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分层导引”模式分析

2019-06-18方素琴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方素琴

【摘 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也促使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分层导引”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数学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的收获,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分层导引”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导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0-0238-02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分层导引”的教学模式,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数学学习,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由此可见,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导引”模式的分析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以思维型材料为表象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以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调动自己的感官和想象力,通过对事物表象特征的认识来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从而提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能力[1]。类比思维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要具备的另外一个关键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内部知识和外界知识的连接。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理论、方法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相结合,帮助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当学生具有了类比思维之后,就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快速的分析和总结,并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

2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导引”模式的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经常会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样不仅会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也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在“分层引导”模式中就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其能够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2]。并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这样能够使得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导引”模式的具体应用

3.1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导引”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进行改革,以新课程标准为主要理论依据,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数学教学的难度,帮助学生开拓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B层次为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提升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题型,以此来不断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C层次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多为他们布置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但是分层组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如B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师则可以将其调入到A层次当中,这样才能够使得分层导引的优势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3.2 设置分层教学目标

在“分层导引”中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要以统一的教学进度为前提,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分层,将教学目标也进行相应的分层。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每节课时所掌握的内容、课后练习中学生完成作业的标准、课外学习中学生学习的重点这几个方面来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3]。

如在对“四则运算”中加减混合运算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分层教学目标。A层次的教学目标为:能够熟练的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法则,在进行一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准确率必须要超过95%以上,在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准确率需要达到60%以上,同时还能够自己编写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题,并进行相应的求解。B层次的教学目标为:能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法则,在进行一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准确率应当要达到80%以上,能够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对于准确率不作要求。C层次的教学目标为:能够运用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进行一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准确率应当要达到60%以上。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3 设置分层教学内容,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导引”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

如在对“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对于A层次的学生除了要为他们设计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还需要为他们设计拔高训练,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让他们能够同数学学习有所突破[4]。对于B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当要侧重于对这类学生思维的开发,利用各种题型,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则要求他们在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为他们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题型,帮助他们巩固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进而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导引”的模式不仅需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同时还需要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

如在对“分数的加减法”这一内容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作业。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为他们布置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同时再布置一些拔高训练,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让他们不断的进行自我突破,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为他们布置一些综合性的分数加减法的数学题,并要求他们必须要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不断提升他们分数计算能力。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则可为他们布置分数加减法的基础算术题,以此来对他们的计算能力進行训练,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能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步,进而让B层次的学生和C层次的学生逐渐的向着A层次的学生发展,拉近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并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积极的引入“分层导引”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以此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进步,拉近学生之间的差距,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丽.小学数学教学“分层导引”模式探究[J].新课程(上),2018(7).

[2]陈凤山.“目标分层导引”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邵士金,史姚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4]陈丽辉.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5(16).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