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间景观”理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借鉴意义

2019-06-18王永莉

新西部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都市人造景观

2016年10月15日,首批127个镇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小镇,陕西省共有5个小镇上榜,分别是杨陵区五泉镇、蓝田县汤峪镇、眉县汤峪镇、铜川市照金镇与宁强县青木川镇;2017年8月22日,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正式公布,陕西省又有9个小镇入选,分别是勉县武侯镇、平利县长安镇、山阳县漫川关镇、长武县亭口镇、凤翔县柳林镇、镇安县云盖寺镇、黄陵县店头镇与延川县文安驿镇。

“中间景观”理论

“中间景观”最初提出于18世纪,在马克斯(Loe Marx)的努力下,20世纪后半叶时发展为理解人地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工具。美籍华裔人本主义理学家段义孚先生在《逃避主义》中再次对其进行阐述,他以描述手法勾勒了“中间景观”的内涵特征——人类栖息地的典范:“中间景观”是文化的产物,“但它们既不花哨,也不目空一切”(段义孚《逃避主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以下引文皆同),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们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中间景观”,诸如农田、郊区、花园城市、花园、示范镇与强调美好生活的主题公园等均可归入其中。

“中间景观”是理想与现实的中介,处于人造大都市与大自然两个端点之间,人们不必进行远距离的迁徙,就可以逃避自然界的原始与荒蛮,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与纷扰。但是,“与大自然和大都市这两个端点相比,中间景观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富有生活的气息,而且更像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中间景观”作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一,它并不是惟一的,其数目众多且种类庞杂;其二,无论哪种类型的中间景观都被证明很不稳定,都有可能转化为自然,或者更为糟糕的是,不管它有多努力地想保持自己原有的状态,它都将一步步地转化为城市中的人造物,这是很常见的。”严格地说,“中间景观”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中间景观”并非自然景观,而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造景观”,即人类生产生活的衍生品,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具象产物,是人类逃避蛮荒自然、摆脱纷扰社会的折衷手段,时代、区域甚至文化的差异,都会影响人们对“中间景观”的理解或创造。一般来说,“中间景观”的存在形式通常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第二,作为一种处于人造大都市与大自然之间的过渡景观,“中间景观”以其勾连人造大都市与大自然的优势深得人类青睐。它既有人造大都市所没有的安静祥和,又有大自然缺乏的繁荣便捷,诱惑着人们逃离城市,逃离喧嚣混乱与令人窒息的快节奏;逃离大自然致命危险与迷茫无助。第三,“中间景观”也有它令人尴尬的一面,作为人类出于特定目的创造出来的“人造景观”,虽然轻易地满足了人们逃离城市、摆脱自然的精神需求,但是其徘徊在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属性,使得它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被其他两极——城市或自然——同化的风险,因此,“中间景观”的最大问题就是它与生俱来的不稳定性,要想长期地维持其稳定状态,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段义孚先生认为,“在中间景观的频谱中,由村庄和田野构成的乡村与迪斯尼乐园分处两端”(段义孚《逃避主义》,第32页),可见,中间景观也并非简单划一地等同,而是存在一定的序列。笔者窃以为,如果以人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依据,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进行一个模拟线性排序,那么,大自然与人造大都市一定处在左右两端,宛如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紧邻大自然的一定是由村庄和田野构成的乡村;距离人造大都市最近的,当然是光怪陆离的迪斯尼乐园;至于人工建造的“花园”,则理所当然位于乡村与迪斯尼乐园的中间。

“中间景观”之为中间景观,正在于人们有意无意地创造了介于人造大都市与大自然之间的过渡景观,既能满足必要的物质所需,又可实现适度的精神愉悦,折射的是人们远离城市嘈杂喧嚣快节奏与摆脱未开化自然的原始蛮荒的双重精神追求。

