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校园欺凌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9-06-24孙畅胡怡涵

理论观察 2019年4期
关键词:校园研究学校

孙畅 胡怡涵

摘 要:近年来,校园欺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究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来源,使用CiteSpaceⅤ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63篇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发现: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及治理对策研究成为当前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开展跨学科研究、创新研究方法以及加强校园欺凌的主题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校园欺凌;研究热点;知识网络;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4 — 0109 — 05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校园欺凌作为中小学校园安全的主要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11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工作进行了系统指导;2017年12月,由教育部、中央综治办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提出了系列治理措施 〔1〕 ,使校园欺凌进一步进入大众视野。挪威的奥维尤斯(Dan Olweus)教授将校园欺凌描述为:“一个学生受到校园欺凌时,下述事件经常发生,受欺凌学生难以自我保护且受到如下对待:受到来自他人的难听的话、取笑或叫难听的外号;故意排斥他(她);身体上打、踢、推、撞或威胁;向其他学生散布谣言、散布恶意小纸条以使别的学生不喜欢他 (她);做其他诸如此类的伤害性事情。” 〔2〕目前,校园欺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学者们对校园欺凌内涵与特征、发生率及成因、治理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运用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对国内校园欺凌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分析了未来校园欺凌研究趋势。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为保证所选文献数据的质量和代表性,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来源,以“校园欺凌”、“校园欺负”、“校园霸凌”、“学校欺负”、“学校欺凌 ”为主题词,对发表日期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的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在认真阅读文献摘要和原文后,排除会议和征稿信息,最终得到共计263篇直接相关的有效文献。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研究阶段:首先,梳理相关文献,分析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然后,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展望未来研究趋势。

本文的研究工具主要为CiteSpaceⅤ可视化分析软件,研究方法采用主题词共现分析,通过对校园欺凌文献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考察校园欺凌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热点领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欺凌高频词排序及分析

主题词共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主题词共现分析,得到出现频率大于1次的主题词81个,总频次共395次。通过排除检索词并将“欺凌行为”与“欺负行为”、“学校”与“校园”等含义相近的主题词进行合并后,选择排名前15的高频词,如表1所示。高频关键词排序中的中心性反映了该关键词在知识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及权利影响 〔3〕。关键词的中心性数值高则说明其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强,反之则弱。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越强说明其在知识网络中的地位越重要。由表1可以看出,关键词中心性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学校(0.4)、欺负者(0.32)、网络欺凌(0.31)、暴力(0.28)和中小学生(0.22),这些词在校园欺凌的知识网络中地位最为重要,与其他关键词联系及控制更强。同时,通过高频主题词可以发现,当前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和儿童,涉及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中的重要问题。

(二)校园欺凌主题词聚类分析

本文使用CiteSpaceⅤ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得到主题词聚类(如表2所示)和高频主题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当前国内校园欺凌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类型、校园欺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校园欺凌的成因和治理以及其他国家的治理经验等。

在表 2 中,关键词的权值越大,说明其所在的聚类在该相关领域中越能成为主要研究热点;剪影度数值越高,表明该聚类越处于知识网络的中心地位,与其它聚类间更具备低耦合性,而且联系密切。综合图1 和表 2 可以看出,国内校园欺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类之一:发达国家校园欺凌治理研究

