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知

2019-06-24

家庭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噪音器官心脏

上网便捷,让人集中注意力时间变短

智能手机普及让人们上网更加方便。欧洲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上网便捷让人们得以更快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却让注意力持续时间变短。

由丹麦、德国、爱尔兰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分析互联网上涉及社交媒体发帖、在线搜索、书籍和电影销售、学术研究等数据得出上述结论。数据主要来自2013-2016年间的推特数据,还包括谷歌图书上过去100年来图书浏览信息、过去40年来电影票销售数据和过去25年来科技出版物引用情况、美国红迪网站2010-2015年数据、维基百科网站2012-2017年数据,以及谷歌趋势2010-2018年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涉及哪个话题,人们集中注意力关注的时间都有所减少。以推特上全球日常排名前50的带标签热门话题持续时间为例,2013年热门话题在前50榜上平均停留时间17.5小时,2016年降至11.9小时。研究人员说,上网便捷让公众讨论速度更快,同时更趋于碎片化,信息过载使得人们更快地对所发生的事失去兴趣,即注意广度变窄。

结直肠癌患者近亲患癌风险高

德国国家肿瘤疾病中心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说,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异父或异母的兄弟姐妹患有结直肠癌,那么其患这种癌的可能性会更高。专家建议这部分高危人群应提早防范,定期接受肠癌筛查。

德国国家肿瘤疾病中心的研究人员与瑞典、日本及美国同行合作,分析了约17万名结直肠癌患者的家庭相关数据得出上述结果。专家建议,如果家族病史表明这种病很可能是遗传性的,患者的子女和兄弟姐妹最好自25歲起就定期接受肠镜检查。

最新研究发现:人死后仍会有意识

专家们对于人类死亡后会发生什么一直争论不断,比如人死亡后会见到什么?人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据美国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表明,当人类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大脑还会继续运作。换言之,人类的大脑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这个事实。

该研究表明,当我们死的时候,我们会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因为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工作,能让我们意识到周围发生了什么。这意味着人在死亡后,即使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人还存在意识,但基本被“困”在自己的身体里。

研究显示,在被救活之前、濒死之际,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是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的。有些证据表明,死者甚至可以听到医生在宣布他们已经死亡。试想想,当人们经历了心脏骤停后,听到医生公布自己已死亡时,那是什么感觉?不过这个时间可能很短暂,或许还来不及思考,意识就已经没有了。所以对于心脏骤停和大脑死亡两种情况来说,一直有人在争论如何才算是真正的死亡。

老人睡前听“粉红噪音”有助改善记忆

“粉红噪音”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噪音,主要分布在中低频段,包括瀑布声、小雨声等。近日,美国《人类神经科学前沿》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老年人睡前听听“粉红噪音”有助于改善记忆。

新研究中,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和睡眠问题专家菲利斯·泽博士及其研究小组选了13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参试者,并对他们睡眠时的脑电波进行了实时监控和分析。第一晚,研究人员在参试者进入深睡眠时播放“粉红噪音”;第二晚,研究人员在参试者入睡前播放“粉红噪音”,入睡后停止,参试者分别于睡前和醒后接受了记忆力测试。脑电波分析结果显示,参试者深度睡眠时脑电波活动比清醒时减缓九成,接受“粉红噪音”刺激时,大脑慢波数量增加,这表明其深度睡眠时间更长。记忆力测试结果显示,睡前听“粉红噪音”的参试者,记忆力提高幅度增加了3倍。

新型医疗机器人可在体内自主导航

美国科研人员近日在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研发出一种可以在跳动心脏周围自主导航的微型医疗机器人,从而能帮助外科医生完成复杂的心脏手术。

研究显示,在一个对动物实施的心脏瓣膜修复手术中,一个机器导管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无需人工导引就精确找到了目标位置。随后,心脏外科医生遥控将渗漏处修复。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科心脏生物工程主任皮埃尔·杜邦说,这是他所知的首个可在体内自主导航找到目标位置的医疗机器人。机器导管能在充满血液的跳动心脏中抵达毫米级的目标,表现相当出色。

这个机器人装有触觉传感器,顶端装有微型相机,还可像昆虫触角或老鼠胡须一样不断“取样”,可利用机器学习和进行图像处理,在“陌生”的黑暗环境中识别所接触的组织类型、所处位置,判断行进方向。

研究人员说,这种机器人有助于缓解医生疲劳,让医生把精力放在更复杂的手术操作上。研究人员希望,未来将开展全球合作,汇集数据,不断对算法进行优化,使医疗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

“透视”技术为精确打印人体器官带来曙光

怎样3D打印出逼真的人体器官?据《每日邮报》近日报道,德国慕尼黑大学埃蒂尔克领衔的研究团队提出一种能够精确描绘器官内部结构的“透视”技术,3D打印人体器官将“有图可依”,为医疗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报道称,研究人员利用溶剂使器官变得透明,然后用激光在显微镜中扫描器官,从而获取包括血管和每个细胞位置在内的整个器官结构。利用这一结构图,研究人员可以先用3D打印造出器官的支架,再将干细胞装入3D打印机,注入正确位置,使器官正常工作。

埃蒂尔克表示,这一成果标志着3D打印在医学领域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之前的3D生物打印缺乏详细的器官结构图,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细胞在透明人体器官中的位置,然后用3D生物打印技术“复制”一个完全相同的器官。“我相信,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近真正的人体器官。”

埃蒂尔克的团队计划在未来2~3年开始制造一个3D打印的胰腺,并希望在5~6年内造出一个肾脏。未来,团队将首先测试动物能否依赖生物打印器官存活,并在5~10年内开始临床试验。

膝盖酸痛,也许你比别人多了一块骨头

腓肠豆骨位于腓肠肌外侧,以往认为会随着人类进化而退化。但是,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越来越多人体内有这一状若小豆的骨头,而骨关节炎患者更可能有这块骨头。

帝国理工生物工程学院研究人员分析了150年内27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1万项膝关节研究,发现有腓肠豆骨的人数比例最近100年趋于升高。最早一项研究于1875年开始,当时大约17.9%的人体内有腓肠豆骨。这一比例1918年是11.2%,2018年增至39%,比100年前高将近2.5倍。关节炎患者有腓肠豆骨的比例更高,是常人的2倍。

研究人员说,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趋势,他们猜测可能与营养相关。100年来,人类能获得更多营养,平均身高和体重增加,意味着胫骨更长、腓肠肌更大,膝盖需承受更大压力,而腓肠豆骨可能会像髌骨等籽骨一样,有改变压力传导、减小肌腱与骨面之间摩擦等作用。不过,由于缺少对腓肠豆骨的研究,不排除它没有任何作用的可能。研究人员打算下一步研究腓肠豆骨与年龄、性别、基因和生活区域是否相关,希望有助于医生治疗膝关节疾病。

防止肥胖的基因变体被发现

遗传因素会影响人的胖瘦早已为人所知。日前,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发现了可以防止肥胖的基因变体,可为开发治疗肥胖症新药提供思路。

在已知的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中,一种名为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的基因对调节体重较为关键,这种受体在大脑中起着“开关”的作用,可以调节和控制食欲。

剑桥大学一个联合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们发现MC4R基因的一些变体可提高大脑中相关受体活跃度,并能防止人过度肥胖,未来有望根据这一发现开发出能复制这种基因变体保护性作用的新药,帮助人们控制体重。

猜你喜欢

噪音器官心脏
器官也有保护罩
噪音,总是有噪音!
无法逃避的噪音
心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人体最“没用”的器官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