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有光与太湖水利

2019-06-24赖晨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5期
关键词:水患归有光吴中

赖晨

儒学并非空谈,儒学的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论述也汗牛充栋。明代大儒归有光(别号震川),既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写下许多水利方面的著作,其“治太湖不若治松江”的水利思想,不但在当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即使在现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太湖洪水

归有光老家在昆山县(今昆山市),后移居离家35公里的嘉定县(今嘉定区),但无论在昆山还是在嘉定,他都一直生活在松江(今上海市吴淞江)的下游地区。从明代开始,包括松江下游在内的太湖流域经常发生水灾。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月,来自太湖的洪水淹没了1000多户人家。有资料记载“七月昆山海风,峻阜高陡皆为漂没,三州一千七百余家,尽葬鱼腹;太仓庚午海溢,漂没民田;吴县七月大风拔木,扬沙,埠邱园皆坍没”;明弘治四年(1491年),“吴江大水,平地如江湖,不得稼”。

在归有光的一生中,多次目睹洪水无情地肆虐着吴中大地。他2岁那年,即明正德四年(1509年),昆山发生了20年未遇的大水,积水数月不退,庄稼失收,珠米桂薪,饥饿威胁着人民的生命,树皮草根为之绝迹,饿死和染瘟疫而死者比比皆是。

归有光3岁那年,即明正德五年(1510年),大雨连下七日夜,苏州、江阴、常熟、吴县、太仓各地在不同时间段都遭受大水祸害,吴中人民再度惨遭水灾,遍地汪洋,许多人流离失所,导致“饿殍满路,积尸盈河”。归有光虽居住在昆山县城,地势较高,家道又比较殷实,并没有直接受到水灾、饥饿、病害的侵袭,但耳闻目睹,使他惊心动魄。

几十年后,归有光记忆犹新,“百姓饥疫死者,不可胜数,正德四年亦如此”;“正德五年秋,雨七日夜,吴中遂成巨浸”。

明嘉靖元年(1522年),常熟海潮、太仓飓风、吴江太湖水高丈余,造成“民漂死无算”“昆山舟行漂没者无数”“滨湖三十里内人畜屋庐漂溺无算”;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太仓大水,“民饥,僵尸满野”,昆山、新阳“郭门外一片白际,老幼避水入城者多饿死”……

太湖流域是大明王朝的主要“粮仓”,一旦这些地区发生水灾或者旱灾,对整个大明帝国的财政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如学者所考证,明永乐元年(1403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由于苏州府、松江府等地年年水灾,由此造成明永乐二年(1404年),公、侯、伯、驸马等高官的俸禄、粮米供应不足,原来部分米由“米钞”来代替。所以,明成祖曾对大臣夏原吉说:“两京供亿多出于此,比年水旱相继,民罹饥寒,朕深忧之。”

水利之论

阅读《归有光全集》,可以发现书中论及水利的一些篇目,如《水利书序》《水利论》《三江图序说》《论三区赋役水利书》等,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水利论》。

这是一篇讨论如何防治吴中水患的文章。其着眼点在于治水,在于通过治水得到水之利,主要申述了疏浚松江的意义。

归有光明白,水乡既能得水之利,也会遭受水之害。江河的下游地区,水患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关心本地的水利问题,他研究历史,调查现状,写了多篇文章,强调疏浚松江的必要性。

他在《水利论》的开头就指出,治吴中水患者“皆莫得其源委”。“源委”如何呢?要从吴中水患的现状和治水的历史两方面来回答。

吴中水患的现状是松江日益变得狭窄,入海口最终湮塞。而这恰恰是治水的失误,根本就没有治好。对于治水的历史,他列举了王浚和单锷的主张:王浚主张另开渠道,泄水入海;单锷主张筑坝拦蓄上游洪水,以免泛滥。归有光剖析了他们的主张,认为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而且有大害。最后,他又举了大禹治水,重点治黄河的成功例子,认为要治太湖水患,应该重点治松江河道,因势利导,才能费力少而收效大,即治太湖不若治松江。

松江泄洪

古时太湖由松江、娄江(流路大致上为今浏江)和东江分泄入海,合称三江,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太湖)底定”。大约到了唐代,娄、东二江即已淤废,时人已难以确指故道所在。

