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日波猜想

2019-06-19龙仁青

凉山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吉日彝文藏语

龙仁青

在从成都去往大凉山深处的甘洛县城的火车上,我正在与坐在我身边的同行者闲聊,忽然间,我听到了一个人说话的声音,那声音的语气、腔调、频率等,恰似我熟悉的方言——我的家乡环青海湖地区的安多藏语。我疑惑,在这个远离我家乡的地方,可能遇见了一位老乡。我不由停止了闲聊,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是在我的对面,一个少年正在打电话,他对着话筒,向远方的的一个什么人说着什么,我把我的耳朵侧过去,仔细听了起来,这才发现,那完全是另外一种语言,除了声音,我听不|董任何一个词语,听不出任何一点内容。但我更加好奇:他的声音为什么会给我带来听到了家乡话的错觉?我看着少年,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的脸上——该是和要好的女孩子说话吧,我在心里猜测,因为我注意到了他的声音是那样的低沉,那样的柔和,而那种因为谈话内容的愉快而引起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或肆意夸张,或眉飞色舞,神情之中,依然显露出我所熟悉的某种东西。是的,那也是我的家乡的父老乡亲闲散自由地用自己的方言聊天时才会有的神情啊!

我依然看着少年,看着他说话时的表情。

少年放下了电话,眼睛的余光只是向我扫了一眼,便即刻往手机上插上耳机,听起了歌来,脸上是那种目中无人的少年的狂放。他有节奏地晃动着一头浓发的头,惬意地放在隔在我们中间的小桌板上的手在打着拍子——那首只有他能通过耳机听到的歌,是一首快节奏的欢快的歌,就像少年此刻的心情。少年并不知道,他方才对着手机话筒说过的那些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甚至有一种想知道他刚才说了什么的冲动。

我向他挥挥手,他看到了,便摘下塞进耳朵里的一只耳机,有些意外地向我看过来,眼睛里满是询问。

“你是彝族吧?”我试探地问他。

“是的!”他用汉语答道。

“刚才你讲的是彝语吗?”我又有些多此一举地问道。

“是的,怎么了?”

“很好听!”我说。

少年看看我,笑了笑,继而又插上了耳机,继续听起歌来。他微微闭上眼睛,晃动着一头浓发的头,手指在小桌板上敲击着节拍。

我们的对话就此打住,把一番好奇和些微的、莫名的遗憾留在了我心里。

火车到了甘洛县城,我们随着人流下了火车,向着出站口走去,我看到少年的背影在我的眼前一闪,随即便消失在了人流之中。

就像许多城镇的火车站一样,走出出站口,迎面看到一块巨大的喷绘广告牌,广告牌上是一句广告语:甘洛欢迎您。我看着广告牌,也看到了与汉文并排,写在汉语之上的一行文字,不用说,那是彝文,更不用说,同样也是“甘洛欢迎您”的意思。虽然我能准确无误地猜测到它的意思,但我是看不懂的,呈现在我眼里的是一些无法解读的符号。

在这瞬间,我想起了早己消失在人群中的那个少年。这行彝文,亦如那位少年打电话时的语言一样,在给我带来许多新奇感的同时,却并没有让我靠近它,认识它,走进它的内核。我忽然有了一种感悟:我们总是说,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用于交流沟通的工具,但实际上,语言和文字还有一种功能,那就是谢绝交流和沟通——有关西方巴别塔的故事,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心有不甘。

我想起了有关彝族族源的历史传说与我的家乡青海的关系。

有关彝族族源,有土著说和西来说。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西南地区,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而西来说则将他们最初的出发地直指我的家乡:在六七千年前,住在青海河湟地区的古羌人,为了子孙的繁衍生息,也为了躲避天灾人祸和不同族属部落间为了抢夺生活空间而不断引起的战乱,以居住地为中心,放射状地向四面出发,谋求生存,有一支向西南方向迁徙。到三千多年前,他们沿金沙江进入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等地定居。据说,这一支彝族先民,自称“青羌”,简单的两个字,以全民共同记忆的方式,清晰又永久地记住了他们最初的故乡和族源的出处。

如果最初的故乡和族源在青海,那么,会不会在他们身上留下一些烙印,会让我一下辨识出来?就像一个游子,从故乡吹来的风中,嗅到故乡的味道?

