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结合推拿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9-06-20叶建松

关键词:患肢负性上肢

叶建松

(甘洛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四川 甘洛 616850)

肩手综合征作为脑卒中常见并发运动功能障碍症状,多在患者脑卒中3月内发病,是一类由于局部脑组织血运功能受限从而使交感神经无法实现营养摄取而形成的病症,患病初期多表现为患者肩、手关节肿痛,且多伴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或表皮肤色变化,且可在未及时治疗前提下迅速转化,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对此,则需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帮助患者实现上肢功能的维护[1]。因此,为对比研究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采用针灸、推拿结合疗法对患者上肢功能及治疗预后所具有的影响,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10月~2018年9月研究时间内于本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6例参与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23例。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55~68岁,平均年龄(61.57±5.23)岁,脑卒中病程21~84天,平均(52.56±10.48)天,肩手综合征Ⅰ期/Ⅱ期,32/15;实验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53~71岁,平均年龄(62.08±5.35)岁,脑卒中病程23~76天,平均(49.83±10.15)天,肩手综合征Ⅰ期/Ⅱ期,30/17。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差异性(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知悉研究内容后,患者资源参与治疗;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排除标准:无行动能力者;肩手综合征Ⅲ期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采用推拿治疗:(1)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复健治疗。药物治疗即止痛药口服,实现对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复健治疗:对患者患肢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有以下两类:①被动训练:患者仰卧于地面,由复健师对其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指关节进行按摩,屈伸等练习,每次20分钟;②主动训练:辅助患者将患肢高举过头顶后,进行双手抓握训练,坚持10秒后,将患肢缓慢放下,其后重复该动作,做20组。(2)推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后,由推拿师选取患肢手三里、阳谷、肩内陵等穴位进行揉按,其后自肩关节逐步揉捏环志至指尖,并对患肢各关节进行屈伸、旋转按摩,在有效牵拉上肢后,拍打放松患肢肌肉后结束治疗,治疗共持续20分钟。上述治疗均为每天一次。

实验组在对照组推拿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后,选取患肢合谷、曲池、肩髃、肩髎、外关、尺泽等穴位施针,进针后连接电疗仪进行治疗,电疗频率为20Hz,以患肢肌肉明显震颤为宜,治疗需持续30分钟,每周一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2]。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的两组上肢运动功(FMA量表)、肢体症状疼痛程度(NPRS评分表)、负性情绪(HAD量表)及生活能力(mrs量表)评分变化以及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若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在上肢运动功能、肢体症状疼痛程度、负性情绪、生活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测评数据表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测评数据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幅度的改善变化,且实验组改善效果表 现明显,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上肢运动功能、症状疼痛、负性情绪及生活能力评分变化对比(±s)

表1 上肢运动功能、症状疼痛、负性情绪及生活能力评分变化对比(±s)

组别 时间 NPRS FMA HAD mrs SF-36对照组 治疗前 6.29±1.94 20.45±5.31 13.47±3.48 3.82±1.07 67.38±6.73治疗后 4.17±1.61 28.72±4.78 10.39±4.03 2.96±0.75 75.67±5.84实验组 治疗前 6.18±2.07 21.05±5.44 13.82±3.61 4.05±1.15 67.67±6.42治疗后 2.50±1.42 33.65±4.64 7.82±3.97 2.11±0.64 88.59±6.05 t—5.3332 5.0736 2.8355 5.9104 10.5336 P—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 论

中医理疗在临床中作为借助人工及物理元素对华智能和实施治疗的方法,在我骨科、神经科疾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推拿及针灸治疗方法的应用获得了较多患者的认可,而对于二者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的联合应用,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在上肢运动功能、肢体症状疼痛程度、负性情绪、生活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测评数据表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测评数据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幅度的改善变化,且实验组改善效果表现明显,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析原因:常规治疗及推拿的应用,可对患者上肢肌肉组织起到较好的促进血运的作用,降低软组织萎缩风险,改善患者上肢关节肿痛症状。而针灸的应用,可通过对患者上肢穴位的刺激,起到舒筋活血、益气通络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患肢血运循环水平,对患者疼痛、麻痹等症状进行改善,提升临床疗效,实现对患者上肢功能的有效维护[3]。

综上所述,针灸、推拿结合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及症状缓解具有显著疗效,并可促进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患肢负性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