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让企业明显感受减税利好

2019-06-19蔡恩泽

董事会 2019年5期
关键词:财政资金市场主体税负

蔡恩泽

今年以来,随着前期实施的降准、减税等政策措施和近期发出的宏观政策信号效应显现,市场预期明显改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特别是3月份以后,市场出现不少积极变化。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超出了预估。

在经济下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势下,减税政策能使各类所有制企业普遍受益,是在支持企业发展的诸多方式中最为直接有效、公平普惠的办法。从理论上说,只要按照税制的统一调整,就可以自动享受税收优惠,而不需要跑部门、跑项目,这样也可以有效减少寻租腐败行为。

但是要真正做到减税政策“三个确保”,即确保制造业税负明显降低,确保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税负有所降低,确保其他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不是开一次会、发一个文件就能奏效的。要让市场主体实实在在感受到减税政策的优惠,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从政策出台到形成政策效应,中间有一个溢出的过程,而过程有可能滋生权力寻租的空间。

今年用于减税的资金不是靠拿债、靠增加财政赤字,而是通过三个渠道筹集,即中央政府通过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央企上缴利润和盘活沉淀的财政资金。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这些资金要确保在一年之内落实到市场主体身上。但有的地方和部门也很可能将其视为“唐僧肉”,当作巨额利益来追逐,形成权力寻租空间。比如有的地方“三公经费”仍然居高不下,缺乏过紧日子的思想,摆阔绰、讲捧场,与当地企业嗷嗷待哺的景象格格不入;有的地方有不少政府性楼堂馆所,有的参与市场经营且经济效益可观,但收入却长期游离于预算外,变成地方小金库;还有一些单位财政资金长期沉淀,趴在账上吃利息,成了部门利益,不仅没有绩效,也容易帶来廉政风险。本来这些渠道都可以变现弥补减税资金,却成了灰色地带。

而一些地方一遇财政困难就向上伸手,沿袭传统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套路,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筹集减税资金,而是眼睛向上等米下锅。再就是变相搞减税政策打白条,口头上说给企业减税,实际上还是按老规定照章纳税,企业得不到好处,“中南海的阳光”被地方政府一手遮天挡住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帮助企业渡难关的大局,影响了政府政策的公信力,挫伤了企业克服困难争取生机的积极性,也会严重干扰市场向好的预期。如果企业预计减税能增加利润,最后一算账却没拿着,讲再多的好话也没用。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一些地方或部门的领导不担当不作为不尽责所致,工作拖沓敷衍、推诿扯皮,遇到矛盾和问题上推下卸,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再就是一些资金使用存在监督失控“被遗忘的角落”,财政资金“趴窝”现象严重,一方面缺钱,一方面又有大量闲钱。

有鉴于此,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做到尽心尽力尽责,决不允许推责卸责、揽功诿过,当无所作为的“公堂木偶”和混日子的“太平官”,更不能为了免责搞政策执行“一刀切”、极端化、扩大化,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要对企业怀有关爱之心,亲企爱民,要有“为官避事平生耻”的责任感和荣辱观。

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开辟各种渠道筹集减税资金,想办法变现、想办法收回、想办法调用,其实,这方面地方政府大有文章可做,实际上会有许多操作空间,并非是死胡同。有时候不是无能为力,而是无所作为、当太平官混日子而已。

要健全行政问责机制,该约谈的约谈,整改不力的要通报惩戒。对搞变通、打折扣或变换花样乱收费抵消减税效果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通过上述措施,大力压缩减税降费与市场主体对接的寻租空间,让市场主体实实在在感受到减税政策的优惠,而决不能让企业感觉减税实惠是“空中楼阁”,看得见得不到。

猜你喜欢

财政资金市场主体税负
小微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折射发展信心
地方财政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重庆新增财政资金撬动研发投入
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1亿户
浅议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完善措施
衡量一个国家税负轻重不能光看数字
关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探讨
2010年上市公司税负榜:消逝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