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野下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分析
——以经济日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

2019-06-24潘高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经济日报贸易战

□潘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之大势,其本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在全球大范围内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贸易新闻报道面临新的报道环境,展现处于国际舞台上的我国的核心利益、政治立场、贸易理念和关于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成为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必由之路。

《经济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性的经济类党报,在进行国际贸易新闻的报道时充分考虑到了国际视角与国内视角,向世界表达中国态度,同时对国内解释贸易行为和政策。对《经济日报》“中美贸易战”报道所呈现出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转变,同时为其他媒体进行相同类型的报道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一、贸易的全球化与贸易新闻报道的全球化视野

贸易诞生于人类第一次进行商品交换活动之时。随着生产力技术的不断发展,贸易的维度、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人与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流通变成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即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物资和劳务交换的活动,是国际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基础”①。

(一)贸易全球化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历史看,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推动全球生产体系的建立并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之于贸易活动方面,就促成了贸易活动的跨区域发展与全球扩展。贸易全球化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个国家开始对外开放本国市场,跨国企业、跨国资本在全球规模上实现资源配置,本国市场不断拓展,本国技术在外来资本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换代,一国的产业结构在资本和技术作用之下得以实现优化和升级。

(二)全球化视野下的贸易新闻价值取向

在新闻报道中,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内在因素的外化形式,反映了媒体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立场,是按照一定标准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取舍。从全球化视野来看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其特殊之处就在于不仅仅限于贸易政策的解读和相关经济信息的传递,而是在国际环境中代表国家发声,维护国家利益,倡导我国的贸易方针与战略以维护国家形象和贸易合作关系。此外,全球化趋势下的贸易摩擦数量增多,在贸易摩擦中平衡国际和国内形势,坚定立场,做好对外宣传国家态度,对内提升民众、企业信心是对国际贸易新闻价值取向提出的新要求。

二、《经济日报》“中美贸易战”报道价值取向呈现

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媒体的立场“要有益于维护本国的最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②,同时也要为国内的产业和企业做出决策方向上的引导,不断贴近企业对国内外政策变化、进出口配额变化、汇率变化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本文选取《经济日报》从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共44篇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对其呈现出的价值取向特点进行分析,以探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巨变,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媒体进行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突破点。

《经济日报》“中美贸易战”报道内容分类统计③

(一)有力回击,据理力争,批驳美方行为

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基于美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对华“301调查”报告标志着“中美贸易战”的号角正式吹响。《经济日报》等党报迅速做出回应,指出美方一直以来对中国积极推动中美贸易合作置若罔闻,并且不顾前车之鉴,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和措施打压中国,通过利益敲诈、战略遏制、模式打压来打乱中国发展进程,其真实面目暴露无疑。《经济日报》通过报道权威人士和专家诸如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经济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席李永、武汉大学教授肖光恩、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等人针对美方挑起贸易战所发表的观点和态度来有力回击美国的恶意打压措施。

《经济日报》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毫不胆怯地直面美国并进行反击和驳斥,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贸易规则的遵守者和执行者,在与美国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也遵守两国的法律与规则。这一点在《经济日报》的报道中有充分体现。报道反复强调中国是公平、自由贸易的坚定维护者,是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坚决反对者,通过统计数据印证了中国在坚定不移推进开放过程中为世界经济、为合作伙伴所创造的机遇和贡献。《经济日报》的反击是有理有据的,更是在为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据理力争。

(二)态度明确,立场坚定,维护核心利益

通过《经济日报》的报道以及专家学者的分析可明确的一点是,中美贸易战的发起方是美国,其提出的“加征关税”“限制输美商品进口量”等举措不过是借以打压中国崛起、扰乱我国改革发展进程的幌子而已。面对美方剑指中国核心利益,《经济日报》在多篇报道中重申我方的态度和立场:我们不想打贸易战,但我们绝不怕打贸易战。“不想打,不怕打”凸显的是我国在面对美方无端指责和恶意打压时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底气和韧劲。中国的韧劲来自于国内齐全的产业结构,中国的底气来自于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将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外交原则,我国坚决维护以国际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与世界许多国家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经济日报》放宽历史视野,站在更高层面上分析了贸易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全球化趋势下,国与国之间连结成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共同体,面临挑战时也更多地顾及发展伙伴和共同体成员的利益和发展,因此,“不想打”是因为我们坚守“合则两利、斗则俱败”,而“不怕打”是因为我们有充足的底气和实力捍卫主权和尊严。《经济日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新闻评论成为最有效的舆论引导器。

(三)分析现状,理性解读,稳定国内情绪

面对美国的主动挑衅与恶意打压,我国媒体没有被民族大义的强烈情绪所主导,并没有同美国一样采取毫无逻辑、毫无科学性的方式一味地进行反击,而是理性看待贸易战本质,通过采访顾学明、李永、梅新育、毕吉耀、朱光耀、叶辅靖、隆国强等权威人士,为受众、为国内企业呈现专业的现状和形势分析,引导国内行业以理性思维看待随着世界各国往来愈加密切本就难以避免的贸易纷争。此外,《经济日报》通过报道典型企业的应对措施来为国内企业指引方向,稳定国内企业的情绪,为国内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四)立足战略,放眼未来,塑造大国形象