以上太湖的三条泄水道中,以松江為主干。唐宋时代的松江大体上在今嘉定区黄渡、江桥一带与今道分出经西虬江、虬江(即旧吴淞江)、虬江路,在今复兴岛附近截过范家滨(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的黄浦江),经浦东新区高桥镇南的老家滨、东虬江、北虬江一线,至今顾路一带入海。

当时的松江是一条深阔的大江,所谓“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南北两岸的“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不下二十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两岸众多支流汇入松江后,江面浩瀚,自青龙镇以东江面呈一个喇叭形,海面称华亭海,海潮自松江口至此形成涌潮。宋梅圣俞《青龙海上观潮》诗有“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句,是对松江口汹涌潮水的生动描述。

众所周知,太湖地区是一个四边高、中间低的碟形盆地,其中心部位,自地质时期以来一直在缓慢下沉,唐代以前太湖地区的积水由三江排入大海,故唐前太湖地区无大患。从北宋初开始,气候转暖,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抬高,造成河道比降减小,曲流发育,再加上东边沿海因泥沙的堆积和海塘的修筑,北宋以后太湖三条排水道的格局发生变化,东北的娄江和东南的东江已完全淤塞,太湖地区排水道只剩下松江一道。宋人郏亶言:“今二江已塞,而一江又浅。倘不完复堤岸,驱低田之水,尽入于松江,而使江流湍急,但恐数十年之后,松江愈塞,震泽之患,不止于苏州而已矣。”

这时的松江下游河道呈现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江身多曲,水道迂回,泄水不畅。松江下游有所谓“五汇四十二湾”之说,“五汇”指安亭、白鹤、盘龙、河沙、顾浦,这五汇造成大量河曲,引起太湖地区排水不顺,例如从白鹤汇至盘龙汇之间一段河道介于华亭、昆山之间,“步其径才十里,而洄穴迂缓逾四十里,江流为之阻遏”。

由于河道多曲,“水行汗滞,不能径达于海”。北宋嘉祐(1056—1063年)、北宋崇宁(1102—1106年)年间曾先后开浚,裁弯取直,以泄太湖之水,“无汗滞处,是以吴中得免水患”。于是这一段松江就有新、旧江之分,新江在北,即今吴淞江道,旧江中靠近青龙镇的一段曲流在新江之南,因非主流所经,逐渐束狭,变成岔流,因靠近青龙镇,被名为青龙江。以后史书上常见疏浚的青龙江,即指此段,如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时又开青龙江,役夫不胜其劳”。但日久河道仍生河曲,汗滞不能根治。

此外,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以松江风涛,漕运多败官舟,遂接续筑松江长堤,界于江湖之间,堤东则江,堤西则湖,江之东即大海,堤坝横截江流五六十里。震泽受吴中数郡之水,乃遏以长堤,虽时有桥梁,而流势不快,又松江至海浦诸港,复多泥沙涨塞,茭芦丛生,堤旁亦沙涨为田……今欲泄太湖之水,莫若先开江尾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其涨泥;凿吴江堤为木桥千所,以通陆行。随桥碘开茭芦,为港走水,仍于下流开白蚬、安定二江,使太湖水由华亭青龙以入海,则三州无水患”。由于多座吴江石桥的阻塞,水流无力,积沙难去,以致水患不息,江身浅淤。

第二个特征,长江水面高,松江水面低,形成了松江下游东高西低的地势。松江下游泄水不畅,“所谓东导于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所谓欲北导于江者而水反南下者是也”。江口常为“潮沙之所积,久则淤淀”。北宋以后松江口已淤出积沙,称为清洲,将江口分成二支,东支即旧松江道,走今浦东新区老界港、虬江、北虬江一线入海;北支即走今黄浦江至吴淞口入海。大约至南宋初年清洲南面的东支旧吴淞江旧入海道逐渐淤浅,清洲与南面陆地连成一片,松江由今吴淞口入海的局面已定,刻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的《禹迹图》中的吴淞江已明确东流折北入于长江。