ID为#0的聚类规模最大,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治理校园欺凌的方案和经验。研究内容包括16个关键词,它们相互之间关系较为紧密(剪影度为0.757),主要围绕中小学、校园安全、反校园欺凌等领域,对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在校园欺凌治理中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借鉴其国际经验。图1关键词节点突出程度显示,中小学、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反校园欺凌以及网络欺凌等是关注的热点领域。主要研究发现:首先,校园欺凌治理涉及政府、学校以及社会三个层面,分别承担指导、实施和辅助的责任。有学者发现,英国为治理校园欺凌构建了政府、学校和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政府层面陆续颁布了《学校标准与框架法》、《反欺凌行动宪章》及《欺凌:中学的有效行动》等政策文件,提出了应对校园欺凌的指导性意见〔4〕;学校层面结合自身特点自行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如艾克学校、贝德福德学校以及莫尔文学校等〔5〕;社会层面包括加强学生家长对校园欺凌的重视,强化学生家长在校园欺凌治理上的责任以及加强社会机构的服务与合作。其次,校园欺凌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法治范畴,其治理需要相应法律体系和法规建设的支撑。美国是较早建立校园欺凌治理法律体系的国家,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园欺凌治理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包括联邦层面、州层面和司法救济三个方面。在联邦层面,诸如《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多部法律中都设有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定;而在州层面,美国所有50个州都建构了美国反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体系 〔6〕;在司法救济上,美国规定受害人依法享有法律救济权,这些权利包括受害人可以依法对个人、学校提起法律诉訟,当事人可依据民法或刑法的相关条款提起诉讼赔偿 〔7〕。再次,校园欺凌的治理并非一蹴而就,其治理需进行长期的监测和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全面把握校园欺凌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时效性针对性的治理。如,从 1985 年开始,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发布上一年度关于校园欺凌的官方统计调查分析报告,从而为制定更有成效的校园欺凌治理策略提供基础 〔8〕;日本在《刑法》、《少年法》等法律条款中提出校园欺凌治理的法规条例,并于2013年出台了《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进一步加强了校园欺凌的治理。

(二)聚类之二:校园欺凌概念、类型及其学校作用研究

ID为#1的聚类规模排第二,主要关注欺凌概念、类型以及学校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议题包括13个关键词,剪影度为0.682。主要围绕中小学生、欺负行为、欺负者等主题的相关概念来研究校园欺凌的本质及其概念,从学校纪律、欺凌形式、社会支持以及人格倾向等方面分析校园欺凌的不同类型,关注学校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作用。图1关键词节点突出程度显示,中小学生、学校、欺负行为、欺负者是校园欺凌研究的热点领域。关于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有学者指出,校园欺凌的本质特征是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欺负和凌辱,其常表现为以强凌弱、以多欺少及实施持续性的欺凌行为〔9〕。任海涛等人从校园欺凌的辐射范围、对象和持续性等方面对校园欺凌作出了界定,他认为校园欺凌应定义为:在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内发生的教师或者学生针对学生的持续性的心理性或者物理性攻击行为,这些行为会使受害者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 〔10〕。可见,我国对校园欺凌概念的研究都关注到其持续性以及造成伤害性的后果。

校园欺凌包括哪些类型、如何区分呢?我国学者以欺凌的形式和欺凌的动机为依据对校园欺凌进行了分类。譬如,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等人认为,校园欺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利用身体动作进行攻击的直接身体欺凌、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攻击的直接言语欺凌和借助于第三方而实施攻击的间接欺凌 〔11〕;学者林进材认为校园欺凌本身即是一种伤害性的行为,其类型有关系欺凌、言语欺凌、肢体欺凌、性别欺凌、反击型欺凌和网络欺凌 〔12〕。学者王玉香从校园欺凌的动机角度将校园欺凌分为呈现力量型、捍卫尊严型、维系友谊型以及争风吃醋型等四种类型 〔13〕。学校作为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阵地,我国学者对其在治理校园欺凌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分为学校管理的作用和教师的作用两个方面。 发挥学校管理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作用必须要做好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建立校园“应欺团队”专项治理校园欺凌问题,此外,学校要在“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中发挥纽带作用,多方合作共同治理好校园欺凌问题 〔14〕;同时要加强学校决策层的功能,明确校方的反欺凌立场,向学生和家长普及欺凌的知识,并要明确各方反欺凌的责任〔15〕。教师在处理校园欺凌时,要保持与学生的同理心和中立态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并帮助学生制定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16〕。

