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

2019-06-24张建华

理论观察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伤

张建华

摘 要:《麦田守望者》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迄今为止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一经出版极受欢迎,但是也引起评论界的各种褒贬不一的争论,而争论的关键点就在于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人物形象。本论文指出霍尔顿的时代特色,并论述霍尔顿的矛盾心理以及霍尔顿为走出创伤所做的努力,通过这些客观分析可以为研究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及人格分裂的原因等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关键词:麦田守望者霍尔顿;创伤;精神崩溃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4 — 0155 — 03

一、引言

作为20世纪一部经典的美国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来源于作者塞林格的早年真实经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观。小说在叙事上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16岁的美国少年霍尔顿·考菲尔德在被学校第四次开除后因惧怕父母责怪,混迹于纽约街头一天两夜,抽几包烟、花一些钱,最终因精神崩溃不得不入院治疗的痛苦经历,但是却成了“现代经典”。在该小说出版后,受到美国社会开始疯狂追捧,尤其是在校园里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行为随处可见,身着风衣,倒戴鸭舌帽,模仿霍尔顿的言行举止。如今,追捧风早已过去,而且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我们发现主人公霍尔顿在他言行相悖的背后所隐藏的诸多创伤。正是因为他一次次受到身心伤害,才变成了他人眼中“异常奇怪的孩子”。尽管作者知道生活的真实样子,但是他仍将很多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于梦想,为自己也为他人在杜撰一个传奇人物,这部作品有太多的幻想色彩理由。它是一种幻觉需要,而不是实际生活,很适合处于青春时期的少年思想。

二、霍尔顿的时代特色

20世纪50年代,二战已经成为过去时,人们终于摆脱了金戈铁马的日子,开始平淡的生活,但是正是这种单调、平淡的生活,使这些向往自由的人们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年轻人是最具活力的族群,总是最先感知到这个时代的苦闷,年轻是一种代价。一直以来,流行的东西都容易被误读。而在《麦田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身上则体现出了太多的他那个时代的时尚色彩,二战后生活开始平静,同时也凸显出人生的琐屑。成长着的人们无论是在什么时期总是最受折磨的,在“怯懦的时代”还是“静寂的年代”都是如此,所以这一族通常就是最具有颠覆精神的。霍尔顿的出现,从他的着装到谈吐,从行为到精神,都是对他那个时候的一个彻底颠覆,学生们纷纷模仿也就不足为奇,甚至还有人怒斥他为坏孩子。霍尔顿抽烟酗酒、厌恶学习、与女人鬼混、张口闭口“他妈的”,他这些行为表现怎么可能让人将他视为好孩子呢?如果人们在理解文学时是站在生活的角度上是可以理解的,而评论家还有其他责任。如果这些评论家们将霍尔顿看作为“垮掉分子的代表”,甚至认为他还不到群居、吸毒的地步,垮的程度还不够,那么这样去理解人物就过于简单了。其实,要更接近人物本质,只需要在穿过霍尔顿的时尚色彩基础上向前再走一步即可。霍尔顿为什么非要抽烟酗酒嫖女人呢?他怎么就不能正经的讲话呢?他对于父母的感情很是在意,并且也知道哪些事是父母希望他去做的。但是事实正好相反,他在做着其他事去放纵自己的痛苦。因此,他处于和周围的环境、人物对峙的局面,关系较为紧张,体现在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上,这就是一种变异反应。〔1〕

在小说的开头,当霍尔顿站在汤姆孙山上“那尊曾在独立战争中作战用过的混账大炮旁边”看赛球时,就能感觉出他对待历史的态度,即使独立战争曾经令人骄傲,但是在他的心中已彻底失去了它应有的分量。后来,当塞林格走进老斯宾塞家里时,他这样写道:“丸药和药水到处都是,鼻子里只闻到一股维克斯滴鼻药水的味道,实在叫人泄气,对生病的人我没什么好感。更叫人泄气的是老斯宾塞穿的旧睡袍破烂不堪,像是从出生那天就一直裹在身上的。我也不喜欢老人穿着睡袍和睡衣裤。他们老是露出那瘦骨嶙峋的胸脯,还有腿。常在海滨之类的地方见到老人的腿,总是没什么毛,非常白。”这种旧睡袍、药水味和瘦骨嶙峋的胸脯伴随着老斯宾塞重复出现了几次,给人的感觉是要垂死没落。从这些细节上可以发现,霍尔顿想要摆脱英雄式历史和僵死的东西的急迫心情,年轻的生命不加掩饰的去追求成长自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问题就在于霍尔顿不仅将历史连接割断了,还肆意嘲弄世俗生活中人们顶礼膜拜的耶稣,将自己陷于历史和来世的双重断裂之中。霍尔顿在精神无所依傍的状态中感到莫名的痛苦和不安,所以他的放纵也就有了另一番意义。抽烟、酗酒、说粗话、搞女人,这些都构成了霍尔顿恐惧、焦虑的语言。纽约象征着现世生活,霍尔顿彻底隔断历史与未来的联系,他在纽约街头游荡犹如是掉进了孤岛,无法找到一个宁静的地方。纽约对于那些垮掉的人来说,是他们放纵的天堂,而霍尔顿是个例外,他想逃离。人类就是这样,既能为历史献身,也可以为未来苦修,当两者都不存在时,只能忍受痛苦,只为生活。整部小说实质上都是在回顾“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塞林格将其视为“守望者”也别有一番意味的。〔2〕