总之,江身迂回多曲,松江口积沙严重,必然影响到太湖的泄洪,从而导致其经常发生大洪水。

海瑞实践

与单锷重点考虑如何治理太湖相比,归有光应是第一个提出“治太湖不若治松江”的水利专家。当然,他虽第一个提出“治太湖不若治松江”,但在当年没有得到施行。恰恰是20年之后,海瑞采用了归有光的建议对策,在明隆庆三年(1569年),用短短几个月时间疏通吴淞江,并奠定后来治理吴淞江的治水模式。

明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以钦差大臣的名义总管粮道,任最富庶的应天府巡抚,统管十府一州,这十府就是包括松江府在内以太湖为核心的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广德等十府。

海瑞上任后,正逢这里大雨成灾,苏、松、常、杭、嘉、湖六府沿太湖的田地几乎全被水淹,很多房屋被冲塌。海瑞决定先从治水救灾下手。

海瑞数次冒雨外出察看灾情。他明白,这滔滔洪水是由太湖泛滥造成的。遭受灾害最严重的是苏州以东和松江地区。而这一带正是因吴淞江长期不修,淤泥越积越多,阻塞了通道,太湖水不能畅通,才酿成了灾害。如果能及时疏浚松江,给太湖水一个通畅的水道,眼前的灾害就可能避免。

这位重视水利、理解百姓疾苦的清官,读过归有光的《水利论》《论三区赋役水利书》和《水利后论》,发现这位文学家全然是含泪带血地陈述着他的真知灼见,字字句句无不蕴含焦虑忧患和热忱企盼。

海瑞的心被打动了,他从内心接受了归有光的建议,很快向朝廷呈报了关于疏浚吴淞江的奏疏,并给工部尚书兼右副督御史,总理河漕的朱镇山写了一封信,急切地申述了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他夜以继日地筹划着吴淞江疏浚工程的具体安排。他一边认真思考归有光的论述,一边把亲自踏勘和走访乡间父老所得到的情况加以综合,用红笔在草图上标出各种符号,确定重点疏浚的部位。对动工前后将会遇到的各种复杂事项,也作了合理的筹划。

海瑞认同明永乐(1403—1424年)年间工部尚书夏原吉的治水方向。夏原吉曾经搞过一个水利工程:他把太湖之水从吴淞江引至一条叫黄浦江的支流,顺黄浦江注入大海,称为“黄浦夺淞”。海瑞认为,其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力度不够大。海瑞在《开吴淞江疏》中提到:“原江面阔三十丈。今议开十五丈。”有学者认为,海瑞这种方案是将吴淞江面缩窄改深,增加水流冲击,避免河沙淤而使河床變高,导致河道重新淤积。当然,海瑞采用的这个“束水冲沙”方案并不是海瑞原创发明的,都是海瑞在查阅历朝历代治水记录、文献,特别是吸收与自己同一时代的水利专家归有光等人的智慧后而定夺的。

在海瑞的主持下,吴淞江疏浚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吸引苏(州)、松(江)一带的灾民共同上工修江。不到两个月,吴淞江基本疏通,被淹的田地显露出来,农民们补种了蔬菜和杂粮。

后人敬仰

清乾隆六年(1741年)四月,丁元正来昆山任县令。一到这里,他便去拜谒归有光墓地。他对归有光的评价极高:“先生固宇宙间不朽人也。”不久之后,他又特意修复了归有光墓,并说:“其(归有光)所著《三江》《水利》等篇,南海公(海瑞)用其言,全活江省生灵数十万。”

林则徐不仅以虎门销烟,抗击英军载入史册,在中国水利史上也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则徐任江苏巡抚。他十分关注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诸方面,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这一年,江苏遭受洪涝灾害,他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问责,呼吁缓征漕赋,对发展生产、平息民困产生了积极影响。造成水灾的原因,是吴淞江、娄江、黄浦江、白茆河年久失修,逐渐淤塞,于是他决定兴修白茆河和娄江,并修建海塘。

林则徐在巡视江南水利设施时,顺道去安亭游览了震川书院,心中颇有感触,于是为震川祠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上联指的是归有光在安亭讲学期间,认真考察三江旧址,写了多篇文章,强调疏浚吴淞江的必要。这主张为应天巡抚海瑞所采纳,在治理吴中水患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联指的是归有光与文坛复古派斗争,创造了不平凡的文学成就。

猜你喜欢

水患归有光吴中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那不一样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吴中太湖新城
寒花葬志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