(三)聚类之三:校园欺凌主客体特征及其欺凌行为研究

ID为#2的聚类规模排第三位,研究者主要关注校园欺凌的主客体特征、欺凌行为本身的特征。包含9个关键词,剪影度为0.682。主要围绕受欺负、欺负、儿童、侵犯行为 、攻击行为等内容,从现状、影响因素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发现:主客体(即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特征成为影响其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所处角色和地位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级、性格以及同伴接纳度。其一,男女生在校园欺凌中的角色存在差异。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男生作为欺凌者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受欺凌者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17〕。其二,在年级差异方面,小学阶段学生受到直接身体欺凌的发生率随年级升高而下降,受到言语欺凌的发生率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初中阶段学生受到直接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间接欺凌的发生率相对稳定 〔18〕。其三,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具有标志性的性格特征,欺凌者往往具有极强自尊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理,他们心理偏激、攻击性强;而受欺凌者往往具有自卑、敏感、内向的心理特征,他们性格懦弱、胆小孤僻、自信心不足,又过分敏感 〔19〕。其四,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与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与同伴拒绝呈显著正相关〔20〕。另外,分析校园欺凌本身的特征也是治理校园欺凌的重要条件,包括发生地点、参与者身份、持续性以及支配性等方面。校园欺凌的发生空间是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区域,欺凌者应与受害人有一定交往关系并且受害人不包括教师,校园欺凌具有长期反复性和对象固定性,双方权力、地位不平等,且受欺凌者处于被支配地位 〔21〕;杨立新等人也认为,校园欺凌的行为主体应该是一个或多个处于强势的学生,包括精神上或肉体上的侵害,欺凌行为通常呈持续性状态,在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形成支配和被支配关系 〔22〕。

(四)聚类之四:校园欺凌成因及其治理研究

ID为#3的聚类规模排在并列第三位,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校园欺凌的成因以及治理对策。涉及9个关键词,它们相互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剪影度为0.818)。主要围绕对策、现状、治理 、成因等内容,从社会化问题、教育病理等角度展开分析。图1突出节点显示,学校安全、校园欺凌的成因、校园欺凌的治理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学生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方面。学生的个人因素是致使校园欺凌发生的内在因素,欺凌者期望享受支配权力、欺凌者心理负向的状态、妒忌心态以及受害者具有“负面支配性”、能力弱势等特点 〔23〕;欺凌者具有身体或生理上的某些“优势”和较强的优越感,而受欺凌者往往具有较低的自我评价、自卑,同时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挫折感 〔24〕。家庭因素主要围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展开,父母对子女关心不足、家庭经济地位较低都会促使校园欺凌的发生 〔25〕;此外,亲子之间的情感冷漠和过多冲突、家庭暴力也是影响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因素 〔26〕。学校是学生之间相处的主要场所,不友善的学校整体氛围对学生的影响 〔27〕,教师管教方式冷漠,未能对欺凌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和遏制,学校尚未形成应对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 〔28〕以及教师与员工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榜样作用 〔29〕。此外,传递暴力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30〕和信息失控带来的不良后果等社会因素也是促使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原因 〔31〕。校园欺凌的治理要以其成因为依据,从学生个人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干预和治理。在对学生个人的教育上,要培育中小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消除中小学生的攻击性心理倾向,提高中小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增强中小学生自信心 〔32〕;提供必要的认知技能训练、人际交往指导以改变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33〕。在家庭教育上,要引导转变家长教育方式,引起家长对子女优良品质和健全个性的重视,加强家长对子女的认知及规则教育 〔34〕。在学校教育上,学校要统一认识,落实主体责任,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并配備专门的校园欺凌处理人员 〔35〕;学校要进行内部治理改革,制定学校课程实施制度,重视品德教育课程的实施,建立校园“应欺团队”并与社区合作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6〕。在社会层面的治理策略上,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欺负干预计划提供持久的法律保障并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实施欺凌干预计划的参与程度 〔37〕,构筑由刑罚、治安行政处罚和教育监管三位一体的法治化体系,合法合理使用收容教养、教育矫正等少年司法制度并建立专门机构专项治理校园欺凌事件 〔38〕。