三、霍尔顿的矛盾心理分析

在这部小说中,霍尔顿作为主人公,他厌恶一切、叛逆又孤獨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然而,在霍尔顿身上也不时的能闪现出与他的表现相矛盾的纯洁美好的一面。换而言之,就是指外在表现与潜在愿望两者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长期存在,才导致他孤立、空虚,而内心有非常渴望被理解。他对周围一切都感到厌恶,看什么都不顺眼,内心却又渴望爱、得到爱。他喜欢撒谎、没有生活目标、缺少责任感,但是内心又渴望去付出和牺牲。他对电影极度厌恶,却在百无聊赖时去电影院虚度时光。表面上沉溺于浮华,实际上却向往宁静的生活,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霍尔顿。此外,霍尔顿的矛盾心理又是一种醒来无路可走的文化自觉。他不喜欢去重复前人的生活,想要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知道自己要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只是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不该是现在这样。这种痛苦矛盾无论是出现在人类的哪个阶段,都将像永远无法摆脱宿命一样。在霍尔顿玩世不恭的背后又总是有一些不安和紧张感存在,他痛恨没有爱情的性行为,但是当他异常烦闷时,可以把妓女招了过来。当事情真要发生时,他又能守住底线。刚刚还为自己招妓找了个恰当的借口,“这倒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她是妓女,那我便可以从她那儿取得一些经验,也许在我结婚后用得着。” 面对急着解衣上床的桑妮,他却有截然不同的想法,“我觉得自己真不能跟一个整天坐在电影院里的姑娘干那事儿。”本应垮掉最终并没有垮掉,这其中就隐伏着紧张的玄机,而这个玄机就构成了霍尔顿的矛盾性格。霍尔顿一直生活在矛盾中,他痛苦彷徨,看不惯生活世道,又总是想用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来自欺欺人,到最后又不得不想现实环境妥协,他只能将那家精神病院当成是唯一的避难所。这些矛盾纠结聚集在一起,则构成了霍尔顿复杂的内心世界,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生活——缺少家庭和学校的关爱,使他得不到足够的精神支持去抵御创伤事件给他带来的强烈心理冲击,最终导致他心理崩溃不得不入院接受治疗的悲剧发生。

霍尔顿的父亲是一名很成功的律师,能给予孩子的多是物质金钱,关爱很少,还有一些粗暴地打骂。他的父亲和母亲一直沉浸在小儿子艾里的去世悲痛中而无法自拔,所以并不太关心霍尔顿。当他的哥哥为了赚钱而给好莱坞写低级剧本时,就融入到这个世俗的社会,所以在他心目中哥哥美好的形象彻底破灭。由于他的父母、哥哥被世俗化了,所以对他徘徊在去往大人世界的愁苦就很难理解,他也不屑与他们交流。他喜爱的弟弟艾里患病去世,只有他十岁的妹妹能够理解他,但是妹妹又太小,很难体会到他的悲哀。他没能从长辈那里得到人生指引,在被学校开除后去跟历史老师告别时,宾塞老师不听他的解释就将他训斥一顿,所以根本就无法进行心灵沟通。霍尔顿认为成人的世界是一个肤浅、虚伪的世界,因此,他拒绝成熟、抗拒长大,他更向往的是孩子的世界。〔3〕

在小说中,还有霍尔顿与两个修女轻松对话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全书中很少见,他还向修女捐了钱。在这件事之后,霍尔顿总是想着那两个修女,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到霍尔顿的宗教情结。通过与上帝使者的交谈,使霍尔顿开始平静的思考。他一直在想象着有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在那玩耍打闹。而他就站在悬崖边上,负责守望孩子们,有哪个孩子如果跑到悬崖边来,就去抓住他们。因此,当他的妹妹问他有什么理想时,他说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整天就干好这件事。霍尔顿是一个自由过的人,所以他知道悬崖绝境在哪里。他不会像他的父辈那样絮絮叨叨绊住孩子们自由的脚步,他只是在悬崖边上像一块警示牌那样立在那里默默的守护孩子们。