“中间景观”理论与特色小镇实践的耦合性

在段义孚先生的“中间景观”图谱中,还有一种不同于乡村、迪斯尼乐园、花园的“中间景观”——示范镇,即人们基于特定目的规划、建设的中小型聚落,这为特色小镇与“中间景观”的耦合提供了绝佳样本。所谓“示范镇”,显然是具有某种独特意义并足以成为同类城镇发展典范的中小型聚落,其核心内容是具有示范性意义的“特色”。人们为了远离大都市的喧嚣嘈杂与大自然的原始蛮荒,在特定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基础上,打造满足自身心理需求与物质享受的心灵家园——“示范镇”,正是将“中间景观”理论外化为实践的城市建设模式。就本质而言,特色小镇与“中间景观”均是人类基于特定目的规划、建设的人口聚落,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高度的耦合性。

按照浙江省政府公布《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必须与市区保持一定距离,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地理位置,都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无疑契合了“中间景观”的存在要件。“中间景观”之为“中间景观”,正在于它与人造大都市、大自然都保持了一定距离,一个地处人造大都市或大自然之中的地理空间,无论如何都难以保持它的相对独立,当然无法避免被靠近它的两极中的其中之一同化的风险。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既是“中间景观”保持其自身独立性以避免被人造大都市或大自然同化的基础,也是特色小镇在大都市以外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地域文化、健全社区功能的必要方式。

培育、建设特色小镇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创新型发展平台,因此,产业定位是“特色小鎮”培育中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是满足小镇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物质、精神需求的物质保障。“中间景观”作为地处人造大都市与大自然之间的过渡景观,满足常住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是根本要素,特色产业的发展只要不影响“中间景观”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与大自然的原始的根本属性,便不会对“中间景观”造成丝毫影响。一言以蔽之,独特的产业定位正是特色小镇与“中间景观”共同的经济趋向。没有产业,特色小镇便少了物质依托,生活、生态便无所附依,“中间景观”也将与原始蛮荒的大自然无异。

特色小镇吸引外来游客的根本原因,是其与周边区域明显不同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自然风光是特色小镇的空间背景,文化底蕴是特色小镇的个性灵魂。文化底蕴作为特色小镇的象征符号,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特色小镇要从众多小镇中脱颖而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必不可少。反之,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小镇,即使自然风光再优美,终究不过是诸多风景优美小镇中的普通一员。“中间景观”是人们为了暂时逃离社会喧嚣快节奏与原始蛮荒大自然而创造的心灵栖息地,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产业定位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三者缺一不可。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产业定位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可以让人们真正实现释放压力、放飞灵魂的精神需求。因此,对“中间景观”而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往往比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产业定位更重要。

特色小镇培育的主要目标是建设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型创新发展平台,其中“生态”要素就是针对小镇的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而言的,因此,特色小镇的一大重要功能就是旅游,大量城市人口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选择距离较近的特色小镇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中体验不同于人造大都市的新鲜空气、田园风光与轻松氛围。没有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是不完整的,是无法吸引游客青睐的。“中间景观”存在的最大价值,正在于它融大自然的优美风光与人造大都市的方便快捷于一体,既远离大自然的原始蛮荒,又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嘈杂,正是靠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大都市的喧嚣与大自然的蛮荒之间寻找一方净土,清静无为,放松身心,成为繁忙疲惫的都市人们追求的“诗和远方”。

“中间景观”是人们为了逃离大都市喧嚣与大自然蛮荒而创造的过渡性景观,其初衷在于满足人们对安静祥和与身心愉悦的向往,具有与生俱来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先天优势;特色小镇是为了发展地域经济而推行的一种新型城镇建设模式,促进当地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发展是必然要求,这是“中间景观”理论与特色小镇建设高度耦合的根本原因。特色小镇建设完全可以参照“示范镇”的模式,结合不同小镇的地理环境、产业特色与文化内涵,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创新型发展平台。

“中间景观”理论对陕西特色小镇建设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们居住、生活条件的日渐改善,大都市的喧嚣、嘈杂与快节奏以及由此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人们心灵的毒瘤,人们渴望逃离城市的喧嚣嘈杂,回归自然的宁静安逸,却又无法接受大自然的原始蛮荒以及无处不在的威胁。这种逃避自然、逃避文明的复杂心理与强烈渴望,为“中间景观”理论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特色小镇建设旨在创建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制度“活而新”的创新型经济发展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提供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就实践而言,“中间景观”理论对特色小镇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