四、研究展望

纵观国内外研究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对校园欺凌的概念、类型、成因及治理对策等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相关研究依然存在着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研究方法缺乏创新以及研究的深度不够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开展校园欺凌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拓宽和深化校园欺凌研究主题、创新校园欺凌研究方法,从而推动国内校园欺凌相关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加强校园欺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校园欺凌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以及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单一的学科为背景进行考察与分析,而是要开展多元、开放的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支撑,全方位审视,力求推动校园欺研究创新与发展。譬如,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主客体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校园欺凌中家庭、教室、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从文化学角度考察不同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中校园欺凌的类型和生成机制。总之,通过对校园欺凌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性分析,以学科交叉为基础开展跨学科的全面的研究,刻画出校园欺凌现象的复杂图景并预测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拓宽和深化校园欺凌研究主题。虽然现有的研究已经涉及了校园欺凌的不同层面和领域,但研究深度仍然不足。校园欺凌研究需要拓展研究主题,进行深度研究,以推动校园欺凌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具体包括如下方面:第一,校园欺凌不仅是指发生在校园里的欺凌,还涉及在校学生通过网络对同学的欺凌问题,从欺凌对象上看,这种网络欺凌也属于校园欺凌的范畴。因此,后续研究在内容上需加强对(校园)网络欺凌相关问题的研究。第二,对校园欺凌进行跟踪分析和研究。例如,在对某一地区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和实施干预策略之后,运用民族志方法对其进行持续跟踪、描述和记录,从而对干预策略的实施效果做出清晰的诊断。第三,校园欺凌的比较分析。现有研究多是以单一国家为研究对象,缺乏不同国家之间的对比,在未来研究中需增加对不同国家、区域校园欺凌的差异和成因分析。第四,构建校园欺凌干预策略的评估体系,制定干预效果评价指标,建立健全校园欺凌治理的监测和评估机制。

(三)创新校园欺凌研究方法。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学者们开始聚焦校园欺凌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现有校园欺凌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主要有访谈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如社会网络分析等新兴研究方法逐渐兴起,这也为创新校园欺凌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校园欺凌研究需要整合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应合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以及内容分析等前沿分析方法和技术,对校园欺凌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例如,我们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关系”角度出发研究校园欺凌发生的群体特征、环境特征等,以求取得新突破,产生新发现。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EB/OL〕.2017-11-22;2018-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moe

_1789/201712/t20171226_322701.html.

〔2〕周华珍,何子丹.关于国外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经验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9,(08):05-08.

〔3〕郭文斌.知识图谱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许明.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研究,2008,(01):44-49.

〔5〕张宝书.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6,(11):01-08.

〔6〕孟凡壮,俞伟.美国校园欺凌法律规制体系的建构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7,(06):43-49 .

〔7〕马焕灵,杨婕.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理念、路徑与内容〔J〕.比较教育研究,2016,(11):21-27.

〔8〕任海涛,闻志强.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J〕.复旦教育论坛,2016,(06):106-112.

〔9〕叶徐生.欺凌并非暴力的子概念〔J〕.教育科学研究,2016,(10):01.

〔10〕〔2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2):43-50+118.

〔11〕〔18〕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1):12-17.

〔12〕〔23〕〔25〕〔27〕〔30〕林进材.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与形成及因应策略之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01):1-6.

〔13〕王玉香.农村留守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12):63-68.

〔14〕〔36〕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20-23+46.

〔15〕李洋,雷雳.校内欺负行为的干预策略〔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14-118.

〔16〕施萌.教师要正确处理校园霸凌〔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86.

〔17〕张文新,谷传华,王美萍,王益文,Kevin Jones.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0,(04):435-439+510.

〔19〕〔32〕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3-17.

〔20〕王丽萍.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其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1,(11):88-91.

〔22〕杨立新,陶盈.校园欺凌行为的侵权责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177-182.

〔24〕〔26〕〔29〕张文新.学校欺负及其社会生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97-103+159.

〔28〕〔31〕王智超.新时期学校欺负问题原因解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6,(09):90-94.

〔33〕〔37〕陈婷婷,康丽颖.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7,(07):89-92+96.

〔34〕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3.

〔35〕周冰馨,唐智彬.防治校园欺凌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03):39-44+17.

〔38〕尹力.我国校园欺凌治理的制度缺失与完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4):101-107.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校园研究学校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