四、霍尔顿为走出创伤所做的努力

赫尔曼在《创伤与复原》中强调“无助感和孤立感是精神创伤的核心经历,重获自主权和再建立联系感则是复原的核心内容”。通常情况下,“重获自我经常要求患者对自己曾被精神创伤影响的一些层面予以否定,因为将受害者身份蜕去时,创伤患者选择的可能是放弃某些几乎是根深蒂固的部分。”而在小说中我们也发现,霍尔顿放弃自己做个麦田守望者的意愿,可将这一行为视为他为走出精神创伤所做出的初次努力。还有之后的一系列行为,也尤为明显。比如:当他发现妹妹菲比所在学校,“×你”两个字被刻在楼梯上时,霍尔顿的第一反应是“我见了真他妈的差点儿气死”,他甚至还产生了过激的想法,想要杀掉写这两个字的人。可是,当“我从另一边楼梯下去,又在墙上看见‘×你两个大字时”,才让霍尔顿真正的领悟到“哪怕给你一百万年去干这件事,世界上那些×你的字样你大概连一半都擦不掉”。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也终于承认,有些事就如同那些被刻在墙上的字一样,永远也擦不掉,也无法改变。还有比这更重要的是,霍尔顿在充满童年回忆的自然博物馆木乃伊展厅里竟然意外的发现另外两个“×你”字样,这让他倍感失望,好像永远都找不到一个宁静、舒服的地方,也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地方。此外,霍尔顿所经历的创伤不仅是来自于精神层面的,还有一次与之相伴的身体上的创伤。无论是毛里斯为了钱而对他大打出手还是室友斯特拉德莱满怀不解的对其拳脚相向,霍尔顿都不得不承认一辈子只打过两次架,而且两次都打输了。原本就没有弥合的精神创伤又加上了身体上的创伤,使得霍尔顿在经受身心双重伤害后成为了别人眼中“异常”的孩子。〔4〕

针对这种觉醒,赫尔曼认为它能让创伤患者的平衡感得以维持,即便是他为自己重获力量而感到庆幸。与之相呼应的是,霍尔顿走出创伤的行为开始真正的明朗化。当霍尔顿看到菲比坐在动物园的旋转木马上,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想要攥住那个金环,霍尔顿也承认“我害怕她从那匹混账马上掉下来,可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这时的霍尔顿就已经意识到,“如果孩子们想伸手去攥金圈儿,最好什么也别说,你就让他们攥去。他们要是摔下来,就让他们摔下来,如果阻止他们,那可不好了。”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霍尔顿不仅放弃了曾经要做个麦田守望者的愿望,还开始试着与自己、与现实社会和解。正是上述的这些因素的存在,我们才体悟到,当倾盆大雨来临之时,即便自己像个落汤鸡一样浑身湿透,霍尔顿却说:“我并不在乎”,“我他妈的险些儿大叫大嚷起来,我心里快乐极了,我老实告诉你。”赫尔曼也在提醒我们“要从精神创伤中解脱出来是一个没有终点的任务,复原的工作也是永无止境的”。在受创者努力尝试着与自己生命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和解时,可以对创伤故事还原,将自己的创伤经历以这一方式来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使创伤患者真正的从自身创伤经历中解脱出来。这对小说开头是一个有力印证,霍尔顿作为一名叙事者就明确表达“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的真实目的所在。〔5〕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尽管《麦田守望者》这部小说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成文,但是这部小说却未从读者和文学批评家的视线离开过。小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力,成为“现代经典”,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塞林格的艺术手段高超,并且小说的价值也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小说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讲述,将一个矛盾、孤立、不驯的美国青少年的形象和他痛苦的成长经历呈现给读者。霍尔顿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堕落和欺骗,并试图反抗,这也道出了年轻人的心声,使年轻人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本质。虽然小说只有几十万字,但是它对文学界以及美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参 考 文 献〕

〔1〕王瑶.霍尔顿孤独感的来源以及如何摆脱孤独的方式〔J〕.文教资料,2015,(04).

〔2〕刘霞.走向成熟——《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顿·考尔菲德的性格分析〔J〕.商业故事,2016,(10).

〔3〕张迎春.逃离·幻想·反抗——《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研究〔J〕.现代语文,2015,,02).

〔4〕陈杰.两个世界的矛盾产物——《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性格特征解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05).

〔5〕谢静.试论《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6,(04).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创伤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
低位窦道伤口2例治疗经验及文献复习
格罗瑞创伤后的女性自我
浅析《仪式》中塔尤创伤的根源
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库切小说《内陆深处》的创伤主题
中式魔幻电影的救赎
厨房水槽间的理想与幻灭:浅析阿诺德·韦斯克三部曲中的创伤书写
小小少年遭受的心理创伤和遇见的美好
不同部位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手术探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