队统一教案和课堂评价模板,通过课堂评价的创新来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建立双向反馈模式,分别向学生和教师开放。重视可行性意见和建议,采用双向视角来构建教师群组。

每个备课组每月结合同一课题进行多人上一课的磨课活动,让教师在磨课中相互评价、反思、学习,共同改进课堂实践,为学科组内教师之间相互碰撞、共同成长提供了平台。

自我反馈方面,要求群组中每位教师每节新授课必须写教后记,每天及时反思自我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自身的教学成长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群组共同体教研
爱的共同体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关系图特征在敏感群组挖掘中的应用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基于统计模型的空间群组目标空间位置计算研究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群组聊天业务在IMS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