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来看中美的贸易关系,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中美双方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才达到了当前的经贸水平,在美方咄咄逼人的贸易制裁措施之下,我国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反制,而是依然主张通过谈判、协商等方式缓解两国间的贸易冲突,充分展现了我方的真诚以及坚决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经济日报》在报道中表明我方态度和立场的同时,也注重分析我国出台的战略措施和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取得的成就,着力塑造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负责任大国形象。通过对《经济日报》相关报道的收集和整理,可以发现《经济日报》在中美贸易战中对大国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立足当下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挖掘其中的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怀。在中美贸易战中,我国从来不是主动采取强硬措施的一方,面对美国的无端指责和“乱扣帽子”行为,我国也是根据原则和规则来据理力争,所秉持的互利共赢原则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气度和姿态。其次,对中美未来贸易关系寄予乐观希望。如何以伤害最小的方式处理问题,如何保证两国利益的最大化,如何顾及全球产业链上的其他利益方,始终是中国解决贸易战的立足点。“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是《经济日报》反复强调的关键点,这凸显了我国的远见与胸怀。

三、全球化视野下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发展方向

《经济日报》为时9个月的“中美贸易战”相关报道所呈现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驳斥对方行为、维护国家利益与立场方面,这是在全球化大势下媒体报道事件、应对冲突的良好范本,这为以后新时代背景、新形势下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以下思路。

(一)具备专业视角,掌握基础贸易知识与理论

国际贸易新闻报道需要从贸易这一经济行为入手来分析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往来与商品交换,对记者的贸易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全球化趋势下,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要求贯穿报道始终。面对大大小小的贸易摩擦,不了解自由贸易理论与公平贸易学说间的关系就无法准确判断一国的贸易政策和行为的出发点,也无法权衡其中的利益平衡问题。也只有充分掌握关于贸易逆差、贸易顺差、关税壁垒等常见术语的内涵,才能准确地报道国际贸易新闻,判断当事国的经贸问题根源。在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媒体在报道国际贸易新闻时,应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多讲自由贸易原则。

(二)具备大局观念,在国际规则下传达利与理

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交易双方的商品、资金往来,其背后往往是国家利益、产业需求和政策规则的相互交织,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格局下,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空前密切,但始终都要在通行的国际规则下行事。因此,媒体要具备大局观念,站在国际规则的视角审视贸易行为,“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上的大局观念,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大格局对媒体立场、职责和使命的必然要求”④。首先,这种大局观要以国际规则为前提,充分向国际社会传达我国的态度与立场,坚决维护我国企业和人民的核心利益。在评判贸易摩擦时,要依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来考察和判断,决不能将贸易矛盾简单化处理。其次,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局观念也要求媒体坚持理性思考,剔除掉狭隘的民族情绪后,理性地分析问题根源和后续影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保护国家利益而战,而不是让情绪主导理性,因判断不清而被海外利益集团所利用。

(三)具备问题意识,面对挑战时化危险为机遇

全球化也要求媒体在审视事件时具备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如何在问题的引导下追根溯源,找到症结所在,是贸易全球化格局下媒体进行报道的必由之路。在我国近几年所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挑战中,一些发达国家并非采取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我国的出口活动,而是设定我国在短期内难以达标的新兴壁垒,以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新兴的“社会壁垒”和“绿色壁垒”实际上代表了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在面对此类挑战时,媒体要透过问题引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发达国家推行的“绿色壁垒”,一定程度上吻合了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善意的绿色壁垒是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积极响应,是日益发展的绿色化浪潮的必然结果”⑤,“绿色标准”应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标杆。因此,媒体在面对问题时,更多的是将危机背后的机遇挖掘出来,转危为机,引导企业注重长远利益,从容应对。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贸易往来增多,各国基于其基本立场做出的决策和行为难免会与其他国家发生碰撞和摩擦。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以《经济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始终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立场上,透过贸易战表象揭示对方意图本质,并以报刊、网站为武器,字字珠玑,大力驳斥美方的霸权行径,在解读我国行为、成就、战略的基础上坚决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动摇,同时将我国在处理贸易纠纷过程中所展现的大国气度与智慧风范形象地勾勒出来,树立了我国的大国风范和稳健形象。此外,《经济日报》通过对经济形势的专业解读和及时传递,将风暴中的企业损失降到最小,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有效防范。全球化也对当前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体应该具备专业视角、大局观念和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准确地权衡利弊,更好地坚定国家立场,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注释:

①陈绵水,赵应宗.国际贸易[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1.

②何刚.树立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贸易报道大局观[J].中国记者,2005(7).

③资料来源于《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网站:http://paper.ce.cn/jjrb/html/2019-03/14/node_2.htm.

④何刚.树立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贸易报道大局观[J].中国记者,2005(7).

⑤朱京安,杨越.对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及发展走向初探[J].国际贸易问题,2005(1).

猜你喜欢

中美贸易战经济日报贸易战
发扬抗日战争精神,赢得贸易战新胜利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特朗普税改下国际税收竞争思考
《经济日报》整版报道:银光集团在军民融合中提升竞争力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甘肃经济日报》:在活动策划中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