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阶段中轻度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探究

2019-06-19施俊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小学

施俊娟

【摘 要】小學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于轻度智障生也不例外。然而,轻度智障生由于自身缺陷等因素,在成长发育中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引导轻度智障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对轻度智障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发展都极为有利。本文针对轻度智障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探讨,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轻度智障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86-02

习惯是指人在一定的条件下遇到某种事情会做出反应的行为。通俗来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条件反射。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轻度智障生度过生活和学习上的难关,并且受益终身。轻度智障生由于自身缺陷,相较于正常学生来说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所以,在教师的积极正确帮助下,培养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以后更好的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各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轻度智障生先天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不能让这些缺陷成为一个学生正常发展学习的阻碍,教师需要创建更加系统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帮助轻度智障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方案如下:

1.设置生活化的课程项目。

轻度智障生的相关培养策略包括文化学习、生活实践、康复训练和基本生活技能这几种,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重要,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让轻度智障生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2.确立生活化的课程内容。

对轻度智障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仅要依靠教材内容,而应该从轻度智障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针对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身心特点提出有效培养策略。

3.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不一定就是要在教室中进行的,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教学策略,带领轻度智障生到社会公共场所进行学习,穿插有趣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童谣,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童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和谐的音律、简练易懂的歌词是童谣最大的特点,童谣是一个人最先接触的音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轻度智障生更愿意听、更愿意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童谣唱起来朗朗上口,前后押韵,能够充分激发轻度智障生的兴趣。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入到歌词中,使轻度智障生在唱听童谣的过程中刺激大脑,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从而能够引导自身行为习惯。

例如,笔者的班级中,轻度智障生没有良好的课堂习惯,有时候上课铃响了,都不知道要进教室,也会经常做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轻度智障生来说可能就是正常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针对轻度智障生的种种问题,编写一些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并且有教育意义的童谣。比如童谣《上课》:“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不说也不闹,安静把课上。这首童谣教育学生要养成上课按时进教室的良好习惯。”这首童谣能教育学生按时按点进教室,从而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间到》:“课间到,真热闹。拍皮球,跳皮筋,不追跑,不打闹。勤锻炼,身体好。”在上一首童谣教育学生按时进教室后,笔者还通过一首《课间到》教育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游戏。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唱这两首童谣,让轻度智障生细细品味歌词,慢慢的感染学生。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轻度智障生对行为习惯有个更好的认识。

三、多元活动,搭建课外教育平台

兴趣是培养学生最好的手段,所以在培养特殊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兴趣入手:(1)开展主题竞赛活动。我们可以在班会和固定时间开展不同形式的趣味竞赛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学生动手、语言。、头脑发育等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开展“小花,我要和你一起成长”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种花和浇水施肥等,还要求学生每天与花草进行对话。同时,我们要及时告诉家长此次教学主题的内容,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照顾花草。最后在结束后,我们还要评选出“护花小使者”的称号。(2)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找一个公共场所作为一个学生成长的课堂,如进行“爱护环境”实践活动时,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外出去捡垃圾,并且要教导学生地上的东西不能随便吃、不能随手扔垃圾、捡完垃圾要洗手等生活常识。(3)推行值日班长制度。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轮流的当值班长,并且在学生当着班长的当天,教师要为学生佩戴小红花,并在黑板上写上她的名字。同时,这位班长要同老师一起监督其他学生吃饭、洗手、学习等情况,这样学生的自理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四、家校合力,同促行为规范养成

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提升,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学教育是不行的,还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家庭是智障儿童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也是训练和提升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最佳场地。但是家长同家长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年轻、有体力,能够自主照顾智障儿童;但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并不愿意让智障儿童去做一些简单的事,如穿衣、吃饭等,那样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并且会让家里变得一团糟。也正是因为家长的思想,就导致了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好和坏。所以,为了提升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师可以轮流到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与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状况,并说服家长,让家长与学校能够共同协作,帮助智障儿童能够尽快的提升自己的自理能力。同时,我们要引导家长让学生尝试各种的小事,给予学生自由体验生活的权利。(2)创设良好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定是从生活的小细节做起的,我们可以在家里张贴一些卡通的图示步骤图,如教孩子如何穿衣、洗漱、打扫卫生等;或者我们可以在家中播放一些有趣的儿歌,教育孩子如何去洗脸、刷牙、上厕所等。总之,我们要让智障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享受童年的快乐,并,提升自身的自理能力。家长和老师都没有权利去剥夺学生的童年,并且我们家长和老师从心理上不能歧视智障儿童,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细心,进而逐渐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总而言之,日常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这更是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才能够形成的。所以我们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时,要进行反复的强化,并且要时时刻刻进行引导。同时我们要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日常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阿瓦古丽·乌斯曼.如何培养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14.

[2]董朋杰.浅谈对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110-111.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小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