到了甘洛以后,我一直在寻找着这样的可能,我甚至相信,这样的可能往往会在语言上,会从语言的缝隙里侧漏出来,照亮我的眼睛。尽管语言就像一个清高的智者,不会轻易显露早期的历史留下的旧痕。

我是去参加“名家看四川一一走进甘洛”笔会的,在我们到甘洛的次日,组织方带着我们去看一座神山,当我听到了这座神山的名字一一“吉日波”时,眼前忽然一亮。

汽车沿着山间公路缓慢前行。一场夜雨使得空气的湿度变得浓稠。公路两侧的山坡上,低沉的云雾笼罩在密集的林木之上,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为我们担当向导的甘洛县文联主席白玛曲真有些遗憾地说: “今天我们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神山的尊容了。”

吉日波位于我们行进的路畔,从汽车上就可以看到它屹立在不远处的众山之中。正如白玛曲真所说,深弄的迷雾笼罩在吉日坡山顶,但我依然看到了它的卓尔不群,与众不同。

有关吉日波,据说在古老的彝文典籍《勒俄特衣》中有这样的记载:远古洪水泛滥之时,洪水淹没了整个大地,世界仅剩几个山顶。汉地的峨眉山,只剩卵石大一点;西昌的泸山,只剩一虎站立地;普格螺髻山,只剩一鸭站立地;沙马木洪山,只剩一簇竹林大;越西天鹅杠,只剩松果大一点;甘洛吉日波,只剩秤星大一点……

显然这是一个有关人类洪水记忆的故事,而在藏地,神山也被往往视为创世之神,被描述為从惊涛骇浪中轰然站立,驱除和降服引发地裂、洪水等让人类惨遭灭顶之灾的恶魔,让世界重回和平安宁的神灵。

神山崇拜是藏族先民自然崇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藏族原始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世居的青藏高原是众山的王国,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蜿蜒在青藏高原腹部,有众山之主美誉的冈底斯山、以及藏地八大神山之列的阿尼玛卿、沃德贡杰、噶朵觉卧、梅里雪山等。整个藏地,在头顶白雪的群山的环抱之中,因此也就有了“雪域藏乡”的美称,而每一座山,都是神灵的居所,祭拜神山,是藏族各地民间普遍的一种民间宗教习俗。

在藏地众多的神山中,被称为“吉日”的有许多.例如,矗立在我的家乡青海卓仓地区的宗喀吉日神山、西藏林芝的措木吉日神山等。吉日在藏语中是生命之神之意。在藏地,神山承担着为它所庇护的人们赋予健康强壮的生命,使他们能够在劳动、生产、征战中发挥出更大的力量的责任,而要神山完成这样的责任,则要通过一些人们举行盛大的仪式取悦神山。看着不远处的吉日波,我问白玛曲真当地彝族朝拜吉日波的目的,才知道他们也是有着同样的意愿。或许,这是彝族先民从原初的故乡带到这里来的古老习俗吧。

那么吉日波的“吉日”是不是彝族先民从他们的出发地一一我的家乡——带到这里,遗留着先祖记忆的藏语名字——彝语与藏语同属一个语族一一遗留下来的早期语义相同的词根呢?还有这个“波”字,如果它是汉语,那么“吉日波”应该是一个彝汉语复合地名,意思是一座名叫吉日的山坡,而如果它是藏语,那便是男性之意,“吉日波”则可以解释为“男性生命之神”。

我沉静在这样的猜测之中,我似乎看到了吉日波脚下这片肥沃富饶的土地,与我的故乡青海,我的语言,以及和我本人的某种若隐若现却也丝丝缕缕扯不断的联系。

那天,与我们同去吉日波的,有一位在甘洛当地电视台工作的彝族女孩儿,叫次歪,听说他在学校时学过彝文,我主动与她招招呼,留下了她的联系方式。回到青海,有一次,我在微信里问她:你的名字“次歪”是什么意思,她答:大致意思是“花”,我告诉她,在我的家乡,这里的世居民族,藏族和蒙古族,都会给女孩儿取名为“花”,“花”在藏语中叫“梅朵”,在蒙古语中叫“琪琪格”。

猜你喜欢

吉日彝文藏语
布仁吉日嘎拉副校长主持召开我校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工作推进会
浅谈藏语中的礼仪语
彝文经籍《祭龙经·祭彩虹经》中的敬畏自然观研究
汉藏语及其音乐
林勇国画作品
贵州彝文信息技术研究概述
藏语拉达克话的几个语音特征
藏语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黔西彝文文献中的孝道故事
论彝文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