第一,“中间景观”理论可以为特色小镇的经济、文化发展指明方向。“中间景观”是人们为了逃避人造大都市的喧嚣嘈杂与大自然的原始蛮荒而建造的聚落集合体,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安静祥和生活与繁荣便捷享受的心理渴望。特色小镇的规划、培育,必须充分挖掘特色小镇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优势产业与历史文化内涵等,突出小镇的独特个性与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城镇发展方向,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吸引外来人口的旅游、定居。

目前,陕西省入选全国特色小镇的14个城镇,有的生态环境优美,有的产业优势明显,有的文化内涵深厚,堪称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为了有效推进“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政府应立足于本地独有的生态环境、产业优势或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旅游业、生态农业、特色工业,如蓝田县汤峪镇和眉县汤峪镇,可围绕温泉养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依照季节时令开展相关温泉节活动,吸引外来游客;宁强青木川镇、山阳漫川关镇与镇安云盖寺镇地处秦岭南麓,自然环境优美,明清古建筑众多,举办如“油菜花节”“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拉动内需,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余诸如铜川照金镇的红色文化,黄陵店头镇的煤炭工业,杨凌五泉镇的农耕文化,扶风法门镇的佛教文化、凤翔县柳林镇的酿酒文化等,都可以作为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独特抓手或龙头产业,在提高自身经济、文化实力的基础上带动、辐射区域经济。

第二,“中间景观”可以为特色小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绝佳样本。“中间景观”之所以成为都市人群的心灵栖息地,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其不同于大都市的清新空气、优美环境与简单生活,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没有污染,没有利益,既没有过大的生活压力,又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纯粹的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态精而美”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自然环境、配套设施、文化实力等作为小镇形态的物质外化,都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要求,其中自然环境当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内容。可以说,“中间景观” 优美的自然环境为特色小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绝佳样本。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既不过分制造现代气息、人文色彩浓厚的人文景观;也不有意识地改造原生态的山水环境与动植物资源,尽可能地维持当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维护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才能真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据悉,青木川镇目前正在规划,对金溪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引入现代化的光、电手段,为青木川镇增加现代气息,采用不同效果的灯光共同表现整个河面神秘、梦幻、华美多姿的氛围,布设LED水下灯,分布于河面四周;LED太阳能莲花灯,分布于河边各处,可漂移;LED仿真光纤芦苇灯,分布于河边沿线;并用LED光带及LED投光灯来表現桥的流畅与水的柔情。从旅游者的体验角度看,用现代化光、电设施装点的青木川虽然更时尚、更现代,却背离了青木川原有的古朴、纯真与静谧。因此,这种所谓的现代化规划改造,表面上并未破坏青木川的自然生态环境,却损坏了青木川的传统文化氛围与原生韵味,归根结底是对当地文化生态的破坏,有画蛇添足之嫌。令人惋惜的是,这种以现代化手段装饰、修建人文景观的做法,青木川镇既不是第一个,也绝非最后一个,诸如蓝田县汤峪镇、勉县武侯镇、扶风法门镇等地均曾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有关政府部门应该格外关注的问题。

第三,“中间景观”可以为特色小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中间景观”是都市人们逃离城市喧嚣的精神追求,其特有的安静祥和、文化气息是身心疲惫的都市人得以放松身心忘却烦恼的治愈良方。人造大都市发达的经济、便捷的交通网络,导致了人们高度的精神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诸多的社会问题,催生了逃离城市的欲望,人们纷纷涌向相对偏僻、落后的城郊、小鎮。这为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刺激与坚实的物质基础。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必然是物质与精神均高度发达的聚落集合体,物质极大丰富只是特色小镇的表象,精神高度充盈才是特色小镇的内核。因此,特色小镇要想真正满足都市人的精神追求,仅有对物质生产的高度关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特色小镇的个性与灵魂,是不可复制的软实力与文化名片,也是吸引更多投资者、入住者与旅游者的“吸铁石”。充分挖掘当地有名的历史遗迹、传统民居建筑、地域文化因子等,以及山水名胜、地域特产、动植物资源等,在适度开发的基础上注重原生态保护,最大限度地传承、塑造特色小镇独有的精神风貌,才能打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特色小镇名片。

汉中市勉县武侯镇,是第二批入选全国特色小镇的陕西城镇之一,其地拥有众多的三国时期名胜古迹,如武侯祠就是全国惟一的一座由皇帝敕令建立的祠堂,号称“天下第一武侯祠”。当地还有诸葛亮读书台、马超墓、定军山等众多历史遗迹,作为三国时期蜀汉角逐的重要战场之一,三国文化就是武侯镇当之无愧的“特色名片”。当地政府完全可以围绕三国历史、名人等宣传三国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诸葛亮鞠躬尽瘁辅佐汉世、六出祁山志在统一,马超英勇善战侠义风范等等,吸引各地游客领略三国文化,借以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该镇在距离武侯祠不远的地方耗费巨资打造所谓的“诸葛古镇”,人工再现“赤壁之战”场景,排演所谓的民俗、历史演出,并招揽大量小商小贩入驻,出发点固然不错,但这种罔顾历史真实的现代思维,表面上是对三国文化的补充,实际上却对武侯祠、马超墓、诸葛亮读书台等三国历史古迹产生了不良影响,大有“挂羊头卖狗头”之嫌,只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体验。

第四,“中间景观”可以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去功利化提供现实借鉴。“中间景观”是人们为了逃离都市喧嚣嘈杂而人为制造的,其主要功能是寻求心灵的慰藉,功利性相对较弱。国家大力发展特色小镇,其目标是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人口聚居地,发展融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创新型经济发展平台,强调生活、生产、生态并重,即保证当地居民生活富足、经济繁荣发展、环境健康和谐。

然而,在目前的特色小镇建设中,生产与经济指标俨然成了指挥棒,生活、生态都无一例外地围着GDP转,一些原本蛮有地域特色、文化底蕴的乡村城镇硬生生被建成大同小异的“小吃一条街”,天南海北的特色小吃,不伦不类的“小桥流水”,就美其名曰“××小镇”,如周至县的水街,泾阳县的茯茶小镇,显然是地方行政力量急于求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短视做法。还有一些特色小镇建设领导机构,为了跻身全国、省、市各级特色小镇行列之中,更是把发展经济当作第一要义,以换取国家政策、财政拨款等方面的更大支持。但是,一个只注重GDP的特色小镇,产业固然高度发达,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就难免被忽略,最终不过就是一个改头换面的小型人造都市,旅游功能也将大打折扣,对那些渴望放松身心忘却烦恼的都市人而言,是不会具备强烈吸引力的。

一言以蔽之,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应该立足于小镇自身特色,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本,以传承历史文化为魂,以培育特色产业为要,创建美丽宜居、文化深厚、经济繁荣的区域性生态、文化、经济共同体,才能长期有效地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住者与旅游者,打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所谓“筑巢引凤”就是这个道理,惟其如此,才能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介于大都市与大自然之间的“中间景观”,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又满足游客需求。

参考文献

[1]段义孚著,张春梅、周尚意译.逃避主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闵学勤.德国名镇哥廷根的建设对中国特色小镇创建的启示[J].中国名城,2017(1),P36-40.

[3]张银银,丁元.国外特色小镇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借鉴[J].小城镇建设,2016(11),P29-36.

[4]仇保兴.复杂适应理论与特色小镇[J].住宅产业,2017(3),P10-19.

[5]尹晓敏.对杭州特色小镇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浙江经济,2017(4),P26-29.

[6]魏劭琨.理清思路 科学认识 实现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J].小城镇建设,2016(11),P25-28.

[7]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P4-10.

[8]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特色小镇建设纪实——丝绸之路明星小镇[J].小城镇建设,2016(11),P106-108.

[9]陕西省杨凌区五泉镇特色小镇建设纪实——后稷故里 农科小镇[J].小城镇建设,2016(11),P94-97.

[10]单彦名等.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培育认知与解读[J].小城镇建设,2016(11),P20-24.

作者简介

王永莉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与西北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大都市人造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无中生有人造木
Battle for Bohemia
《景观平面图》
大都市
创意涂鸦
会呼吸的人造树叶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City of Dreams
人造彩虹